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提案推動中國實行草原生態保護獎勵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14日電(記者魏婧宇、勿日汗)60歲的牧民特木熱見證了家鄉草原“由綠變黃,又由黃返綠”。變化的發生源於一系列政協提案推動下開始實施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10多年前,家裡草場比現在小很多,但羊的頭數卻多一倍。”這位家住內蒙古自治區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的牧民回憶說,草原的承載力是有限的,超載破壞著草原生態,那時很難看到大片高度過膝的牧草,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砂石。

如今,盛夏時節來到特木熱的家鄉,曾經“稀薄”的草原再度披上綠裝,牧草蓋度增加、種類豐富,草原生態得到恢復。

為保護生態,這片位於中蒙邊境上的草原正在實施史上最嚴格的草畜平衡制度。一項在草原牧區實施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使內蒙古草原能夠“帶薪休假”,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牧業高質量發展和牧民增收三方共贏。

內蒙古土地面積的74%是天然草原,佔我國草原總面積的22%。長期以來,由於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草原生態惡化,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沙塵暴肆虐等問題凸顯。

為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化解農牧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中國民主同盟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簡稱“民盟內蒙古區委”)從2003年開始,多次深入牧區及牧民家中實地考察,詳細瞭解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他們調研發現,草原沙化、面積減少、質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源於超載過牧。

“草原的功能有生產和生態兩方面。以前對草原的認識,多侷限於畜牧業的生產功能,對生態屏障的功能缺少全面的認識,導致草原過度放牧、生態退化。”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梁存柱說。

為了平衡草原的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讓草原休養生息又不影響農牧民的生產生活,2009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期間,民盟內蒙古區委主委董恆宇提交了《關於加強草原保護建設,鞏固國家生態安全的提案》和《關於建立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的提案》。全國政協將兩項提案列為重點調研提案,專門就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問題組織多次專項調研。

2010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同時促進牧民增收,草原保護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11年開始,國家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率先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2012年又將實施範圍擴大到黑龍江等5個非主要牧區省的36個牧區半牧區縣,覆蓋全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通過實施禁牧補助、實施草畜平衡獎勵、給予牧民生產性補貼等措施,實現“保護草原生態,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產品供給,促進牧民增收”。

如今,特木熱家2.5萬畝草原上生活著近千隻羊,單位面積草場內羊的數量雖然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但他每年的收入並沒有減少。當地政府根據草的密度、長度核定科學的載畜量,這裡每26畝草原只能養1只羊。為鼓勵牧民們對保護草原生態做出的貢獻,國家給每畝草原3元的獎勵資金。

特木熱說,超載不僅破壞草原生態,也會產生經濟損失,草原喂不飽羊群,就得靠買飼草料餵養,得不償失。逐漸意識到生態好的草原才是最大財富的牧民們,在嚴格遵守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同時,每年春季草原返青時還休牧1個月,讓草原休養生息。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實施,促進草原健康可持續發展。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一個問題隱隱浮現——草原生態補償項目具有時限性,一旦補償結束,生態問題可能會隨之反彈。為解決這一問題,民盟內蒙古區委於2014年再次就“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深入調研,提出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的長期政策、建立補助獎勵標準增長機制、適當擴大補助獎勵範圍等建議。

2016年,國家啟動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進一步提高標準、擴大範圍,每年的補獎資金達187.6億元。

“經過兩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生態有了明顯改善,草的高度和密度都增加了,品種也增多了,以前沒有的花花草草都長出來了,草原上的沙塵暴也逐漸減少了。”特木熱說。

近年來,隨著禁牧、生態補償等草地管理政策與生態工程措施的實施,內蒙古的天然草地退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內蒙古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牧遠介紹,目前內蒙古有10.2億畝草原實施禁牧和草畜平衡,2018年草原平均植被蓋度達到44%,較2000年提高14個百分點。

內蒙古草原重披綠裝,但是關注草原生態的政協委員們並沒有停下保護草原的腳步。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盟內蒙古區委主委董恆宇說:“通過調研我們看到,近年我國加大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成效明顯,但成績還是初步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現在應開啟草原生態建設新時代。”草原生物多樣性恢復、草牧業高質量發展、天然草地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一系列草原生態建設的新情況成為他們下一步的關注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