腦梗後泥瓦工拿起繡花針 大連男子歷時10年完成22米長“清明上河圖”

10多年前,解瑞金的父親剛40歲出頭,但是因腦梗引發半身不遂。為了幫助父親鍛鍊肢體動作,他想了很多辦法,後來選擇了十字繡。為了“逼”父親堅持練習,他一口氣買下一幅2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十年後,離開家鄉來連務工的解瑞金幾乎忘記了這件事兒,而突然有一天他接到家裡電話——父親已經把22米長的巨幅十字繡給繡完了。


腦梗後泥瓦工拿起繡花針 大連男子歷時10年完成22米長“清明上河圖”

為磨練父親兒子買巨幅十字繡
裡面用塑料袋包一層,外面用帆布裹一層,擔心在農村老家被老鼠咬壞,解瑞金將父親歷時10年繡成的巨幅十字繡背到了大連。在這幅2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背後,是一對父子的“對賭”。
解瑞金的老家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克東縣一個農村,10多年前,父親剛40出頭,卻因腦梗引發左側身體活動受限。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在壯年時期就半身不遂, 這在農村更是一件讓人著急上火的事兒,解瑞金說父親病倒後,脾氣也變得異常暴躁。
為了幫助父親進行康復訓練,他嘗試了拉力器、養生球等多種方式,後來為了鍛鍊指關節的靈活度,解瑞金想到了十字繡,他覺得這既能鍛鍊父親的細微動作,也能磨一磨父親暴躁的脾氣。

腦梗後泥瓦工拿起繡花針 大連男子歷時10年完成22米長“清明上河圖”


半身不遂的泥瓦工拿起繡花針
而且他一口氣花幾千塊錢,買了一副22米長的巨幅“清明上河圖”,這在2009年,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對此解瑞金的想法是,“大了,他才能堅持一直鍛鍊;貴了,他才能不輕易放棄”。解瑞金記得,當他把十字繡搬回家時,父親果然對他大罵一頓——“竟然讓我一個粗老爺兒們繡花”。
但是為了康復鍛鍊,曾經在工地當泥瓦工的父親還是拿起了繡花針。解瑞金說,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字繡可能並非複雜的工藝,但是對於父親來說卻是很大的挑戰,以最基本的穿針為例,正常人只需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繡花針,把針孔露出來。但是父親的手指無法做到捏合,“他就把針橫在兩指之間。”如此,被針尖扎破手指就成了家常便飯。
再比如引線,普通人只需要右手將針插進去,左手在下方將線拉出來就可以,但由於父親的手指無法捏合,加之無力,這一點也無法做到。“他就用左手大拇指的手指根兒一點點把針給蹭下來”,一副22米長的巨幅十字繡,就是從這樣的基礎上開始的。

腦梗後泥瓦工拿起繡花針 大連男子歷時10年完成22米長“清明上河圖”

從被揹回家到生活完全自理
除了操作上的難度,還有工藝上的困難。解瑞金說,後來的十字繡工藝,都是把圖案繪在了布帛上,用同色號的線去填充即可。而當時買給父親的十字繡的工藝,還是一個空白的布帛,需要自己根據說明書在區域裡畫出九宮格,再標註出不同的點,再用對應的不同色號的線去繡。
在解瑞金手中的這幅十字繡上,以十個針距為一格,22米長的布帛上,數據標註到了8710。
解瑞金說,22米的長度分到10年中,一年只能繡2.2米左右,而在前期,進度是更緩慢的。尤其瓦工出身的父親是個及其仔細的人,不僅把表面繡的平整,就連背面也是平整有序,密度一致。
本著鍛鍊手部靈活度的初衷,整個過程中,父親沒讓任何人插手。而這個過程中,解瑞金說,父親的手果然變得越來越靈活。“從完全拿不住針,到能捏住、捏死,到能拿動筷子,拿動水杯。手部動作越來越靈活,手也越來越有力氣。”解瑞金說。
解瑞金說,當年出院他是把父親揹回家的,如今父親已經能夠完全自理,在他看來這歸功於堅持不懈的鍛鍊。
願裝裱起來在合適的場地示人


採訪中,解瑞金告訴記者,他在四、五年前開始外出打工,那時父親的身體已經好轉很多。在外呆的久了,他也漸漸淡忘了那幅巨幅的十字繡。
直到最近,在與家人的通話中,他突然被告知“那幅十字繡繡完了”。
解瑞金說,當時他緩了很久才相信,父親竟然把22米長的巨幅“清明上河圖”給繡完了。“整整22米啊,有山有樹、有房有人、多麼大的工程”。
擔心在農村老家被老鼠咬壞,解瑞金將十字繡背到了大連,如今他正在尋找合適的場地,希望能將這幅22米長,凝結了父親10年心血的巨幅“清明上河圖”懸掛起來。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於雅坤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攝影記者周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