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老漢口印象


漢正街東北片(2011.8):“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錢備小舟。順著漢水往下走,生意興隆算漢口。”明末清初,漢口“十里長街依市立,萬家燈火徹雪明”。由玉帶門、楊家河、武聖廟、石碼頭、水寧巷、沈家廟連成的“漢口之正街”,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與漢口共歷500年,稱為天下第一街。一架橋,一條街,一座城,勾勒出一幅“清明上河圖”。

保壽砑遺址(2011.8):武漢三鎮1840年以前的“古建築”僅剩七處,漢口僅有的一處為保壽礄。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旅漢山陝煙幫集資在原玉帶河上玉麟橋處修建石橋,寬1丈、長2丈,南北走向。過橋至漢口城堡循禮門外可達後湖。2016年中山大道銀豐片舊城改造大片拆除,古橋顯露崢嶸,為原玉帶河上30多座橋樑僅存的一座,現漢口最古老的地面文物。河水曾在橋下流淌,歷史曾從橋上走過,承載著城市多少記憶。

大生巷風麟禪林舊址(2011.8):民國初年成裡的大生巷,有徐公興藥材行產業鳳麟禪林,抗戰初期遭日機空襲炸燬。戰後重建,徐以其子之名稱幼南里。牆基採用紅砂石,與漢口城垣的基石極似,讓人聯想到拆城時的石料再利用。幾里外的岳飛街忠義村,也可以看到紅砂石,拉長了漢口堡的身影。


安微街5號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已平移)(2011.8):漢口水龍(消防)局創設自清嘉慶時代。民國年間漢口工商界組建群眾性救火組織,名曰“商團保安聯合會”,下設48個分會,擁有消防車24輛。隊員由商店、行棧職工組成,自願參加,不計報酬,他們曾多次撲滅漢正街大火。2016年3月,銀豐片舊城改造時異地保護,整體往東平移70米。易地平移,聊勝於無。史無前例的施工,是對歷史的敬重,先祖們也為之點贊

藥王廟遺址(已拆)(2011.8):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懷慶府河內、武陟、溫縣和孟縣在漢口的藥材商賈椿園、陳荊山等發起集資興建,故名“懷慶會館”。後來出資購建“覃懷藥王廟”,供奉藥王孫思邈。兩塊碑為“吳來雨賣地碑”和“張本原賣地碑”保存至今,石刻著豫商擴張發展的里程碑”。藥王廟相繼改為翠懷幫巷小學及安徽幼兒園。

藥王廟遺址(已拆)(2011.8):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懷慶府河內、武陟、溫縣和孟縣在漢口的藥材商賈椿園、陳荊山等發起集資興建,故名“懷慶會館”。後來出資購建“覃懷藥王廟”,供奉藥王孫思邈。兩塊碑為“吳來雨賣地碑”和“張本原賣地碑”保存至今,石刻著豫商擴張發展的里程碑”。藥王廟相繼改為翠懷幫巷小學及安徽幼兒園。


藥幫一巷青石板路(2017.3):藥幫一巷現存漢口最後一條完整的青石板路,東起新安后街,西至大生巷,長150米,寬3米,由538塊青石鋪就。漢口街巷青石板鋪路始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下有磚砌排水暗溝。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造,到199年代全市石板路基本被瀝青、水泥路替代。偶然的疏它有被則除,讓人們發現日新月異的史冊中, 夾著這樣一枚近300年的書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