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帝國歸來,小夥伴們快上車吧

在國內,如果馬爸爸的經商天賦稱第二,則沒幾人敢稱第一。眾多網友在雙11狂歡結束後意猶未盡,大概率每天都會瞅瞅手機物流信息,心中既在罵自己該剁手了,又期待那句“You(有)need(你滴)cry dear(快遞兒)”。

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年“雙11”天貓僅僅用了1小時零3分就達到1000億,再次突破記錄。參與“剁手”的淘友中不乏眾多股民,心中肯定在想,如此優良業績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就不能在我們按捺不住掏腰包的同時反哺一下國內廣大同胞嗎?令人激動的消息說來就來。

阿里帝國歸來,小夥伴們快上車吧

據報道,阿里巴巴將於港股上市,11月15日開始接受投資者認購,11月20日確定發行價。

為何我們知曉得如此之晚,主要還是阿里巴巴二次上市,迴歸港股非常之低調,但是實力不允許啊!一時間,關於阿里巴巴港股上市的消息如同高壩洩洪,席捲各大股民“吃瓜”場所。經貨比三家,值得我們好好啃啃的“瓜”有:(1)阿里的港股上市之路;(2)阿里與港交所之間不可不說的故事;(3)阿里“爸爸”會帶我們上車嗎?

阿里的港股上市之路

可能資深股民都曉得阿里於2007年11月6日,在港交所上市。掛牌後,阿里股價一度飆漲至41.8元,為發行價的三倍,轟動一時。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阿里也沒能倖免,股價低迷。

2012年,阿里從持股股民手裡以溢價45.9%的價格回購所有股票。如此良心上市公司值得學習和肯定啊!

2012年4月23日,阿里公佈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一季度業績,按照早先公佈的私有化進程,這是阿里退市前最後一次披露業績。2012年6月20日,阿里B2B上市公司完成港交所退市。

2013年中,再次赴港,尋求阿里集團整體上市,結果因為“同股不同權”問題沒能如願,最後阿里與2014年3月赴美上市,與並於當年6月正式掛牌紐交所,股票代碼“BABA”。

阿里帝國歸來,小夥伴們快上車吧

在此拓展科普一下何為“同股不同權”。簡而言之就是持股數和股東大會投票權不對稱,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分為AB兩種,A類股票每股投票權數倍於B類股票。舉例子: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於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科技企業。小米發行的股票分為AB兩種。其中:雷大管家持股A類股票佔比29.40%,投票權佔比54.74%;林大管家持A類股票佔比12.47%,投票權佔比29.04%。兩人持股比例和雖沒有超過50%,但是投票權合計高達83.78%,對公司股東大會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2018年9月20日,美團點評成為“同股不同權”的又一典型代表。與小米類似,美團點評發行的也是AB股。不同投票權受益人為王興、穆榮均、王慧文,三人實際持股合計佔比13.4%,投票權佔比60.70%,同樣在公司股東大會有著足夠分量的話語權。

阿里與港交所之間不可不說的故事

對於當年沒能推動阿里巴巴二次港股上市,港交所內心是愧疚的,也是很無奈的。

有錢不能賺的內心煎熬,在今年終將得以釋放,政策上為阿里重回港股一路綠燈。此回二次港股上市,阿里也申請了“豁免權”,即在通過港交所聆訊前無需披露其招股書。換句話說,阿里巴巴敲鐘上市的時間,只要與相關部門協商就能確定下來。

2014年9月19日,阿里在大洋的那一邊籌集了250億美元,創下了IPO有交易紀錄以來的規模之最。如果此次阿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將會改寫港交所IPO交易記錄之最,極大地提振港交所信心。

阿里帝國歸來,小夥伴們快上車吧

阿里“爸爸”會帶我們上車嗎

前面我們講過馬爸爸的經商天賦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阿里在大洋彼岸對發行美股進行1拆8,也是為了將港股發行時的股價壓在散戶能夠買得起的價格。那麼阿里迴歸會帶我們上車嗎?從2012年的股權回購案例來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阿里巴巴二回港股上市,不僅能夠創下今年最大的IPO,對於我們“啃瓜”群眾來說,內心是欣喜的,因為打新有肉吃啊!

美股買不了,港股想想辦法還是可以開賬戶、薅羊毛滴。說了那麼多,還是先得科普一下港股打新基本步驟:(1)開個港股賬戶;(2)準備“子彈”。但是港股與A股又有所不同,具體區別見下圖所示:

阿里帝國歸來,小夥伴們快上車吧

其中與我們熟悉的A股相異非常顯眼的一條就是漲跌停,港股打新就是上不封頂,如瀉則千里。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新股一瀉千里的還是沒有的,只要中籤,就能問馬爸爸要紅包咯!

本文作者 四夕飛月

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