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書情文誼憶先生
朱穆
施康強先生
施康強先生在《傅雷之後》一文中說,我們這一代的法國文學翻譯家(年齡約從四十歲到六十歲)或多或少都是傅雷的私淑弟子(《中華讀書報》1999年5月12日)。“私淑弟子”這個詞源於《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如此說來,予讀施先生書有年,私淑久矣,欲作弟子而不得,亦可稱是私淑弟子了。施先生畢生以著譯和研究為主,未曾任教。但有一次,他看著我說,“我這輩子沒當過老師,有點遺憾,否則我一定收你作弟子”。有了先生這番話,我私下便將自己從私淑弟子升格為“私諾弟子”了。對先生執禮甚恭,以至於最後為先生執紼,我都是如此要求自己的。我常常想,能作施康強的弟子該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不惟能探討泰西,還可以談古論今,是一種“調素琴,閱金經”的狀態。先生晚年給我的郵件中寫到“古道熱腸如兄,能與兄訂交,是我暮年一大幸。”他是一位感情含蓄內斂,不擅表達之人,能在信中如此說,讓我受寵若驚,感動莫名。以前只在先生文章中看到吳藕汀與沈侗廔、莊一拂訂交,既溫情又風雅,沒有想到他會把這詞也用在我們之間。
本文作者(左)和施康強先生
書情
我與先生結識是因為讀他的書籍和文章。“以書訪友”,書是我們之間最初的津樑。
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旅行期間,循著先生《都市的茶客》中那篇《巴黎的中文書店》去找尋“開在蒙帕納斯”的那家。因為文中沒有書店的名字,地址又語焉不詳,我遍尋不到便找了個電話亭打越洋長途向114查到編譯局的總機,又通過總機轉到施先生辦公室。他當天恰巧在,對我這樣一個在巴黎問津的“書痴”既驚且喜,他那一口上海口音的普通話與我想象中儒雅博學的先生別無二致。電話裡他詳細地為我描述了書店的位置和步行路線。原來書裡的“波爾羅耶爾”即是“Port-Royal”,而那家書店,早在一年前就倒閉了。書店沒找到,從此我卻與先生建立了聯繫。那天,先生在電話裡沒有忘記誇我——“有你這樣的讀者我真高興”。
施康強先生譯作:《都蘭趣話》
與先生訂交以後,先生先後有兩次大規模的贈書。第一次是2011年秋天,他擔任傅雷翻譯獎評委時,組委會曾提供了大量當年出版的圖書請他審閱,頒獎前他約我去辦公室,特地囑我“有很多書,恐怕要開車”。回來檢視時,發現不僅有大量當年出版的文學社科類圖書,比如呂一民主編的三卷本《法國史》、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等,還有好多不屬於組委會贈書之列的法文書,應該是一併處理的,加起來約有七八十冊,這樣的饋贈真是豐厚。
施康強先生部分譯著
第二次是2015年,先生家從功德林喬遷至北苑前夕。彼時,我和大學同學魏民應約去先生家,看到整理好準備處理的書總有兩三百本,摞在牆根,我們只用了三四趟就搬完了。先生撫掌笑著說,我看見你們這樣真是高興。我暗忖他高興的原因或是看到我們利索地搬走,或是看到我愛書如斯的地步。我毋寧相信是後者。回家後,我認真整理了一下這部分書,發現通過這些書籍,我可以瞭解先生的閱讀結構,其中《自然主義》《馬爾羅研究》《杜拉絲傳》《象徵主義藝術》《外國文學作品摘要》這類書屬於先生的專業範疇,而《翻譯與比較》《同義詞詞林》就該算是先生的業務工具書了。然而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閒書,比如《曾國藩》《海上畫夢錄》《南京路開埠150年》《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中國古代遊記選》《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清稗類鈔》《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等,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先生譯《都蘭趣話》以及《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這樣的書能駕輕就熟了。還有一部分很有趣,比如元代賈銘的《飲食須知》《清異錄(飲食部分)》《中國飲食民俗學》《菜趣》等。先生對飲食文化有考證與研究,他的《周作人與張愛玲談吃》《家庭“招牌菜”》都是寫飲食的,且雅且趣,讀來頗堪玩味。不過,我始終有個疑惑:不知先生在家是遠庖廚還是烹小鮮。
我們認識後,坊間先後出過他翻譯的福樓拜的《庸見詞典》、莫里亞克的《蛇結》《施康強自選集》以及散文集《秦淮河裡的船》,每次我前往拜訪或者雅集時,他就會把題簽好的書送給我。有時候,他早年出版的書買不到也會請我幫他去找。我們之間關於書的往來越來越多,基本成為交往中的一種常態。
施康強先生部分作品
2016年裡一天,先生給了我一個檔案袋,打開一看,裡面竟然是厚厚一沓手書的書稿。是施先生所譯薩特的《波德萊爾》,成書後曾被沈志明先生編的“原創經典譯叢”收入,後又納入《薩特全集》第七卷。書稿用藍墨水鋼筆謄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專用稿紙上,標題原為《波特萊爾》,由作者本人改為《波德萊爾》。另還有多處修改與補充。施先生這卷書稿,凝聚著他的心血,託之與我,內中包含了滿滿的信任。後來,在一個場合施先生提到這件事的時候說:我知道朱穆不會把我賣掉。
文誼
我半生中唯一一件值得自矜之事便是自結中法同文書舍。我請施先生為我書舍賜譯法文譯名。先生來過我家,也見過我的藏書。在究竟選用何詞來表達出我這間“書舍”的內涵時,先生思磨很久,一週後終於敲定譯名為Bibliothèquefranco-chinoise,實可謂“一名之立,旬月躑躅”!於我,能以名家之譯行世又是何等奢侈!
