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奖。这是胡波导演和一众主创应得,谢谢你们付出的努力!

2019年1月26日,无锡书本放映组织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学术观摩交流,摄影师范超出席映后。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这是一部只适合在电影院看的作品。如果要在电脑硬盘里打开它,度过四个小时后并只能给出“丧”的评价,对于这部作品和主创来说是不公平的。

胡波#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这部电影的最大功臣,胡波,除了是导演,也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他具备将文学文本和影视化作品的特质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创新的能力。看过《大裂》《牛蛙》还有ONE上的短篇。

发现他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小说中画面感尤其强烈,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在脑海里浮现出故事里的场景;电影文本中又带着文学作品的特质,似乎是和他写的小说融汇在一起。



他对每个镜头、每一个场景要出现的元素把控极其精准,每一帧镜头都不是多余的,完全为剧情的推进贡献。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大裂》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牛蛙》

另外,胡波的作品中多用出现在不合理环境中的具象化的动物,作为表达主题的意象化符号,例如出现在满洲里的、一直坐着的大象;在内蒙古农场的海鸥(ONE一个的短篇:《海鸥》);在石屎森林中被豢养的牛蛙等。

用现实中寻常可见的存在,和在现实中它本不该出现的环境搭配,在荒诞中书写关于人性的主题:似乎这一切都不该发生,但又确实地发生了。

拍摄#

拍摄手法

拍摄手法上,《大象席地而坐》也相当大胆。这是一部纯粹的导演电影,风格极为鲜明。全片采用自然光拍摄,由长镜头构建,昏暗弥漫的环境加强了压抑感,故事主角的逐步挣扎求存显得更为深重。

四个小时的电影以主要人物的塑造和转变为重点,每一帧镜头里出现的有清晰人物最多只有三个人,舍弃其余一切非重点要素,不惜将作为侧枝的人物和背景虚化,即使主人公身处这个环境,面对身边的人,也和周遭这一切没有关系。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观众的焦点和注意力几乎是被强迫地放在四个主角上,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让人能分神的布景或者角色,没有任何视觉炫技镜头,极为简洁利落,或许这也是“压抑感”的来源,但也是引发观众共鸣、令观众思考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胡波用最干净的镜头,说出了一个本届金马奖提名最佳长片中最为深重的故事。

“我会在五十岁以前,把对这个民族的所有反思,呈现出来。”可你却没有给自己活到五十岁的机会。也许已经在这部电影里实现了吧。

如果有机会,希望各位能在电影院看到这只为银幕而生的大象。

故事#

故事内核

在故事内核上,关于电影的主题,是不是除了“丧”就没有其他东西,这一点历来争议很大。《大象席地而坐》里面的四个角色是,彭昱畅饰演的高中生韦布,章宇饰演的社会大佬于诚,王玉雯饰演陷入师生恋风波的黄玲,李从喜饰演老年无所善终的王金。

以韦布为核心,串联其他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在普通的一天内,将自己人生中的导火索点燃了,积压已久的矛盾,在故意昏暗虚化的镜头里烧起来。四个人物的故事线在电影里来回切换着叙述,到最终交汇在一起。

在电影结尾的人物交汇之前,他们的人生已在万劫不复的边缘。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韦布,还没了解生活的本质,生活已将他背叛。

在意外导致同学死亡而被同学的哥哥、混混头子于诚通缉时,亲人,朋友,暗恋的人,没有一个对他给予支持,他发现这座城市里原来没有人真正地接受他,只有那头远在满洲里的大象等他。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于诚,为所欲为的县城一霸,电影里首先提出去看满洲里大象的人,始终得不到他最在乎的东西。全片中他两次提到大象席地而坐的事情,但其实看大象对他无关要紧。

一是在电影开头对他偷情的对象,也是他朋友的老婆说的。第二次是对他唯一在乎、真正喜欢的人说的,在自己看着朋友跳楼想要躲躲风头,废物弟弟受了重伤、家人逼着自己去找“打”弟弟的人的节骨眼上,他还是要去见自己喜欢的人。

得到的回复却是,“我不想跟你去任何地方”。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黄玲,面对着暴躁酗酒的母亲和干不完的家务,遇到愿意对她“好”的、亦师亦友、家里整洁宽敞的教导主任,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自然而然地发展超越师生的关系。

