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調推進“四大檢察”中凝聚訴源治理強大合力

  在一起涉及120餘名嫌疑人的電信詐騙案中,杭州檢察機關先後召開8次訴前會議,搭建認罪、退賠平臺,最終49名被告人被提起公訴,59人自願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14人獲不起訴,追贓挽損67萬餘元。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進少捕慎訴,全面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這是我省檢察機關深化推進訴源治理工作,實現源頭減少訴訟增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全省檢察機關轉變司法理念,在辦案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現代化治理理念,強化恢復性司法,秉持謙抑、審慎、善意原則,妥善辦理訴訟案件,協調推進“四大檢察”,形成了訴源治理的巨大合力。

  探索少捕慎訴新模式

  今年7月19日凌晨,瑞安市安陽街道某小區門口,一陣激烈的爭吵、打鬥和警笛聲打破了小區的寧靜。原來,住戶虞某和謝某在酒後發生口角,繼而互毆。打鬥中,謝某的頭部和身體構成輕傷。案件隨後被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

  虞某和謝某是鄰居,兩人互毆發生在酒後且虞某有自首情節,他們有可能達成和解嗎?抱著這個想法,辦案檢察官徵求雙方意見,結果他們都有和解意願。通過檢調對接,雙方很快達成和解。

  但案件到這裡並沒有結束。為減小虞某再犯罪的幾率,瑞安市檢察院安排他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和法治教育,對虞某開展幫教、預防。近日,在達到30小時以上服務時限後,檢察機關根據公益組織出具的評估報告,對虞某作出不起訴決定。通過真誠悔罪,虞某不僅幫助了他人,也挽救了自己。

  “輕微刑事案件的案件量大,部分案件被不起訴人也存在再犯罪的現象。對這類案件一概提起公訴,並不能達到很好的預防犯罪目的。”瑞安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探索藉助社會公益組織力量幫教犯罪嫌疑人,瑞安降低了輕罪案件的再犯幾率,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如何從更深層次、在更廣領域推進“少捕慎訴”?在浙江,不僅是瑞安市,各地檢察機關紛紛加強與公安、法院、司法、律協以及相關行政機關、調解組織等的協調配合,實現訴源共治、效果共贏。在杭州,杭州市檢察院與公安局、司法局會籤《訴前會議實施辦法》,以訴前會議為抓手加強刑事和解的力度和成效,目前杭州兩級檢察機關適用“訴前會議”創新機制已對153人作出不起訴決定;在義烏,針對醉駕案件居高不下的情況,義烏檢警攜手借力黨委政府,以醉駕誠信體系、明確特定場所責任等舉措,探索醉駕案件訴源治理新模式;在洞頭,檢察機關利用智慧檢務羈押必要性審查系統對辦理的逮捕案件全面梳理,降低審前羈押率……通過多措並舉,浙江檢察機關不斷探索完善訴源治理的有效路徑。今年1至9月,通過對輕微刑事犯罪案件加大不捕不訴力度,全省不捕率達26.5%,不訴率17.4%,從源頭上減少了訴訟增量。

  法庭是明辨是非、定分止爭的神聖之地。但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虛假訴訟不僅擾亂了司法秩序,侵蝕著社會誠信,更損害了司法的公平、公正和公信。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統計,2016年至2018年,浙江法院審理的案件中存在涉及虛假訴訟情況的有1315人,因虛假訴訟被裁定撤訴的涉案人有204人,被處罰款的為319人,涉罪線索移送公安機關處理的655人,最終被定罪的達137人。

  既然是編造、虛構的“假象”,就不可能天衣無縫。如何利用浙江的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勢,讓虛假訴訟無處遁形?

  2018年初,紹興市檢察院的“民事裁判文書智慧監督系統”應運而生。通過“智能排查、人工審查、深入調查、移送偵查、裁判監督”,紹興市檢察院從近三十萬份的民事裁判文書的大數據分析中,篩選出異常判決3000餘件,初步研判發現案件線索1000餘件,移送公安機關290餘件,最終查明虛假訴訟事實的民事案件有百餘件。大數據和智能化的運用,使虛假訴訟最終露出真面目。針對虛假訴訟高發的民間借貸領域, 浙江省檢察院還會同省高級人民法院、省公安廳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於依法嚴厲打擊民間借貸相關刑事犯罪強化民間借貸協同治理的會議紀要》,加大懲治力度,對民間借貸領域虛假訴訟標本兼治、協同治理。在今年5月最高檢召開的檢察機關加強虛假訴訟監督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浙江的這些做法得到點贊,並向全國推廣。

  公益訴訟促進社會治理

  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領域損害公益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新職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守護公益,就一定要以訴至法庭的形式來實現。

  11月7日上午,溫嶺市人民檢察院會議室內,一場民事公益訴訟訴前和解公開審查會正在舉行。對賠償金額較少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探索訴前和解,不僅促使公益損害賠償人儘快作出賠償,修復生態,也節約了司法資源,提高了辦案效率,這是浙江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領域推進訴源治理的又一個創新。

  辦理一案、警示一片。在公益訴訟這一全新的檢察職能領域,我省檢察機關不僅圍繞環境和資源保護等五大領域開展監督,還在消防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展開積極探索,以檢察公益訴訟促進一個行業、領域突出問題的整治,促進社會治理。同時,開展公益訴訟的過程中,檢察機關以訴前檢察建議的形式促使公益侵害問題儘快在訴前解決,實現雙贏、多贏、共贏。今年1至9月,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7682件,監督糾正了一批領域內、行業內、區域內侵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普遍性問題,推動建立了長效機制,促進了行業和區域治理能力的提升。

  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司法新需求,浙江檢察機關還在辦案中深化檢調對接、刑事和解、司法救助等手段的綜合運用,著力推動訴前行政爭議實質性解決,積極對接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12309檢察服務中心建設,充分運用遠程視頻接訪、引入第三方調解以及涉檢信訪代辦制等工作模式,暢通群眾訴求渠道。今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通過短信、電話、書面、網絡等方式回覆群眾來信19008件,7天內程序性回覆率100%,三個月辦理過程或結果答覆100%,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風險控制在當地,推動訴訟案件逐年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