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引言

電影《面紗》改編自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說,並對小說結局做了美化處理,主要講述輕浮虛榮的英國女子凱蒂,在中國苦難的氛圍裡得到淨化,最終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

曾經沉浸在享樂和偷情的凱蒂,脫離浮華的社交圈後,在中國一處偏僻落後、霍亂肆虐的小鎮裡,受到品德高尚的修女和丈夫的感染,最終成長為一名自愛自重、獨立自主的女性。

對這部電影的解讀,大多停留在愛情審視和女性覺醒的層次,但是在本文裡,我更想探究裡面作為背景圖板的中國形象。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選擇中國作為背景,有毛姆個人的考量。著名文學理論家薩義德在其著作《東方學》中宣傳,“每一個西方人都是東方主義者。”這話也許過於偏激,但從某個層面反映出西方人對於東方神秘莫測的文化的嚮往和追求。又因近代中國曾籠罩在西方列強侵略的陰影下,西方人審視東方文明的眼光中,糅雜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即使是深諳人性和嚮往東方文化的毛姆,也不能免俗。在他的作品《面紗》裡,透過他筆下對中國形象的刻畫,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改編電影雖然試圖貼近中國主流文化,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原著的侷限以及西方角度對東方文化的刻板印象。

該電影主體在講述女子自我救贖的故事,其背後卻隱藏著20世紀中國大清王朝沒落的陰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下民眾水深火熱的生活以及西方文化對東方文明的衝擊。《芝加哥太陽報》曾點評這部電影,“抓住了一個古老文明努力在進行現代轉型時期的動盪瞬間。”

在本文,我將從電影對中國女性形象、民眾形象的扭曲以及對中國先進分子的刻畫這三個角度去分析,在女性自我覺醒的主題背後,如何隱藏著大清王朝沒落的陰霾。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01、中國女性形象的扭曲:唯唯諾諾的女傭形象和狂抽鴉片的清朝貴族,女性形象臉譜化,被刻畫成毫無主見的軟弱女子

凱蒂的情夫查理曾說,“中國僕人什麼事情都知道,但他們管得住自己的舌頭。”當出軌事件暴露時,查理第一反應是,轉動門把手的人是中國女傭,而她們並不足以構成任何威脅。

前往湄潭府前,中國女傭在沃特指示下提前為凱蒂收拾行李。到達湄潭府以後,當地海關專員韋丁頓到沃特夫婦居所寒暄,女傭為他們準備晚餐。即使沃特和凱蒂多次爭吵,女傭也從未臉有異色,只是安安靜靜地幫主人收拾床鋪衣服。凱蒂還曾經看見女傭點燭焚香,祈求神明保佑。

通過以上種種場景,我們會發現,中國女傭形象在這裡被刻畫成唯唯諾諾、唯首是瞻的守舊婦人形象。她們毫無主見,只會服從指示,並不動腦思考,而且迷信無知。

在上個世紀20年代這個特殊的時代,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剛遭受了帝國列強侵略的噩夢。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在這部以中國為背景、西方人為主角的電影裡,所有的僕人都是中國婦女形象。包括主人公家裡傭人,還有傳教士、修道院裡打雜的大媽,而西方人則是負責指點事項的主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泱泱大國一時的衰敗,使它的百姓也活在被統治的陰影中。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電影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方女性形象,是韋丁頓的情人,一位清朝貴族女子。女主凱蒂一直心心念念想見到這位滿清格格。精神空虛的凱蒂覺得這位東方女子能引領她走進神秘的精神居所。

在凱蒂眼中,滿清格格風情萬種、神秘莫測,她身上籠罩著東方悠久的歷史文明。不過,她的房間卻瀰漫著刺鼻的鴉片味。這個身份高貴、體態優雅的貴族女子,為了追隨海關專員韋丁頓,不惜拋棄家族、拋棄身份榮譽、拋棄富貴的生活,心甘情願駐紮在這個霍亂肆虐的落後小鎮。

可以說,這個滿清格格的形象,是矛盾的集合體,但也反映出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方面,她象徵著古老深邃、高貴優雅的東方文明,另一方面,吸食鴉片是墮落行為的象徵,而她貴為格格,卻甘願為了一個地位不高的西方海關專員拋棄家族身份。

從中我們可以看見,西方人對於東方女性的刻板印象,他們認為東方女子即使身份再高貴,也是毫無主見的軟弱女子,需要依附在男人身上。而且身份高貴的東方女子,卻只能匹配地位一般的西方人,這無疑也是一種西方人自視甚高、蔑視東方的優越感。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影片中滿清格格的形象)

02、中國民眾形象的扭曲:臉黃肌瘦的難民和虛有其表的暴徒,東方民眾形象被刻畫成等待西方救助的弱者

電影中,凱蒂曾經淫浸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圈裡,恣意尋歡。當她來到中國的湄潭府以後,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透過她的目光,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度。這是一個霍亂橫行的異國小鎮,目光所及之處,盡是髒亂不堪的泥路、暴屍街頭的難民和痛苦呻吟的病人。

