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南古村落 走出一批風雲人物

悠久歷史,深厚人文,古樸村落,如畫景色。溝南,桑浦山下一座富有傳奇色彩的農莊,一座走出一批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人物的鄉村。

溝南村屬汕頭市金平區月浦街道管轄,位於金平區西北部,東與湖頭村相鄰,西與魚它江街道山兜村隔溪相望,南接月浦村,北靠汕揭公路,交通方便,面積1平方公里。古地名紫菔隴,村前村後,翠竹古榕,田徑園林,村東門有對聯“翠竹獻瑞、紫菔呈祥”。南宋度宗鹹淳年間,潮州韓山許兆基第四子許弘烈來此創基,從事耕耘,繁衍子孫,逐漸形成溝南村,至今已有700多年。

15年前,本人曾到村裡採訪,撰寫長篇通訊《桑浦山下的傳奇農莊》。當時,《汕頭特區晚報》在一版以整版篇幅刊載,為較早報道溝南村的媒體,讓這神秘村落揭開面紗。

溝南古村落 走出一批風雲人物

清乾隆年間(1772),溝南第十五代裔孫許永名遷至廣州高第街定居經商,自此開創了與溝南一脈相承的許氏家族100多年輝煌歷史,成就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傳奇佳話。著名的歷史小說及改編電視劇《千秋家國夢》即是以許氏家族的近代歷史為故事背景完成的。

村裡老人介紹,清光緒年間,許永名後代許應騤(1832-1903)才華出眾,連中舉人、進士,進入翰林,先後任兵部左侍郎、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慈禧太后賞識他,特許其可在紫禁城騎馬。與許應騤同時代還有許應鑅(1820-1891),也是官宦名人,曾任南昌知府、河南按察使、江蘇按察使、浙江巡撫。他剛強正直,政績顯著,在江西為官時,不到半年時間,就為民辦理冤案100多件,老百姓稱他為“許青天”。

溝南古村落 走出一批風雲人物

上世紀前期,許氏家族又出現一位著名軍事家許崇智(1886-1965)。論輩序,他是溝南許氏20世孫,其祖父、父親均為朝議大夫。許崇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東京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革命。與堂兄弟許崇灝、許崇濟一起,被稱為孫中山麾下“許氏三傑”,在辛亥革命中立下赫赫戰功。1917年,許崇智參加廣州護法運動,任粵軍第二軍軍長。1923年,任粵軍總司令。1924年,他率粵軍沿淡水、平山,進駐汕頭,取得第一次東征勝利。此後,許崇智幾經沉浮,於1946年率家定居香港。新貌

溝南古村落 走出一批風雲人物

許氏家族還有抗英功臣許祥光、紅軍將領許卓、革命烈士許懷仁、為全國解放做出貢獻的“地下工作者”許錫纘。中山大學原校長、教育家許崇清也是許氏族人。

魯迅夫人許廣平是溝南許氏20世孫,1898年出生於廣州,其祖父是許應騤。至父親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常舉債虛撐門面。許廣平母親是澳門人,懂醫道、善詩詞。這樣特殊的家庭,使許廣平從小就受到良好文化薰陶。1917年,許廣平考入天津直隸北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1923年,考入北京國立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5年後,許廣平與魯迅通信聯繫。1927年,在上海與魯迅結婚。解放後,許廣平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國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等職務,1968年去世。

溝南古村落 走出一批風雲人物

左聯作家、潮汕人許美勳生前在其回憶文章中,曾談及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與許廣平一家有過來往。每年春節,許廣平總要做幾道潮汕菜,講幾句潮汕話,以示不忘故鄉情。

溝南許氏家族傳承良好家風。清代期間,廣州高第街許氏凡中舉致仕者,均回故里溝南樹旗杆旌表,建尚書裡,逢年回村祭祖。全村曾有旗杆墩18座,僅大宗祠兩側夾牆中就有12座。中進士、舉人者皆旌表其中。清嘉慶至光緒年間,該村子孫有進士、舉人共20多人。祠內原匾額40餘塊,現殘存的有雍正十一年“進士”和嘉慶十四年“文魁”的匾額。還有受清嘉慶元年仁宗賜聖旨表彰的河源縣訓導許夢榜,聖旨用漢、滿文書寫,現完好保存在村。

溝南古村落 走出一批風雲人物

溝南村有富麗堂皇的祠堂、古色古香的民居、巧奪天工的嵌瓷,是潮汕傳統建築文化的瑰寶。民居建築主要以“下山虎”、“四點金”等潮汕民居傳統建築風格為主,祠堂、家廟、“大夫第”、“儒林第”等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如今,修葺一新的許氏祠堂已成為家族歷史文化展覽館,詳盡介紹了許氏歷代名人和家族的悠久歷史。

近年,廣東省古村落、汕頭市好家風典範、美麗鄉村、溝南許地民俗生態旅遊區等等,一個個閃亮的名字與溝南連在一起,傳奇的溝南正逐步煥發其獨特的魅力。

溝南古村落 走出一批風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