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科:日本養老企業為何在中國落地難

與我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早在1970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據日本總務省統計,2017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佔據總人口的27%,是目前世界上老年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經過近40年的摸索,日本也早就建起了從社會保障到老年服務等相對完善的養老體系。在日本,養老產業又被稱為“銀髮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產業鏈上的企業和專業機構眾多,並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經營特色,尤其是日式老年護理服務業,成為了最具日本特色的老年服務產業。

陳仁科:日本養老企業為何在中國落地難

隨著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成熟的而發達的日本“銀髮產業”自然將目光投入了這一未來潛力巨大的市場,國內也有不少機構開展了與本日養老機構的合作,但佔據地理接近、文化相通等優勢的日式養老,是否真能近水樓臺,在中國打造出一片天地,從目前的來看,還面臨著諸多問題。

中國市場並不“簡單”,日式養老恐水土難服

與日本的產業發展環境相比,中國的養老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日式養老想要有所作為,還需要邁過以下幾道難關:

第一難:傳統觀念難以轉變,消費需求有待培養

雖然老年人的養老已經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但傳統的思想觀念、文化觀念對老人生活習慣的影響仍然深重。“積穀防寒,養兒防老”在中國流傳千年,“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一直為人們所渴求和嚮往。由於家庭成員長期生活在一起,代際之間比較協調和融洽,年輕的供養老的,年老的幫助年輕的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種家庭養老形式在供養雙方心理上都能被接受。根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有95%的老年人不願住養老機構,即使是孤老,也有80%不願意去敬老院。而兒女們把父母送入各類養老機構,也面臨著被社會輿論指責的各種壓力。因此,儘管迫於各種現實情況,養老機構在中國正越來越受歡迎,但真正主動為自己謀劃老年生活,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服務產品的老年人不多,這些都限制了老年服務產業多樣化的發展,而日式養老的特點和優勢,正是體現在其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針對性服務的能力,國內市場瞭解日式養老的服務特徵和優點還需要時間以及市場培育。

第二難:國內養老政策與法規不完善,缺少產業扶持

在日本,養老企業能夠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於日本完善的養老政策及健全的法律制度。日本的養老保障法律體系不僅有綜合性的社會保險法,也有單行的養老保險法律以及傷殘、介護等一系列單行法律法規,這一系列的法規最大程度避免了企業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出現的意外風險,保障企業的利益。其次在政策層面,日本通過專項撥款、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給予養老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使得日本企業收益得到保障。

而在中國,由於老齡化發展時間較短,相應的法律體系及政策均不完善,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後難以應對複雜的國情以及運營服務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導致日本養老企業在國內運營成本高昂,而較高的服務費用又難以打開市場。

第三難:產業生態環境不一樣,阻礙業務發展

日本養老服務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國內完善的養老配套環境,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日本有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日本從2000年開始,推出了專門的介護保險,65歲以後如有介護需求,個人只需承擔費用的10%,這大大降低了日本個人養老服務的承擔壓力,而數據表明,正是由於介護保險的推行,日本迎來了養老服務業的大發展,市場規模增長了近3倍;二是日本養老產業分工細緻,產業鏈完善,專業化水平較高,如有直接服務老年群體的老年醫療、老年護理服務機構,有相關的老年產品設計研發、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支持等相關行業,也有老年金融、證券、保險等衍生行業,這使得日本養老企業在本國內開展養老業務時十分便利,可以整合產業鏈上的資源,但在中國則不行,由於國內養老產業發展整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各類配套企業的支持較少,限制了日本養老企業在國內提供專業服務的能力,這些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完善。

第四難:缺乏行業規範及服務標準,日本企業難適應

日本的養老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及經驗沉澱,已經形成一套適合其國情的行業規範。依託行業規範,眾多日本養老企業制定出了一系列細緻的養老服務標準,滿足日本老人的各類養老需求。

而在中國,由於缺乏可參照的行業規範,又由於國情的不同,中國老人的養老需求也有所差異,這讓初來乍到的日本企業很難適應,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摸索,調整,以滿足監管和市場需要。

第五難:專業人才缺失,服務質量難以得到認同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目前中國有近30萬養老護理員,但僅4萬多人持職業資格證。在這些人群中,41~50歲中年護理人員是民辦養老機構主力,其中多為農村戶籍已婚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30歲左右青年人群佔比很少,顯然養老產業從業人員面臨較大的需求缺口,且人員的專業水平不足。

從現實看,養老從業人員在社會也並不被認可為專業人員,而往往被視為一種低端服務業工種,導致加入行業就業的意願較低,限制了行業的人才流入。於此恰恰相反,要提高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行業需要大量專業化的從業人員。

養老從業人員的限制,又是導致國內養老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不被社會認可的主要原因之一,形成了難以解開的死結。

根據率先進入中國的日本養老企業的經驗,前期在人員培訓、設施投入等方面的投資,已經成為限制日式養老企業在中國盈利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國內養老專業產業人口的培養滯後,已經成為日本養老產業在中國良好發展的攔路虎。

第六難:國內投資方急功近利,缺乏可持續經營模式

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中,有部分為了能夠迅速的鋪開市場,選擇了和中國的投資方合作。這類日本企業在最後大部分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投資方急功近利。以引進日式養老機構的房地產開發商為例,他們往往將引進日本養老機構作為一種宣傳和推廣的手段,目前是為自己的地產項目增加賣點,而對引進的養老機構如何運營?如何盈利缺少戰略規劃,於是往往房子賣完了,養老機構的使命也結束了。

由於經濟水平和政策環境不同,日本養老機構在國內還缺乏成熟的經營模式,導致日式養老機構成本居高不下,收費較高,超出大部分老人的承受能力範圍,總體上使得日式養老在中國發展的規模還較小。

從以上幾大難點可以看出,日本養老短期內要在中國獲得較大的發展困難重重,完全複製和照搬更是死路一條,那當前市場環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做,我們後續將繼續進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