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10月22日,天皇即位典禮的中段——“即位禮正殿之儀”在海內外觀禮嘉賓的矚目中落下了帷幕。11月10日下午,即位禮的最後一項儀式“祝賀御列之儀”舉行,德仁天皇與雅子皇后乘坐敞篷汽車進行慶祝巡遊,沿途吸引了約11.9萬民眾到場,創下了歷史新高。而11月14日、15日,即位典禮的後段——大嘗祭本祭,即“大嘗宮之儀”——將於東京皇居東御苑舉行。


大嘗祭源於天皇常規祭祀活動之一的“新嘗祭”。

新嘗祭是日本仿效隋唐,建立起律令制國家後出現的祭祀活動,每年秋天舉行。儀式中,天皇要將皇宮內收穫的稻穀供奉給神明。7世紀後半期,這一儀式開始在天皇即位禮後大規模舉行,被稱為“大嘗祭”或“踐祚大嘗祭”,成為天皇即位典禮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它以宗教性與神秘性著稱,是天皇“一代一度的神事”。


大嘗祭的準備工作

天皇即位後,一旦確定即位禮與大嘗祭的舉行日期,首先會舉行“期日奉告之儀”。新任天皇要通過祭祀,將日期親自稟告給天照大神(賢所)、歷代皇祖皇宗(皇靈殿)、天神地祗(神殿)。

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5月8日,在皇宮的宮中三殿舉行“期日奉告之儀”。德仁天皇身著“黃櫨染御袍”向神靈報告“大禮”舉辦日期

之後,需要通過龜甲占卜的方式選定大嘗祭時供奉用的稻穀產地。5月10日舉行的“齋田點定之儀”上,神官根據火烤水潑後龜甲出現的裂縫,加之宮內廳與地方自治體及農業團體的協商,確定了位於悠紀地方(東日本)與主基地方(西日本)兩塊齋田的具體地址:櫪木縣高根澤町大谷下原及京都府南丹市八木町冰所新東畑。

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9月27日,大嘗祭中收穫稻穀的儀式“齋田拔穗之儀”在櫪木縣高根澤町舉行,天皇派遣的拔穗使在悠紀齋田監督

此外,當年夏天,還要營造大嘗祭的臨時祭場——大嘗宮。大嘗宮主要由悠紀殿、主基殿加上天皇皇后齋戒更衣的回立殿,統共3大主殿、30餘座建築構成。儀式結束後,這座宮殿將於11月21~12月8日向民眾開放,隨後拆除。

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9月,建設中的大嘗宮

道色彩濃重的大嘗祭

11月14、15兩日,大嘗祭本祭,即“大嘗宮之儀”正式舉行。14日上午,天皇敕使在伊勢神宮,神官在宮中三殿再次舉行祭祀儀式,奉告神靈當天要舉行“大嘗宮之儀”的消息。晚上22時至次日凌晨5時左右,“大嘗宮之儀”正式舉行。天皇齋戒沐浴後,依次進入大嘗宮的悠紀殿、主基殿進行祭祀。

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明仁天皇舉行“大嘗宮之儀”

當天,以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的三權長官、地方自治體長官以及各界代表均受邀參列儀式。明仁天皇時,約有900人受到邀請。

11月16日,在皇居豐明殿內,還要舉行為期兩日的“大饗之儀”。天皇、皇后會與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的國民代表一起分享由大嘗祭新谷做成的酒水和食品。該儀式在1909年《登極令》發佈前也被稱為豐明節會,有與民同慶之意。

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明治時期大嘗祭後的豐明節會

大嘗祭的整個流程充滿了神道色彩,使其不免與國家神道體制發生聯繫。在戰後國家神道體制解體、政教分離原則確立的背景下,皇室祭祀屬於天皇私人領域的活動,原則上要以皇室私費(內廷費)支付。但是海部內閣(1989)與安倍內閣雖然不否認大嘗祭的宗教性,明確它是天皇私人領域內舉行的儀式,不過也強調大嘗祭是漫長曆史中形成的最重要的皇室禮儀和習俗,具有“公的特點”,決定其開銷由國費(宮廷費)支出。此外,大嘗祭中政府官員的多次參與,也引發了此種做法是否違憲的爭議。

2018年11月22日,秋筱宮文仁親王在其53歲生日的記者見面會上婉轉提出,“大嘗祭宗教色彩強烈,不知用國費來支付是否妥當。”反映了他對大嘗祭的政府定位的質疑。

大嘗祭與中國

關於大嘗祭的象徵含義,根據1989年海部內閣的官方解釋,它是以稻作農業為中心的日本社會自古傳承下來的收穫禮儀。天皇即位之後,首次在大嘗宮,向皇祖及神靈供奉新谷並自己品嚐,以此向神靈感謝萬事安寧與五穀豐登,同時,也為國家與國民祈禱萬事安寧與五穀豐登。

一代天皇一生只能舉辦一次的儀式:大嘗祭

不過,學界對此存有許多不同見解。最著名的是折口信夫的觀點。在1930年《大嘗祭的本義》中,他指出,大嘗祭對應日本古代天孫降臨的神話,天皇通過在大嘗宮之儀時 “與神共食”“真床覆衾”的儀式,將“天皇靈”納入體內,實現天皇“現人神”神格的傳承。也有學者認為,大嘗祭是“天子之魂”死而復生的模擬過程。還有學者認為,大嘗祭儀式的核心是天皇親自向“神”進貢來自各地的饌食,並與各地進貢的采女舉行聖婚,反映了日本古代律令國郡體制下地方對中央的從屬關係。

此外,許多學者在研究中,還發掘了大嘗祭與中國的關係,比如有學者認為,這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的宗教信仰;還有學者認為,大嘗祭與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在“嘗新節”時祭祀“稻魂”有傳承淵源。幕末時期,也有日本思想家認為大嘗祭集我國漢代禮典中“郊祀禮” “締嘗禮”為一體;明治時代,有歷史學家更是直接引用我國古典文獻解釋大嘗祭的政治意涵,例如《爾雅 釋天》中的“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烝”;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中的“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礿者,以四月食麥也;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蒸者,以十月進初稻也”等。

文:鄒皓丹(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