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火藥:從治療瘡癬的藥材,如何變成了殺人利器?

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恩格斯高度評價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首創作用。

作為聞名遐邇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的誕生,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一項發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火藥的誕生雖然對人類武器的升級具有著劃時代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奪去了數以億計的人類生命。並且,至今仍在無時不刻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

然而,誰又能想到,其實人類最早發明火藥的動機,卻是為了製造長生不老的丹藥——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和悲哀。

那麼,火藥究竟是如何從延年益壽的丹藥,變成了殺人奪命的利器?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火藥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史。

矛盾的火藥:從治療瘡癬的藥材,如何變成了殺人利器?

一、火藥原始配方的出現

現在一般認為,中國古代所稱的“火藥”,即“發火的藥”。它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之所以稱之為藥,是因為硝石和硫磺在古代醫書中一直被列為藥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硝石和硫磺分別被列入“上品”和“中品”。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篇》中,也有關於利用硝石和醋的混合液熔解金屬和礦物的記載。而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明確指出了火藥的藥物特性:“味辛酸,有小毒。主瘡癬,闢溼氣、瘟疫。”

從漢武帝開始,中國人開始將長生不老的幻想求助於煉製丹藥。他們的這種想法,促使了中國古代煉丹術的興盛。雖然煉丹術並沒有,也不可能讓他們長生不老的幻想得以實現,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卻無心插柳的促進了中國古代化學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矛盾的火藥:從治療瘡癬的藥材,如何變成了殺人利器?

從漢代至隋唐,中國科技多與煉丹術有關。原始的火藥配方,即見於煉丹家的著作。

成書於公元805年左右的《鉛汞·甲辰至寶集成·卷二》(原作者已不可考,但普遍認為此書是孫思邈所著)所記載的“伏火礬法” ,應該是有史記載中最早的火藥配方。而在稍後的《真元妙道要略》中,也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有以硫黃、合峭石並蜜,燒之,焰起, 燒手面及燼屋舍者,唯峭石伏火,不能獨化五金…… 立見禍事。”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煉丹家對火藥的配方,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認識。

矛盾的火藥:從治療瘡癬的藥材,如何變成了殺人利器?

二、火藥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火藥在發明的初期階段,因為配置比例的不穩定,在一開始被當做危險的實驗,遭到了一些煉丹家的反對。但是隨著火藥在煙火以及馬戲表演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能夠快速燃燒,並且具備一定威力的物質,也逐漸引起了軍事家的注意。他們發現,在火藥中,只要把硝石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引起爆炸。就這樣,在唐朝末年,誕生了爆炸性的火藥——黑火藥。

就目前的發現來看,黑火藥最早付諸於戰爭的記載,應該是宋朝人路振的《九國志》中的記載:唐衷帝天枯元年 (公元904年) 鄭播 “ 從攻豫章。 播以所部 , 發機飛火 , 燒龍沙門 , 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 , 焦灼被體 , 以功授檢校司徒”。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

而火藥技術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應該是宋代。在《宋史·兵志》中,就曾頻繁出現了關於火藥的記載——

宋太祖開寶三年“ 兵部令史馮繼 異等進火箭法 , 命試驗 , 且踢衣物束帛。”

開寶八年 ( 9 7 5年 ) , 宋滅南唐 , 曾用火炮、火箭。

宋真宗鹹平三年( 1000年) “ 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

威平五年( 1002年) “ 知寧化軍 劉永錫制火炮以獻 , 詔沿邊造之以充用。 ”

矛盾的火藥:從治療瘡癬的藥材,如何變成了殺人利器?

以上頻繁的記載,足以說明當時火藥兵器研製之活躍,由於戰事對火藥的大量需要 , 北宋在開封建立火藥製造工場 , 稱為“火藥窯子作” 。《東京記》記載 , 當時有八作司,火藥作穩據首位。

而在稍後成書的《武經總要》上,則明確記載了火藥的三種配方。這些配方應該是最早記入史冊的軍用火藥配方。這也標誌著火藥的發展,已經完成了從丹藥到武器的華麗轉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矛盾的火藥:從治療瘡癬的藥材,如何變成了殺人利器?

經過宋、遼、金、元等朝的發展和戰爭應用,火藥技術在戰場上的使用,在明朝時達到了巔峰。1367年, 朱元璋與南方割據勢力張士誠戰於姑蘇(今江蘇吳縣 ) , 使用一種可以發射炮彈的火炮打死了在城上的張士信 ( 張士誠之弟 )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後期的科學家宋應星。他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詳細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有關各種火藥製法、火藥武器的種類及其使用的材料 , 比如火藥有“毒火”、“神火”、“法火”、 “爛火” 、 “噴火”、“飛火”、 “劫營火”等 ; 火器有守城用的大鐵炮 、“萬人敵”、“混江龍”、地雷 、鳥銑等等 。

宋應星甚至對火藥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的殺傷作用,也作了科學的分析。他在《論氣》這部著作中寫道:

氣從耳根一線宛曲出而司所禹。此氣出入業其口鼻分官,窒則聾,焚則病 ,散絕則死。驚聲之甚者,必如炸炮飛火。其時虛空靜氣受衝擊而開, 逢竅則入,遙及耳根之氣驟入於內 ,及膽墮肝,故絕命不少待也。這段描述,十分形象的寫出了爆炸衝擊波對人體的巨大傷害,令人歎為觀止。

但到了滿清時期,政府深恐火藥兵器掌握在人民手中 , 反抗他們的統治 , 曾嚴厲禁止記載火藥武器的手抄本《武備志》流傳。 而晚清刻本的《武備志》 也刪去了有關內容。

矛盾的火藥:從治療瘡癬的藥材,如何變成了殺人利器?

三、火藥技術的西傳及對歷史的影響

唐代時,硝石隨著醫藥技術和煉丹技術,一起傳到了阿拉伯。阿拉伯人把這種可以用來治病,冶金和煉製玻璃的東西,稱為“中國雪”。直到13世紀,火藥技術才經由印度傳入阿拉伯。

根據史書記載,火藥技術傳入歐洲,是發生在歐洲和阿拉伯的戰爭之後,在戰爭中感受了火藥威力的歐洲人,從此開始製造火藥和火藥武器。而英法等國,直到十四世紀中期,才有了應用火藥和火器的記載。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身為火藥的故鄉,中國到了清代,由於政府的禁止,所以節本上沒有對原本先進的火藥武器進行有效改良,這也使得西方各國後來居上,他們通過對火藥以及火藥武器的大力改造,在軍事力量上將中國遠遠甩在身後,所以當後來的清兵,依舊用大刀長矛和落後的銅炮,來面對列強的洋槍洋炮時,一個民族的苦難與屈辱開始了。


1、丁儆,《古代火藥技術簡史》,1983年《爆炸與衝擊》第四期

2、陳國符, 《道截經中外丹黃白朮材料的整理》,化學通報

3、娜正誼, 《火藥發明史料的一點探討》, 化學通報

4、馮家異, 《火藥的發明與西傳》 , 華東人民出版社 (1954年第1版) , 17頁

5,曹元宇編著,《中國化學史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