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祖的議定:皇太極無緣“祖”號,順治差點成了開國之君

廟號,顧名思義就是廟的稱號,最初的作用是為了祭祀,定型於商朝,後面的周朝、秦朝都沒有沿用,西漢卻又開始用了,由此延續兩千餘年。

清朝三祖的議定:皇太極無緣“祖”號,順治差點成了開國之君

由於廟號自身的作用,一般都是獲得者去世後確定的,只有一個例外魏明帝生前就給自己定了廟號,這樣,廟號也就衍生出了蓋棺定論的作用,對於獲得者做一個評價。

跟定型於周朝的諡號不同,廟號一開始都是褒義,而不是有褒有貶,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不論是“祖”(有開創之功)還是“宗”(有守成之德),都是對逝去君主的褒獎。

但這是很難做到的,許多野心家出於自己的目的有意抬高先帝,無功無德而上廟號,由此導致了廟號的泛濫,廟號越來越多,加上獲得者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廟號逐漸由褒轉貶,要麼無人再用,要麼特意拿來明褒實貶。

到唐朝以後,基本上是一帝一廟號,而且曾經被認為唯一的祖(一個朝代顯然不會有太多開創者)也多了起來。“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取決於新皇帝的喜好,皇帝想給先皇上個“祖”的廟號並不是什麼破壞禮法的事情。

清朝三祖的議定:皇太極無緣“祖”號,順治差點成了開國之君

唐朝就有六個祖,即聖祖、獻祖、懿祖、太祖、世祖和高祖,聖祖是李耳,即老子,唐朝皇室給自己認的祖宗,是不是沒人知道;之後五個則是李淵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李淵自己。

唐穆宗即位後,淮南節度使李夷簡為了討皇帝歡心,就請求給唐憲宗定個“祖”的廟號。(憲宗晏駕,未定諡。淮南節度使李夷簡以憲宗功高列聖,宜特稱祖。)

唐穆宗下令讓大臣們討論討論,最終沒給父親上“祖”的廟號,這跟他們父子倆關係不好有關,甚至有人認為唐憲宗的死跟唐穆宗有關,李夷簡的龍屁是拍到了龍腿上。

我們再看清朝,清朝有六個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分別為興祖、景祖、顯祖,努爾哈赤為太祖,其孫福臨(即順治帝)為世祖,其曾孫玄燁(即康熙帝)為聖祖。

清朝三祖的議定:皇太極無緣“祖”號,順治差點成了開國之君

清朝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她的開創之功分成了三個時期,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奠定了清朝的基礎;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正式建立了帝制王朝;順治帝入關統一,完成了清朝的開創。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後金還是個漁獵民族政權,政治制度很不完善,他本人當的也只是大汗,並沒有皇權集中和中央集權。皇太極還是被貝勒們推舉出來的,繼任大汗後也只是稱努爾哈赤為先汗,也沒有諡號。

皇太極在位時對後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了宗廟制度,尊努爾哈赤為太祖武皇帝。皇太極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他的廟號與其說是他兒子順治帝上的,不如說是他弟弟多爾袞上的,彼時的順治帝完全是多爾袞手上的傀儡。

客觀來說,皇太極為清朝的強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多撐幾年,入關的就是他了,所以用“祖”廟號並不過分。

清朝三祖的議定:皇太極無緣“祖”號,順治差點成了開國之君

可多爾袞不這麼認為,他老媽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極逼死的,皇太極的兒子又跟他搶皇位,多爾袞不貶一下哥哥的地位還真不行。

順治帝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不過他的爭議在諡號。順治帝去世的時候,吏部尚書孫廷銓(漢人)建立尊諡高皇帝。這是一個明顯的立牌坊的行為,因為高皇帝一般都是給開國皇帝,漢高帝劉邦、明高帝朱元璋莫不如是。清朝這邊因為皇太極給努爾哈赤上了太祖廟號,順治帝無論如何也搶不到,那就只能從諡號這邊下手。

如果上了高皇帝的諡號,等於承認順治帝才是開國皇帝,即清朝的歷史從入關後開始,是承繼明朝,這幫漢人大臣就多了塊遮羞布。

滿人權臣鰲拜表示堅決反對,力主把努爾哈赤的諡號由“武”改為“高”,將順治帝諡為“章皇帝”,斷了漢人大臣立牌坊的妄想。當然,鰲拜也得肯定順治帝的開創之功,尊了個世祖廟號,儘管開創的事基本都是多爾袞做的,誰讓他不是皇帝呢?

清朝三祖的議定:皇太極無緣“祖”號,順治差點成了開國之君

而康熙帝就幸運多了,他的的廟號是他兒子雍正帝上的,雍正帝對康熙帝的功業是肯定的,加上他剛剛上位,那幾個兄弟也不太服,尊崇父親也符合他穩固地位的需求。

康熙的功業簡單說就是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疆域基礎,平三藩、御沙俄、收臺灣、平定準噶爾,這些都是鞏固大一統的切實措施。

這些功業,如果放在漢朝,也最多是個宗,參見漢世宗劉徹,但在清朝,那就非祖不可了。而且禮部官員拍馬屁功夫高超,一上就是個聖祖。

在康熙之前,還有兩個聖祖,一個就是上面說的老子,另一個是宋朝的聖祖趙玄朗,即趙公明,是宋真宗追封的。這兩者都是神話遠祖,算是扯大旗,可康熙卻是實實在在的的雍正之父,凡人中的第一個聖祖,雍正對此表示滿意,欽定廟號聖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