2014年10月我們同去紹興參加在越秀外國語學院召開的法國文學理事會。會餘,大部分人去沈園遊覽,我和施先生、車瑾山和段映虹老師去尋訪八面橋。八面橋不算是多出名的名勝景區,頂多算是特色景點,混形跡於民居之間,施先生獨鍾愛此處。待行近橋時,車、段兩位老師走在前面,我與施先生在後跟隨,我們由八面橋談到了宜興的泰娘橋,施先生突然來了興致,吟誦起蔣竹山的《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我們一老一少,上句下句,一直吟到“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看得出先生非常盡興,而我卻十分驚異於他如此強的記憶,後來我專門把這首詞抄下來送給了他。
施康強先生的題詞
2016年4月裡,羅新璋先生八十壽誕前晚,我接到先生短信,“冥思數日成一壽聯或可贈羅公:日譯千字受眾贊珠璣;壽晉八秩同仁揖清芬”。在朋友生日之際撰文或壽聯是過去文人交遊的一種普遍做法,這樣的傳統在今天已經稀見於世了。只有那些對文字有特殊感情、保持著舊時文化情懷的老先生才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表達祝賀之情。施先生自大學一畢業就與羅老在外文局共事,相與一生,這副對聯是兩位老友的文字之交,也是道義之交和莫逆之交的佐證。我知道施先生對於文字一向嚴謹,這副對聯一定是推敲了些日子才擬就的,我表示可以書以錄之,施先生立即回覆:“太好了!是我們共同的賀禮。”當晚,我用大楷寫在燙金萬年紅的聯紙上,並署上先生和我的名字“施康強偕朱穆敬賀”。能與施先生的名字並提,真令我感到滿足。
老派
同為翻譯家和老編輯的韓滬麟在《目光閃處才華畢現——大雜家施康強素描》中說,“五十歲以下的人穿長衫合適者,我首推施康強,這是說他漢學功底紮實,古書讀得多且過目不忘,行文吟句像個老夫子;五十歲以下的人穿西裝般配者,我仍首推施康強,這是說他諳熟多種西方語言文化,思維舉止已趨歐化,雖貌不驚人,衣著隨意,但比起許多洋裝革履、口叼外菸的小
老闆,自是底蘊迥異,氣度不凡。”看到這段文字,我首先想到的是胡適、徐志摩、林語堂、梁實秋這樣的大師,在他們存世的影像中既有著西服領帶的,也有著一襲長衫的,那學貫中西的學養也流露在不凡的氣質中,或儒雅,或莊重,或安矜,雍容大度,儀態萬方。先生中年去法國遊學時有些照片是著西裝的,自存一份人文學者的文質彬彬與清秀灑脫;我雖沒見過施先生著長衫的照片,瞑目遐思,想必另有一番風度。《施康強譯文自選集》
過去人以字相稱,表明了一種親密的關係。老輩中施先生是唯一以字稱呼我的人,有時莊諧難辨。他會在贈書時,寫上“知遐兄”,然後笑嘻嘻地叨唸出來;有時當面也會這樣稱呼我,反倒是我覺得難以適應;有時他不僅自己這樣稱呼,有一次羅新老籤贈時,他在邊上提醒,寫“知遐”,有趣的是羅新老真就這麼寫了。除此之外,他還喜稱我為兄,我固知此為文人相與之清暖之謂,但仍覺難以適應。畢竟此謂多用於書面,倘現實中也以兄相稱,實在有難以承受之感。
與先生相識既久,互有饋遺,先生送給我的禮物多是書籍和書稿,除此之外,還有茶葉和蓮子。看似隨意,在施先生身上,也存一份文化人的清雅之趣,講求其內在的深蘊而不注重禮物的本身,是為老式作派。
現在,我們常常緬懷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博學多識、學貫中西、清暖謙和以及因受到傳統教育而毓養的清雅趣味尤其令人稱道,這些特點在施康強先生身上都有,他的古雅譯筆,知性散文都令人聯想到周作人、孫伏園、徐蔚南、黎烈文這些民國的舊式文人,如今斯人已去,譯壇名士不再,往事卻時常讓我憶起。
知遐
2019年 11月7日於涿州
朱穆,字知遐,江蘇無錫人,1967年生。法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民間藏書人,長年致力於法國文學作品的譯介與接受研究,目前供職於金融機構。
閱讀更多 中國作家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