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江南,一個柔情似水、溫潤如玉的地方,一提起江南啊,腦海裡總會浮現那煙雨朦朧的窄巷、那彎彎繞繞的古鎮、還有那輕輕柔柔的吳儂軟語,若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大概就是溫柔了吧。從地理上說,江南一般泛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它代表的是美麗而富饒的水鄉之景,"小橋流水人家"能夠很好地概括出這個地方的特色,只江南這一意境,就帶有十分詩意的美感了。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古時的漢樂府詩就有一首名為《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白居易的一首《憶江南》也是江南詩中非常經典的名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還有韋莊的《菩薩蠻》裡"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其中的"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更是江南女子的真實寫照,這些詞都是十分經典且美不勝收的,但你要說哪首江南詩寫得最好,印象深刻的大約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江南春》了吧!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大地的鳥兒在不斷地鳴叫,綠草配合著紅花,兩者交相輝映,十分好看;水邊的小山村或是山腳下的小城,到處都飄蕩著酒館的旗幟。南朝遺留下來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廟,其樓臺都在朦朧的煙雨之中被籠罩。這首七絕寫得不僅僅是某個具體的地方,詩人用所見之景,描繪的卻是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晚唐時期,唐朝已然在走下坡路了,憲宗當政時,一味地沉迷於長生不老之中,一心事佛,之後的穆宗、敬宗、文宗等都紛紛仿效,大力提倡佛教,一時之間,寺院得到大肆發展,不斷增多,但顯然,這種行為加重了國家的負擔,也為唐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雖然之後武宗上位,發動會昌滅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這種矛盾,但此時的唐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杜牧在那一年去到了江南,當時的他在如今的江蘇江陰地區,看見江南之景,不禁想到了南朝時候的梁國,南朝梁也是一個十分信仰佛教的朝廷,統治者渴望長生不老,不但自己信奉,還讓朝廷和民間跟著他一起禮佛,最後弄得禍國殃民,國家滅亡。杜牧這首詩雖是寫江南,卻又詠史懷古,借南梁之教訓委婉的勸慰當時的大唐當權者,所以此詩雖簡單,含義卻十分深刻。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江南的春天是美麗的,千里鶯啼,花紅柳綠,詩人所寫之景,意境深遠,定不只是眼睛所見之處,所以哪怕前兩句還在寫晴天的風光,到後兩句就轉向了陰雨的天氣了。江南地區的寺廟如此之多,詩人定不會去一一細數,也不會全都看見,故在此詩之中,四百八十寺是虛寫,很多景色又都是詩人帶著一定想象寫出來的。但總體呈現的卻是一種深邃而朦朧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單看這首詩,顯而易見的是首寫江南之景的詩,而杜牧的寫景的詩句似乎都很美妙,且朗朗上口,尤其是七絕,其意境之曼妙,鮮有人能及。江南的風景是多樣的,但春天也的確是多雨的,所以雨中的江南給人的印象總是深刻的,尤其是在杜牧的這首詩之後,大多人們對江南的印象多是煙雨朦朧的,而在這朦朧之中若隱若現的寺廟樓臺,倒顯得多了一份神秘與詩意。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後世人說杜牧的這首詩反映的中國詩歌和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而又淡泊灑脫的,且其中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可見其詩意是很深厚的。除此之外,這首詩裡還含有濃厚的畫面感,是一幅十分優美的江南春景圖,但杜牧的詩中畫和王維的詩中畫又不太一樣,王維的詩中畫更加寫實,杜牧的詩中畫顯然更添了意境,朦朧之中又似有真理,這種隱隱約約往往更能吸引人,也更富有美感。

杜牧的一首七絕,意境深遠,把江南的煙雨朦朧寫得美妙至極

時隔一千多年,江南還是那個江南,只是多了份繁華,少了份詩意,但哪怕在商業氣息十分濃厚的今天,我們依然對這個煙雨朦朧之地帶著份嚮往,在詩意的烘托下,總想要去見識一番。或許會覺得失望,可轉過頭來讀《江南春》,卻還是會在腦海中想象它的美麗。

有人說,這只是單純的寫景詩,並沒有借後兩句諷刺時局,也沒有借南朝梁朝來勸誡當權者,其實不管有沒有,這首詩在意境上就已經足夠令人震撼了,所有的情緒、情感在詩句中慢慢鋪陳開來,細細品味,或許每個人都將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