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肉火燒,濰坊最著名的小吃,詩人陳顯榮曾讚譽為“美味民間第一香”。

肉火燒歷史悠久,頗具文化含量,是我市濰水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內不可多得的有溫度的“化石”。

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經考證,肉火燒誕生於清同治年間。1867年濰縣首富丁善寶與父親丁廷珍投巨資在城東南開發了第一口煤井“丁家井”。比德國人開發坊子煤礦早30多年。濰縣有了新的能源,社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清光緒二年,丁家井使用上了進口蒸汽機來為煤窯抽水,濰縣成為中國早期踐行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城市。優質的無煙煤,催生了濰縣打火燒的行業。丁善寶在自己家裡壘上土爐子,一開始打面火燒。後來借鑑肉燒餅的做法,研發了花椒肉火燒。

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丁善寶(1841—1887),天資聰穎,曾做過京官,見多識廣,性耽風雅,是清末鄉紳階層中的精英人物。他以超前的意識,開辦錢莊,開發煤礦,實施了一系列新的謀生路子,穩坐“濰縣首富”的交椅。丁善寶善詩文,愛飲宴,結識名士甚多。晚年將自己著作《六齋詩存》《六齋文存》付梓,並修葺了有“江北第一園”之稱的十笏園,現為我市城區著名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2017年2月,筆者就肉火燒之事諮詢86歲的十笏園後人丁永志先生(青島理工大學教授),他說:“我們家裡的確壘著火燒爐子,自己打肉火燒。但不是天天打!”由此可知,濰縣首富家的孩子都不是每天能吃到肉火燒;解放初期,城隍廟火燒鋪的郭學奎、南門火燒鋪的裴錫祥都是以打面火燒為主,肉火燒只打一爐或兩爐。有時賣不了還要在大街上叫賣……可見舊時肉火燒是極少數人享用的奢侈品。

肉火燒是參考肉燒餅而研製出來的。肉燒餅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帶回的胡餅演變而來。北魏(公元540年)濰人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肉燒餅的做法,文中說:“由麵粉、羊肉、蔥白、鹽……灸之”。由此可見,濰坊肉火燒的雛形可追溯到1500年至2000年前。

濰縣是古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文獻記載白狼河邊常有大批駱駝現身,慶成門裡的米氏“西域齋”飯店即是最好的見證。濰縣的肉燒餅是由羊肉做成的,後來濰人改成了豬肉餡的。無論是肉燒餅還是肉火燒,都是絲綢之路帶來的福祉。

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濰坊肉火燒遍地開花,這大飽了老百姓的口福,成為了古老城市的一張名片。追溯肉火燒的歷史,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化生態,進一步培養和激發鄉土文化資源的內在活力。使肉火燒這一帶有溫度的“化石”,為國家級濰水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增加更多可供研究的內涵。

肉火燒,有溫度的化石

(原載《濰坊廣播電視報》) 張惠昌老師 繪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