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為什麼不回A股?

阿里巴巴,為什麼不回A股?

文 | 華商韜略 曹謹浩

編 | 倪晨

低調完成了港股上市聆訊的阿里巴巴,如今時隔7年再度迴歸香港。考慮到近期外資機構紛紛撤離中環的形勢,阿里此舉無異於為香港打了一支強心針

阿里此番在港交所上市,是時隔十二年的迴歸。阿里巴巴旗下B2B業務曾在2007年第一次登陸港交所,但在2012年時因為淘寶天貓的崛起,阿里在港股的市值被嚴重低估,馬雲在無奈之下選擇了私有化退市。

一年多後,當馬雲攜旗下所有業務再度迴歸時,卻由於“同股同權”的限制,港交所拒絕了阿里巴巴的迴歸申請

沒有想到的是,在香港碰了一鼻子灰的馬雲卻接到了來自美國的橄欖枝,而且是納斯達克與紐交所的雙重肯定,兩者同時確認接受阿里的“同股不同權”的治理架構,並呈現出爭搶阿里之勢。

2014年9月,幾番權衡之後的阿里最終登陸紐交所,融資超過250億美元,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IPO,還創下首日市值2383億美元的歷史記錄。

消息傳來,固守規則的港交所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媒體認為沒留住阿里巴巴是香港證券業的恥辱。後來,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也坦誠:“沒讓阿里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

此後港交所吸取“錯失阿里”的教訓,不僅完成了對多層股權制度的改革,如今還終於迎回了阿里巴巴。但當港交所和阿里巴巴重新牽手的時候,一河之隔的A股股民卻又一次淪為看客。

阿里巴巴,為什麼不回A股?

不斷髮展的阿里巴巴為何不回A股呢?

90年代,國內科技創業如火如荼,但當時的A股市場90%都服務於國有企業,上市指標由地方政府管理,沒有多少名額留給民營企業,更不用說那些處於創業階段的IT公司。

1997年,成思危首先提出要開辦創業板,為民營中小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但在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的破裂,讓原本即將落地的創業板陷入難產。

創業板難產,國內創投行業的發展前景也不容樂觀,互聯網創業公司不得不依靠海外資金來輸血維持生計,進而因為外資問題而紛紛遠走境外上市。

從搜狐、新浪、網易到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一代代互聯網頭部企業都選擇遠走海外,而與此同時,紅杉基金,老虎基金,日本軟銀等外資創投機構卻在中國市場盆滿缽滿

而A股市場化機制改革一直難以執行到位也眾多頭部企業重回A股的攔路虎。一方面註冊制遲遲無法落地,上市門檻太高,另一方面,90年代沿用至今的監管制度難以對股市造假者進行有效的嚴厲打擊。

從90年代的銀廣夏事件,到後來的藍田造假案,再到今天的獐子島與康美,對於動輒上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造假規模,區區60萬的頂格處罰根本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對於投資者的賠償官司也常常是曠日持久的鏖戰,造假者很難及時為造假行為付出代價。

造假不嚴懲,也變成頭部公司們回A股的羈絆。

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巧合是,2014年,當阿里巴巴幾番周折登陸紐交所創下IPO的記錄的時候,恰好是衝高到410億的樂視網第一次坐上創業板首席。而如今,阿里巴巴高居行業領航者地位,造假的樂視卻已衰落幾乎被人遺忘。

凡此造成了結果是A股賭徒心態瀰漫,莊家與內幕交易猖獗,行情的風雲變幻,融資與投資的兩大基本功能受到極大的衝擊。

以至於服務於科技股的創業板成立之後,仍舊擋不住眾多巨頭紛紛赴香港、美國上市,除了阿里巴巴選擇迴歸香港外,就連飛鶴這樣的國內奶粉龍頭企業也悄然登陸港交所。

如果說港交所錯過阿里巴巴被罵成恥辱的話,二十多年來幾乎錯過所有互聯網頭部上市公司的A股資本市場可以說無地自容了。

而當阿里巴巴迴歸港股消息一出,有人認為下一步登陸A股可以期待,但從港交所為迎回阿里巴巴的所做努力來看,A股要迎回阿里巴巴,仍是長路漫漫。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