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方志于都」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于都县的禾丰镇主要是喀斯特地貌,溶洞很多。已知的,未知的,大的,小的,难以数计。其中,在禾丰镇黄泥村山下屋背的“三十六岩”,应该算是最具迷彩、神奇的洞府。

“三十六岩”,顾名思义,就是这个溶洞有36个洞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现在,这个溶洞所在的山头也叫“三十六岩”,山下的村子也有人叫“三十六岩”。好大的名气,好大的特色!


「方志于都」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站在公路上,我们就能望见那山高大险峻,异峰兀立,绿色葱茏。但是来到山下,要登顶了,要寻洞了,大家就差点找不着北了。好在大叔平素木讷,但是玩山从来不笨。结果是:山,找到了,仰视可见;路,没有了,草木封山。于是,我穿上雨衣,戴上头盔,拿上粗棍,奋傻当先,开路,上!

我们低头钻过芦芒,绕过蒺藜,不一会儿便接近了山顶。这时,我们的眼前完全是一派古战场的苍凉景象:密密麻麻的老松树下,到处是工事、住房的遗迹,顶部还有一圈壕深两米的环形工事。如此陡峭,据守上面,居高临下,肯定是一夫当坡,万夫莫开。这石山海拔474米,透过树缝,北瞰大地,一种俯视苍生的感觉油然而生。坐在这里,隐秘而让人踏实,鸟语、花香、虫鸣、泉飞而不觉寂寥,足可座山生涯。

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个洞口。洞口不大,“貌不惊人”,于是有人在洞口写了一个大大的“进”字。低头进去,一股暖气扑面而来,连衣角都撩了起来。刚进这段,不大,很矮,只能猫着腰。我端起相机回头拍了一张,感觉“朦朦胧胧”,朝里也拍一张,感觉“一片黑暗”。我奇怪,看看镜头,糟了,暖气还携带着水汽,镜头蒙住了。就这样,在洞里我只拍到了一张“回眸”的照片。


「方志于都」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再下,通道更小,仅容一人挤进。再进,豁然开朗,俨然一座城堡。整座山,里面是空的,也像地下宫殿,听声音还似有暗河。但是,洞府里的“大街小巷、亭台楼阁、堂屋卧室、楼梯甬道”、涌泉飞瀑,等等等等,都没有固定的造型,布局也很不“人性化”。行走其间,攀爬其间,到处“机关”重重,阴森恐怖,险象环生,一不留神,就可能不是抱憾终身那么简单,而是人间蒸发了。

出了洞,我想起了两个“人间蒸发”的故事。1931年8月27日(农历),彭德怀率领一个团的红军从会昌来到禾丰,临时驻扎在禾丰,为了确保随军的36担银圆万无一失,熟悉禾丰的区军需部长华晖(禾丰尧口人)就是将银圆藏在36岩。而且,红军在洞里洞外、山上山下遍设伪装,遍布暗哨。凡是接近了36岩的国军特务无不“下落不明”,“巨额军费”安然无恙。


「方志于都」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另外,民国后期,禾丰当地有一个“强人”,慑于民怨众怒,遁身36岩,昼伏夜出,经常骚扰山下,为害乡里,防不胜防。他劫财、夺物、掠色,无恶不作,数年不宁。但是,终于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强人销声匿迹了,禾丰重归太平了。大家猜测,洞中黑暗,加上虫蛇出没,可能是遇险归西了。


「方志于都」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不是说“三十六岩”吗?看着这片密林,我还想去找一些洞口,可是,其它洞口都被人堵上了,观赏不到了。可能是太危险了,怕小孩误入出险。当然,是不是“三十六岩”我也数不到,隐蔽了的,去不了的,多。

这个“岩”,曾经是一座实施完备的城堡;这座山,曾经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山寨。


「方志于都」 于都县禾丰镇的三十六岩


【方志于都】锦绣龙溪

【方志于都】于都救火英雄丁振军

【方志于都】千古名篇出于都

【方志于都】于都县“雩阳十景”之一“龙门夜雨”

【方志于都】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方志于都】水府庙的故事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方志于都】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方志于都】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