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洞庭湖農民起義軍領袖——楊么

子母城

子母城在今沅江市北部的黃茅洲鎮的洞庭山,洞庭山其實只是湖中的一片洲土,現在“城”的遺蹟早已蕩然無存,地名的來歷,要從南宋講起。

南宋建炎年間,朝政敗壞,外有金兵入侵,內有奸邪當道,民不聊生,中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起義。洞庭湖畔鐘相、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威震江南。朝廷深感不安,便調集岳飛的兵馬前來鎮壓。楊么拜鐘相為師,習文練武,揮戈上陣,屢立戰功,很快就成了一位名將。

鐘相在一次戰鬥中不幸陣亡,楊么帶領義軍與官兵奮戰了三天三夜,終因寡不敵眾,最後也敗了。只剩下楊么母子倆逃到洞庭湖邊,前面是波濤滾滾一片汪洋,後面有數以萬計的追兵。楊么跪在母親身前,對天長嘆:“母親啊,天滅我也。”突然間天空烏雲翻滾,湖中不遠處漂來一隻大澡盆,母子倆絕處逢生,便坐進澡盆,向湖中飄去。飄流了三天三夜,飄到一塊洲旁,楊么扶著母親,爬上洲來,這洲就是洞庭山。楊么絕處逢生,決心重振旗鼓,他彙集失敗的兄弟,又進一步發動農民,參加義軍,殺貪官,除殘暴,開倉濟貧,不久洞庭湖地區又成了楊么的天下。

楊么的母親知書達理,還通曉軍機她見兒子地盤不斷擴大,便告誡兒子要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營建根據地。楊么採納了母親的主張,很快就在洞庭山西南修建了一座雄偉堅固的城堡。城內有聚義廳、演武場及跑馬坪等。解放後,此地還存有13棵大慄樹,傳說就是當年楊么訓練騎兵跑馬射箭用的靶樹。城內四門修有高大的城樓,城外挖有護城河。城堡竣工後,楊么和眾兄弟商量怎樣為這座新建的城堡命名。義軍兄弟都很尊敬楊么的母親,提議請楊媽媽為城池命名,楊媽媽不假思索地提毛在橫匾上寫下了“子母城”三個字。人們很是不解,按理應以母為大,怎麼把“子”列在了“母”的前面呢?楊母笑著解釋說:“按祖先的傳統禮教,男為陽,女為陰,陰不蓋陽。再說,你們終日浴血沙場,為貧苦百姓立下了汗馬功勞,我這年邁的老人,怎麼能跟你們的功勞相比呢?”就這樣,一塊題名“子母城”的金字牌匾掛上了城樓。自此,“子母城”的名字就流傳下來了。

楊么在洞庭山建子母城時,為了供應義軍用水,曾組織義軍在城邊挖了一口大井。楊媽媽不管是炎天暑熱,還是寒冬臘月,經常跪在石板上為士兵洗衣服,雙膝結了一層厚繭,青石板上也留下了一對很深的膝印。後來,義軍將這口井稱為“媽媽井”。

楊么在子母城立寨後,發展生產,懲辦貪官湖霸,百姓安居樂業。為了感謝楊么,老百姓曾帶上禮物向楊么拜年,楊么說什麼也不肯收禮,並從房裡抬出一籮蓼米,對大家說:“我們光景好了,不要忘記過去吃蓼米的苦日子。”楊么還在子母城的東北種了一大塊蓼米,相傳這地方就是現在的蓼花洲。

馬糧山在子母城東20裡,相傳是楊么屯糧之處,故稱“馬糧山”,且有上下馬糧山之分。

蓮花坳

在洞庭南端茫茫湖水之中,有一翠綠狹長的小島,像一條多節蓮藕橫臥湖中,湖水粼粼,倒映碧綠柳林,恰如蓮藕生長的荷葉;朝暉夕陽,小島周圍漣漪閃閃,更像無數朵出水蓮花。這裡就是沅江縣萬子湖中著名的蓮花坳。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並沒有島,也不叫蓮花坳,只有汪洋一片。鐘相和楊么帶領農民起義造反後,建立了國號為“大楚”的政權。南宋朝庭將岳飛從抗金戰場調來鎮壓義軍。岳飛不熟悉水性,他的部將牛皋被打得落花流水,逼得逃到沅江慶雲山的景星寺當了和尚。

這天,岳家軍與楊么義軍在洞庭湖上嘶殺。岳飛見楊么的兵船採用腳踏水輪,就命令士兵在湖面上遍撒雜草,使腳踏船無法施展威力,並謀劃著萬一戰敗,就從劉家湖順水撤退。

楊么偵悉岳飛的作戰方案後,查清水勢風向,派出數以百計的大型快船,裝滿沙爐罐,罐內塞滿黃土,連夜從萬子湖駛向劉家湖。到劉家湖附近,楊么突然看見天空紅霞萬朵,湖水中映出無數朵金光閃閃的大蓮花,心想:水中現金蓮,這是吉祥之兆,神助我也!就下令將裝滿沙罐黃土的大船沉下湖去,使這裡成了一線陸洲。同時又指揮另一路戰船,從上游向下突襲官兵。岳飛見勢不妙,即按原計劃往劉家湖方向逃跑,不意卻被這片從天而降的“陸洲”擋住了出路,戰船互相擠撞,破的破,翻的翻。此時,楊么的戰船飛速趕來,岳飛的軍隊全軍覆沒,岳飛本人也差點被俘。