無私奉獻的法國修女接納被遺棄的孤兒,無微不至地照料病人;品德高尚的細菌學家為解救病情四處奔走,尋找救治之道;就連腦袋空空的凱蒂,也在這種氛圍衝擊下,心靈得到淨化,投身於義工事業中。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眾多西方人物被刻畫成救世主形象,而中國民眾則被刻畫成愚昧、迂腐、等待救贖的形象。彼時的中國,正籠罩在清王朝沒落、經濟貧困、科技實力不足的陰影中。西方列強雖然沒有對中國實行直接殖民統治,但是他們的干涉隨處可見。這也正是中國形象在這部小說和電影裡被過度扭曲的根本原因,這一切均出自西方潛意識裡輕視中國的影響。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修道院的中國小孩)

電影裡為了推動男女主的感情進展,安排了一幕街頭暴亂的場景。激進的中國年輕人在街頭堵截凱蒂和沃特,高喊“打倒帝國主義”、“驅除韃虜”,最終被安排守衛主角的士兵輕鬆化解這場矛盾。

電影這場動亂的安排,源自五卅慘案,英國巡捕開槍鎮壓上海工人罷工運動,當場打死十三人,重傷數十人。五卅慘案發生後,全國各地市民紛紛罷工罷課,聲援上海市民的反帝運動。

但是這場運動,在電影中被簡單處理成粗暴的街頭暴亂。在我看來,這是對中國形象再一次曲解的表現。街頭暴徒,彰顯中國人的野蠻和不開化,他們註定要敗給機智勇敢的英國紳士。而化解這場矛盾的士兵,是中國人,他聽命於餘團長,被安排要守護沃特和凱蒂,便忠心耿耿地執行到底。

中國形象在這裡被異類化、野蠻化,只為襯托出西方人的大度和寬容。而這種寬容下面,隱藏著西方人不屑與之計較的矜持感。他們始終懷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態看待這群脆弱的群眾。中國民眾則被刻畫成等待救助又野蠻不堪的弱者。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03、中國先進分子的刻畫:機智聰明的餘團長和醫術高明的吳醫生,他們的共同點是接受過西方先進教育

當然,電影裡面也有積極的中國人物形象,比如機智聰明的餘團長和醫術高明的吳醫生。餘團長和吳醫生是整部電影裡少有的擁有姓氏的中國人,其他中國形象則被簡單粗暴地處理成一個符號,充當背景板的角色。

餘團長早期在俄國接受過軍事訓練,可以講一口流利的俄語和英語。他對於救世主形象的沃特也略有不滿,在群眾蔑視沃特的時候,餘團長嘴邊帶有意味深長的笑意。

他不崇洋媚外,也不諂媚獻好,但是當他發現沃特一心為民,可以替當地的疫情帶來解決辦法時,他會非常熱心地配合。當時中國尚處在軍閥割據的混亂之中,餘團長為了解救湄潭府的疫情,敢於直面對抗蠻橫愚昧的軍閥頭子。

電影把餘團長刻畫成正義勇敢的先進分子形象,他一心為國為民,有勇有謀,把國家前途放在心中。透過他的行為,你可以發現他既不屑西方列強悲天憫人的姿態,但是又不得不依靠他們的力量。這隱忍的背後,是國家處於劣勢情況下的百般無奈。

雖然餘團長本人敢於和國內頑固勢力做抵抗,但是他最終也要把列強力量作為靠山,以此威脅軍閥頭子。就連他本人的先進精神,也是從帝國主義中學習獲得。彼時的中國,正處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熱潮中,不少愛國分子都為中國的前途四處奔走,出國學習先進知識,以期回國振國興邦。餘團長和吳醫生,就是其中的產物之一。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電影中對吳醫生的刻畫並不深刻,但是少有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認真負責、醫術高超的軍醫形象。國難當前,吳醫生沒有逃脫,而是勇敢奔走在前線,哪怕霍亂是傳染性極強的疾病。

吳醫生和餘團長都是接受過西方先進教育的中國新式青年。他們回國效力,企圖以綿薄之力推動歷史進程的發展,這種憂國憂民的精神,是振興彼時的中國的關鍵力量。

彼時的中國,雖然籠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陰霾下,但是因為這樣一群圖強救國的新式青年而煥發生機。以餘團長為代表的愛國人士,是改造中國的新生力量,是振興中國的希望。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20世紀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痛楚

04、結語

電影《面紗》,是長久以來第一部在中國拍攝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中國特定時代下的背景,為此片增色不少。電影愛情真諦和女性覺醒的主題背後,隱藏著中國大清王朝沒落的陰霾。

原作毛姆曾經在中國生活4個多月,才最終決定把中國定為故事背景。影片主角諾頓的父親,曾在雲南工作長達六年。該電影和小說創作者都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嚮往,也力圖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國形象。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會看見電影中出現對中國形象的扭曲。這源於西方人對中國單一、刻板印象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發現,國家衰落之時,其民眾就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謂“落後就要捱打”,落後的國家,註定某種程度上會喪失話語權。所幸,中國早已擺脫那個被列強侵略的陰影。正如我國革命老人吳玉章所言,“莫謂東方皆落後,亞洲崛起有黃人!”在這部電影之中,我們也可以看見一頭沉睡的雄獅隱約甦醒的希望。


說明: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