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這位老兵感動全中國

他是一位96歲高齡的老黨員、抗戰老兵,與老英雄張富清同一個團並肩作戰。

24歲時,他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場上舍生忘死、奮勇殺敵,先後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獲得“解放西北紀念章”“華北解放紀念章”。8年從軍歲月,他的人生如水一般執著,不懼暗礁和險阻,堅韌不拔、勇往直前。

33歲時,將赫赫戰功埋藏心底,選擇在家鄉偏遠山區做一名普通的鄉郵員,踐行“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初心使命服務一方百姓。24年郵路生涯,他的人生如水一般淡泊,對待名利恬淡如水,只為郵路上一張張盼望的笑臉。

57歲,到了退休年齡,他拒絕單位分配的縣城住房,毅然把戶口和組織關係轉回農村,直到後來,農村生活不便,他寧可在縣城租房住也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老伴去世後,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他主動要求住在福利院長達10年時間。退休後,他的人生如水一般謙卑,滋潤萬物後卻流向低處,始終自律、自省、自勵。他就是中國郵政襄陽分公司退休職工王如美。

谷城這位老兵感動全中國

1947年8月,王如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師第14團(原西北野戰軍第359旅第718團)通訊連的一名通信員,與老英雄張富清同一個團。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8年10月,王如美參加瞭解放太原戰役,這場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一直到1949年4月結束。戰役中全殲守敵13餘萬人、民團8萬。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6個多月,傷亡4.5萬人,其中攻城戰役、攻城後巷戰傷亡3.6萬。

“當時在戰場上,只聽到槍炮聲在耳邊轟轟作響,我們都顧不上生死,拿起槍就對著敵人掃射。”96歲高齡的王如美,回憶起當年戰場上殺敵的情景,表情頓時凝重起來。他說,在交火的時候,突然感覺身後有敵人打過來的炮彈爆炸,小腿一下就被炮彈的彈殼彈傷血流不止,自己頓時被沙土掩埋,昏迷了過去。

戰友們都以為他犧牲了,後來被挖出來,送往醫務室才撿回一條命。但他清醒之後,顧不上疼痛,又扛起槍繼續投入了戰鬥。

“當時就是想自己是共產黨員,感覺渾身有勁,打敵人特別有信心。”跟記者說起那段負傷的經歷,王如美卻難掩內心的激動。

因在戰鬥中表現英勇,負傷不下火線,王如美在解放太原戰役中榮立“三等功”。而就在兩個月前的1948年8月,他剛在甘肅酒泉立下了一個“三等功”。

直到1955年4月,他跟隨部隊駐紮新疆喀什,和戰友們一起保衛和建設邊疆,期間因為吃苦耐勞、學習刻苦、表現突出,多次受到組織嘉獎。1951年12月和1952年12月在新疆喀什疏勒地區先後榮立一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

在王如美的家中,記者見到了他塵封已久、珍藏一生的寶貝。王如美的兒子王國亮去父親房間,從一個老式的鎖屜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個陳舊的自封口透明塑料袋。

袋子打開後,立功證書、“解放西北紀念章”“華北解放紀念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黨費證以及保存完好的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贈送的搪瓷缸等老物件一一在列,等所有的老物件拿出來後,只見袋子裡還放著兩袋防腐劑。

“我怕獎章壞嘍!”當筆者問起袋子裡的防腐劑,王如美又樸實地笑了。

“我父親非常愛護他的這些獎章,但他一直自己保管,我們都沒有見過,直到2015年才真正看到這麼多獎章。”王國亮說。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9·3”前夕,中央決定,向約21萬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

谷城這位老兵感動全中國

王如美在同戰友聊天時瞭解到,比他小几歲的戰友收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而他卻沒有收到。他回去之後,思慮許久決定讓兒子幫他問問這個事兒。

“我第一次看到我父親這麼較真,他跟我說‘我是黨的人,黨不會忘記我’,這話讓我至今都不能忘。”於是,王國亮多番打聽和申報,這枚“遲到”的紀念章終於在當年的11月份送到了他的手中。

“老爺子收到紀念章後,激動得幾晚上都沒睡好覺。”王國亮深知父親在乎的不僅僅是紀念章,而是黨和國家對他的認可。

1955年,王如美所在部隊裁軍整編,他聽從黨組織的安排,離開部隊,轉業回到老家谷城。

1955年5月至1956年3月期間,王如美擔任過谷城縣三岔路公社紅星大隊大隊長。1956年4月起,王如美在谷城縣冷集郵電所擔任一名普通的鄉郵員。

“我到郵政上班,是組織需要我,也是做自己擅長的事。”說起當初選擇郵政的初衷,王如美坦言是郵局找到了他,又因為自己原來在部隊當過通信員,去郵政屬於“專業對口”。

帶著“立了功也不能驕傲”的教誨,王如美將立功證書和紀念章壓在箱底。兒女、單位、鄉鄰只知道他是一個打過仗的老兵。

谷城縣冷集鎮位於鄂西北,地處武當山脈和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險要。剛到冷集鎮郵電所,他就主動請纓,要求走谷城縣最偏遠的一條郵路——煤炭山區的9社和10社。“我是黨員,我去!”作為一名黨員必須身先士卒的觀念在王如美的心裡根深蒂固。

上世紀50年代,生活條件艱苦,通信設施落後,人們與外界的信息傳遞主要靠郵遞員,而郵件處理和投遞主要靠人工分揀、人背肩扛。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湖北分公司總經理任永信向王如美送上祝福