這片陸洲,後經過幾百年的淤積,越積越寬,最後形成了一個寬闊的長形湖島,象是一枝多節的蓮藕,後人便將這裡稱為蓮花坳,並和楊么的英雄故事流傳下來。

曬袍退敵

一年秋天,楊么和宋軍在子母城附近打了一場水戰,雙方傷亡很大,未分勝負,義軍的戰袍大都溼透了。

當天晚上,百姓報告楊么,宋軍又增援很多水師,準備向義軍進襲。楊么通夜沒睡,考慮退敵辦法。

天亮時分,湖面上土起大霧。楊么一看豁然開朗,當即與各首領商定了一條退敵之計,即傳令各營把溼了的戰袍集中起來,晾到用蘆茅紮成的把子上,去曬太陽。

弟兄們一邊曬袍,一邊擔憂“宋軍還未退,著急曬袍做什麼!”等到把袍晾好,楊么又傳令:“天氣很冷,大家彆著了涼,七八人一起找個背風處,生火烤身子。”弟兄們更加莫名其妙,紛紛說:“眼看官軍要來偷襲,哪有閒心烤火?”但都還是一一遵命照辦。

早飯時分,宋軍前來偷襲,見義軍軍營濃煙滾滾,義軍們一排一排背矛挺槍,嚴陣以待,正猶豫之際,忽聽一聲炮響,箭如飛蝗般射來,傷亡了好多官兵,一名將領的右眼也中了一箭,不禁大呼中計,連忙下令撤退。

將士們這才知道楊么的妙計,大家哈哈大笑,便把那個曬戰袍的洲嘴叫“曬袍嘴”,久之叫走了樣便成了如今的“塞波嘴”。從此,楊么“曬袍退敵”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青天坪、殺子澗

青天坪和殺子澗,在子母城不遠的泗湖山境內。

據說楊么有7個兒子,都隨軍聽用。老五叫楊不宥,人材出眾,武藝超群,是位年輕出色的義軍頭領,在戰場上立過不少戰功。

一天,老五獨自一人外出打獵,路遇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老五不禁忘了軍紀,調戲了這位姑娘。姑娘受辱後,萬分氣憤。人說義軍紀律嚴明,楊帥執法如山,而今竟有義軍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婦女,這與官兵有什麼兩樣?姑娘哭哭啼啼,闖進軍營告狀。楊么得知,非常氣憤,下令火速追查。楊么升帳問罪,老五不覺跪下說:“末將知罪,甘當軍令。”楊么沒想到兒子會幹出這種傷天害理之事,不由怒髮衝冠:“你知不知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當即宣告:“義軍犯罪,我之責也。為伸張軍紀,本帥決不徇私。”說罷將楊不宥捆綁問斬。在場軍民全體下跪,請求寬恕。楊么拒絕了大家的請求,並親臨刑場,含淚監斬。軍民面對這位鐵面無私的主帥,不由熱淚盈眶,心生敬愛。

後來,人們把公審楊不宥的地方取名為“青天坪”,把楊不宥就刑的地方叫“殺子澗”。

撂刀口

在南洞庭的萬子湖水域中,有一個小島,好象一個大“工”字,分前島和後島兩個部分,寬不過三丈,長不到一里,中間一道七丈多寬的柳堤。對面有個小島叫蓮花坳,水從兩島之中奔流,好像刀砍出一條長河,名叫撂刀口。

話說岳飛奉朝廷之命,帶領牛皋等大將圍剿楊么義軍,襲殺了楊么的部將周倫等人。楊么義軍從岳陽君山且戰且走,待退到沅江縣萬子湖時,與官兵奮戰了三天三夜。第三天黃昏時退到蓮花坳,各自鳴鑼收兵。那天晚上,夜黑如漆,伸手不見五指。楊么決定帶數十精兵,開幾條小船偷襲岳飛。不料被岳飛的哨兵發現。頓時,岳飛部將擊鼓出兵,楊么急忙跳上一條船,拚命逃跑。當他來到蓮花坳時,天已大亮,只見水流湍急,兩港相挾的湖口,形如犬口。楊么心想:“羊(楊)入犬口,看來我的厄運到了。”遂仰天長嘆,待岳飛戰船逼近,便拿著大刀向岳飛頭上砍去,岳飛腦殼一偏,就把刀插在今撂刀口的水域之中。楊么隨即縱身往水裡一跳,想潛水逃走。但楊么剛一落水,就被岳飛追兵抓住殺死。

後來,人們便將楊么犧牲的這片狹窄水域稱作“撂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