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都成為棟樑之才


【北大校園裡的工農兵學員】工農兵學員,這是特殊時期的產物。1966年,這是大學停止招生第四年,工農兵學員是國家試圖恢復招生的一個嘗試。1970年,國家決定先從北大、清華兩所大學試點,後來其他高校也開始相繼招生。從1970年到1976年,全國各所大學共招收工農兵學員約94萬人,他們並不是通過考試,而是推薦方式。

【北大書店】由於這批學員絕大多數都是從工農兵中直接推薦選拔上來,故稱“工農兵學員”,或者“工農兵大學生”,他們肩負著“上大學、管大學、改造大學”的責任。用當時的報紙報道的話來說就是,“這些人基本沒有經過考試,只要有初中程度,在工廠、農村、軍隊裡呆過兩年以上,經過單位推薦,領導批准,學校接受,就可以上大學。”

【工農兵學員在課間做操】工農兵的學制是2到3年,外加一年的進修班,具體課程設置是這樣的,“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的政治課;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業務課;以備戰為內容的軍事體育課。”學習期間,各科學員都需要參加生產勞動。


【北大課堂,六五式軍裝很顯眼】既然是推薦上大學,則需要滿足一系列的條件的。工農兵學員推薦的主要條件是,“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3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但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則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同時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

【英語課堂,工農兵學員正在默寫】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是1974年的北大工農兵學員,對於自己通過推薦上大學有著不同的看法。曹文軒說:“工農兵學員的招生,並不像想像中那樣一團亂的,也是很有章法的,事先要通過數學和物理的考試。由於名額有限,所以更難。”曹文軒認為自己通過推薦上北大,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最終命運。

【工農兵學員在課間做操】儘管都上了大學,但是工農兵學員之間的文化程度差距是驚人的。有的已經是高二、高三學歷,有的還是初中,甚至還有小學五年級的學歷。這對於當年的授課老師來說,如何把知識順利傳遞給學員,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不過,學員們都學習的非常認真,其中很多人最終都成為了國家棟梁之才。


【歷史課堂】前面提到工農兵學員宮總共招生了94萬人,那麼這些人畢業後的學歷如何?剛開始這是一個問題,直到1993年才最終有了結果,“普通班暫為2至3年,學習期滿畢業時已由學校頒發了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學歷為大學普通班畢業。”

【體育課】值得一提的是,工農兵學員從大學畢業後,國家實行分配工作。以筆者親戚為例,當年他從合肥工業大學水利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家鄉所在地的縣裡水利局工作,職業逐漸升到高級設計師,工作一直到退休。試想,如果當年不是推薦上了大學,可能一輩子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了。

【北大食堂】顯然,工農兵學員在推舉上大學過程中,因為入學的方式、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年齡、學制、教學大綱不正規、學生背景差距太大等,受到了一些爭議,但這些都是特殊時期的產物,而且學員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奮發努力。


【北大工農兵學員歡迎威廉·約瑟夫一行】可以說,工農兵學員代表了一個時代,呈載了一個時代,這些從實踐考驗中挑選出來的大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克服重重困難,拼出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周邊,就會發現很多大領導、高級幹部等,都是工農兵學員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