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检察院涉企回复率近100%,为何仍有企业感觉“头大”?

沪检察院涉企回复率近100%,为何仍有企业感觉“头大”?

东方网记者薛宁薇11月15日报道:“今年以来,检察机关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企业司法诉求及时处理和反馈等15项工作机制;还建立了涉企来信快速办理机制,7天内程序性回复率达100%,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99%。”昨天(14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开展2019年年末专题视察,上海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盛勇强公布了这一情况。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检察机关的工作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一个缩影。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经第三方测评,上海企业对本地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在85%以上。那么,余下的15%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座谈会上,多名政协委员从亲身调研或自身经验出发建言,记者注意到,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成为会上的“高频词”。

沪检察院涉企回复率近100%,为何仍有企业感觉“头大”?

图片摄影:申卫星、林海

“企业最怕遭遇诉讼,为什么?”

在澳门联生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志远看来,检察机关近年来在营商环境的建设中已经花了很大功夫,但对于相关方面政策,很多港澳企业家仍然表示“不知情”。他继而分享了自己半年前针对在沪港澳企业的一项问卷调查。这份包含了营商情况、生活成本等多方面的满意度问卷显示,受访企业最怕碰到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诉讼,原因之一就是对政策不甚了解。“上海的‘硬环境’已经建设得很好,需要加强的是‘软环境’的建设,我认为推广宣传政策意图是相当必要的。”马志远说。

检察机关如何扩大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宣传?香港丽丰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执行董事林建康建议,应在宣传和公布相关解释时加入英语。“知识产权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要考虑到国外商人的阅读感受。”林建康还建议,香港在知识产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经验,上海与香港两地应加强交流合作。

沪检察院涉企回复率近100%,为何仍有企业感觉“头大”?

图片摄影:申卫星、林海

“知识产权纠纷太多,怎么破?”

知识产权由于涉及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著作权等方面十分复杂,企业在对接交易中比较容易产生纠纷。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公正地处理问题,为企业节省时间,这也是营商环境的一大体现。对此,钟永喜委员建议,拓展检察院以外的渠道处理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上海可以“先走一步”,拿出适应自身体系“解决方案”。

“比如一些商场,与驻户签订知识产权合同时,双方约定一些特定条款以适用快速仲裁。”钟永喜认为,当时双方像这样进行事前责权约定的方式值得鼓励。他也指出,采取怎样的范本条款加入到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建立起快速处理机制等问题都是接下来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知识产权证券化,临港新片区能否先走一个?”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如何才能将“知产”转化为“资产”是一个广受讨论的话题。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对于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不是能在临港新片区内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云峰提出建议。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提出知识产权与资本市场接轨的想法了。两年前,张云峰就已关注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和资本化发展的相关议题,在他看来,将知识产权产业化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记者获悉,下一步,上海市检察机关将全面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力服务保障临港新片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以案释法和法治宣传,为上海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检察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