谷城這位老兵感動全中國

王如美每天天不亮就打上鐵裹腳,挑著沉沉的擔子出發,徒步幾十公里,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挨家挨戶送信件和包裹,有時候完成一個班次的投遞工作需要兩天時間才能返回。

“發大水的時候,我都把郵包舉起來走,衣服打溼了,郵件也不能打溼。”回憶起郵路上那些難忘的事,王如美還激動地舉起雙手向大家比畫當時的情景。

就是這樣一份艱苦又普通的工作,王如美堅守了20多年,沒有請過一天假、曠過一天工。

有一年冬季,谷城遭受百年難遇的雪災,雪下了兩夜仍未停,王如美揹著滿載郵件的郵袋在齊膝深的大雪裡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前行。正當他攀爬在半山腰時,突然腳下一滑,他一下就從山上滾落了下來,他下意識地緊緊護住郵包,正當他不知所措時,幸好有一棵樹掛住了他,才讓他化險為夷。

“都不覺得苦,當時乾得很有勁!因為大家都盼著我來。”對王如美而言,這段郵路上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跟鄉親們對他的期盼相比,算不了什麼。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投遞工具有了自行車,他也是要求單位給他最後一批配發,總把機會讓給年輕同志。

那個年代,王如美除了要投遞信件、包裹、報刊,他還要為鄉親們捎去電匯單。由於鄉親們用電匯單取錢不方便、路途遙遠,王如美每次都會把電匯單上的錢自掏腰包先墊上送給鄉親們。10元、20元、50元……即使當時王如美的月工資只有30元左右,他還是會想盡辦法湊齊,把錢交到鄉親們手中之後,再拿著大家簽字的電匯單去鎮上取。

“王同志是真好啊!上次在醫院見到他,我都激動地流淚了。”2014年,同在谷城縣人民醫院看病的陳香菊看到王如美激動不已,原來陳香菊小時候就住在谷城縣冷集鎮煤炭山區9社,時常收到王如美翻山越嶺送來的書信、電匯單,多年以後再見到王如美,就像見到了自己的親人。

到了70年代末期,谷城郵電局考慮到他投遞工作艱苦繁重,想給王如美轉崗幹內勤工作,擔任冷集郵電所的副所長,卻被他婉言拒絕了。他說,郵路上待的時間久了,跟鄉親們有感情,還是想和鄉親們走近一點,身體扛得住就要堅持下來。

1980年,57歲的王如美從鄉郵員崗位退休。退休前,單位主動找到他,表示可以給他在縣城分一套房子,他這次又“拒絕”了。之後他毅然把戶口和組織關係轉回農村。退休那天,他將單位給他工作期間住的房子鑰匙和發的工作用品全部上交。

“我不在乎這個,不在乎。”王如美回憶起這段“拒絕”組織的往事,只跟記者反覆說了一句話。

走進王如美的臥室,記者一下就被桌上一張大幅照片所吸引,那是王如美佩戴著軍功章站在天安門城樓前的獨照。

谷城這位老兵感動全中國

“這是在照相館拍的,選了一個北京天安門的背景,老爺子一直想去北京,之前我工作忙沒想這事兒,後來他身體不好也沒去成。”王國亮說起這張照片,語氣裡帶著歉疚和遺憾。

再看看屋內的環境,傢俱簡約整潔,物品擺放有序,儼然一副軍人的作風。

在櫃子裡,記者還發現了一頂特別的帽子,只見一頂郵帽的內裡被縫在一個普通帽子裡。“父親對郵局特別有感情,這個郵帽有40-50年了,外面破舊之後,他就把內裡縫在新帽子裡繼續戴。”王國亮直言,父親生活上的這些細節對他的影響都很大。

王如美每天起床後,都會習慣性地把床鋪整理得乾乾淨淨,包括衣櫃裡面的被子、衣服一件件放得整整齊齊,原來穿過的皮鞋也會抽空拿出來擦得鋥亮。王國亮深知父親骨子裡就有老一輩的革命精神。

王如美與兒子合影

谷城這位老兵感動全中國

“父親很倔強,很多事情做了決定,我們都很難改變。”王國亮對父親又畏又敬。

王如美的勤儉節約在王國亮看來幾乎有些“苛刻”。據王國亮介紹,王如美現在吃飯用的碗還是60年代用過的,每天中午只要有菜沒吃完,晚上就把剩菜和米飯一起熱著吃,桌上和地上從來都不會有米飯粒。

王如美現在用的柺杖也是30年前買的,給他買了新的也是放在一邊。一件衣服能穿上幾十年,大部分衣服上還打著補丁……年代感在王如美的身上隨處可見。

“老爺子工作一輩子,清正廉潔,他沒攢到錢,我在城裡買房子他一點沒資助。”王國亮對父親的勤儉節約逐漸理解。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如美每天生活得很有規律,陽光好的時候他會拄著柺杖慢悠悠地出去遛彎、散步,見到小區有來送郵件的郵遞員還會主動迎上去說幾句話。

“我們都是同行,看到了非常親切。”王如美說起見到小區裡郵遞員的情景,很是興奮。

襄陽分公司襄城北街片區的郵遞員朱海雲對王如美印象深刻。“老爺子很熱情,看到我還主動跟我說話。他說現在黨的政策好,羨慕現在的投遞工作,還鼓勵我好好幹,服務好群眾,教育子女勤儉持家。”朱海雲說王如美就像家裡的長輩一樣,這些話也讓她記在了心裡。

無論身處人生的哪一階段,王如美都懷著似水柔情,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赤誠初心,幹好工作,不為身外之慾、身外之物所左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老一輩郵電人和新一代郵政人都以“傳郵萬里、國脈所繫”的使命擔當,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心,努力踐行著“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