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唐僧三個徒弟都犯了天條,你看他們三人合起來是啥

怪不得唐僧三個徒弟都犯了天條,你看他們三人合起來是啥

《西遊記》作為中國最為有名的神魔世俗小說,作者通過玄幻情節諷刺社會現狀,其內容更是摻雜了大量佛、道教文化隱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小說用著佛教框架構建神話世界的人物體系,卻賦予了這些菩薩和佛祖更多人性化性格,令他們不再冷冷冰冰。

西遊整體框架佛教文化居多,連一些人設安排情節發展都能看出作者受佛教影響頗大。《西遊記》中的唐僧人物原型,就是現實中的著名法師玄奘。

歷史上的玄奘確實是有西天取經一事,貞觀三年他帶隨從步行向天竺趕路,漫漫長路遇經無數人物事物,經西方諸小國中東西亞各地,足足走了十七年方才到達天竺。

故事中,唐僧師徒五人性格特點來歷故事與五行也有相對應,悟能為“木母”悟空為“金公”,以此來顯示五行協調相輔相成之聯繫,且故事中飲食起居各類戒律也都與佛教子弟相關戒律相同。

怪不得唐僧三個徒弟都犯了天條,你看他們三人合起來是啥

同樣的,悟空、悟淨、悟能三人所犯罪孽與佛教“三毒”貪嗔痴之間也有關係。

孫悟空自立山頭時與妖為伍,性情暴虐,後更是不顧後果大開殺戒,之後更是因自尊大鬧天宮,這屬於三毒“嗔”

豬悟能貪圖口腹之慾,在誘惑當前之時難以把控自己,定力最差,每次考驗之下都是他好逸惡勞,是故事中獨特的喜劇人物,他對應“貪”

而沙悟淨天生嬌憨,犯錯之後被貶下界內心不忿,經菩薩指點後常駐流沙河,攔截過往行人,心中執念一直未能消散,他對應的是“痴”

“貪嗔痴”這三條罪孽在佛文化中極有說法,這三因素在佛法中被人稱作“三毒”。這是人一生無可避免的三個首要煩惱,其他瑣事矛盾業障都是因這三毒而起。

在佛教文化之中對這三毒講解頗多,它教誨人們要樂善好施以消貪心、堅毅忍耐以消嗔心、洞察真理以消痴心。

一個人做到以上幾點,消除業障,度過三毒,方能成就佛文化中的三善根。如果貪嗔痴不斷,果報便隨人生煩惱滾滾而來。

怪不得唐僧三個徒弟都犯了天條,你看他們三人合起來是啥

佛文化之中,三毒對應三種果報,就是由貪心、嗔心、痴心這三種心感召變現而來的地獄、餓鬼、畜生,這和徒弟三人下凡受刑的故事也有千絲萬縷聯繫。

因果報應之事完全是自作自受,與他人無關。如果能把貪心、嗔心、痴心轉過來,不貪、不嗔、不痴,叫“三善根”

具足三善根,一個人心地身心都不會再有汙染,之前所有煩惱也都會引刃而解。清淨心能夠反思自身,淨心之後方能淨土,從自身內心出發,方能修成造化。

西遊中的內核思想也是如此,師徒一行路上所遇誘惑層出不窮,堅守佛心方能一一化解。人物經受佛教教誨淨心之後,渾身戾氣也都隨之消散。

怪不得唐僧三個徒弟都犯了天條,你看他們三人合起來是啥

西遊所宣揚的佛家修行,就是修心,並沒有其他奇特繁瑣要求。只有把這心修圓滿了,凡間取經人才能打破生死的界限,取得真經。等到度過“三毒”之後,他們已然超越本身凡胎罪孽,坐化飛昇,居於靈山極樂世界,也就沒有了生死。

在西遊之中,孫悟空曾在取經路上動手殺戮了六個凡人,“六”這個數字安排的也極為巧妙,正對應佛文化“六慾”。作者這番設定也是在隱晦說明,取經路就是滅除煩欲三毒之過程

所以說,到最後師徒一行人成佛之時,他們內心的業障已經全部渡完,心即是佛,是心作佛,之前所犯罪孽一筆勾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