当她和主任唱歌的视频被偷拍流转时,向母亲求助,换来的只有羞辱,还得面对找上门来的老师的老婆。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王金,自己的房子却被迫睡阳台,女儿女婿劝他去养老院还不让他带外孙女,朋友让他接受生活现实,自己养多年的小狗被大狗咬死了,找人要说法被骂是讹钱。

01#

是的,电影交替讲述着四个人混乱不堪的一天,但在电影最后的四十分钟,四个人物的交汇,生活在深不见底的黑暗中,有光透进来了。

一是于诚找到有“轼弟之仇”的韦布。两人交汇之时,韦布被人性的恶拉扯着,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于诚,目睹朋友自杀后又被自己唯一在乎的人拒绝,对他来说世上也没什么可留恋的事情。

这两个身处边缘的人,都有想着去满洲里看大象,做这件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事情。 “如果现在你在高楼阳台上,你会怎么办。”“我还能怎么办。”对于诚来说,这是打破了他推卸朋友自杀责任的一个回答,他要留下来完成自己的责任,这比去看大象重要。

而通过这句话表明自己有轻生念头的韦布,在后来于诚的和好和帮助下,得以有了去满洲里的机会,暂时逃离出令他窒息的生活。这一场戏完成了两位主角的救赎。

02#

二是在韦布被于诚放过一马、黄玲用铁棒砸了找上门的教导主任和他老婆、王金偷偷带着外孙女出走,三人汇合买去满洲里看大象的车票。在三个角色集合之前,他们都给了生活机会,暂时跟之前的混乱作了了断。

韦布逃出来后依然要去满洲里看看,没有放弃他一直想做的事情,似乎不愿辜负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黄玲自觉地砍断和教导主任的关系,铁棒砸下去的瞬间是发泄,也宣示着对生活的反抗和重新开始的决心。



王金想起他年轻时在满洲里当兵,他不再忍受女儿女婿对他的不敬,要和外孙女一起看大象,并且告诉韦布和黄玲,

“已经过了半生才明白这个道理”“只有留在这里,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句话其实是呼应了之前于诚跟韦布说的,“虽然我不喜欢我弟弟,但今天的事情我得处理。”

这场戏还有一幕很值得回味,王金听到没有直接去满洲里的车票时想要放弃,跟韦布交换了自己穿的大衣,说自己不去了。是韦布拦着他,跟他说“去看看”。

能看到一个少年即使历尽艰辛,仍对生活、对自己的向往保留了一席之位;一个老人,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明白最好的方式是“哪儿也不去”,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这些都是人性中值得回味的时刻。

03#

最后三人一起前往满洲里,听到象鸣呼啸而过。这部电影里的四个角色各自都有自己的救赎,生活以何种方式施以折磨,他们并没有为之屈服。

演员#

演员表现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演员表现上,由于导演选择的拍摄方式,《大象席地而坐》电影中极少出现人物全身动作或者全景,大部分是人物脸部特写和长镜头跟拍,将环境、他人的因素虚化,削弱人物和周围的关系,只突出人物在此时此地反应。

有意切断与周遭联系的拍摄手法进一步加深了人物的孤独感,绝大多时候肢体语言没有用武之地,演员必须靠脸部表情、台词语气来塑造人物,

对演技提出了严苛要求。

为银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丧”定义

彭昱畅和章宇都贡献出精彩的表演。这次俩人表演都属于不显山不露水的类型,看的时候感觉不到表演痕迹,戏剧感极其淡薄,自然得就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普通人。

在这部电影里彭昱畅就是韦布,章宇就是于诚,你会忘记他们的演员身份,走进人物命运。而彭昱畅饰演的角色特征和过硬演技让他贡献出提名金马的准影帝表演,有几个爆发的点特别抓人。

总结

总之,这部电影注定并不会是主流院线和受众喜爱的电影,但它所表达的东西,能够打破一切时空的壁垒,带给能承受它的人共鸣和思考。



“我会在五十岁以前,把对这个民族的所有反思,呈现出来。”

可你却没有给自己活到五十岁的机会。也许已经在这部电影里实现了吧。如果有机会,希望各位能在电影院看到这只为银幕而生的大象。

作者

Isabella on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