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世代鄰邦,從隋唐起,日本就因仰慕中華文化,派遣大批使者前來學習,尤以“遣唐使”最為出名。日本意指“太陽昇起的地方”,但最初是以“倭國”稱之。

隨著日人漸通華夏語言,對“倭”所含貶義大為不滿,自將國名改為日本。唐朝張守節曾記載:“武后改國名為日本”,到底是不是武則天所改有待考證。武則天登基於690年,而在670年就有日本之名。有這樣一種推測,武則天登位後,認可了日本為其國名,這也可以看作居高臨下的恩賜。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遣唐使路線圖

除了在明朝時沿海地區鬧過倭寇,在大部分時間裡,日本的表現還比較安分。同樣處於封建時代的日本,自知實力不濟,無法成為天朝上國的對手,也只能老實些。

但不敢並不意味不想,豐臣秀吉時期,日本就已有些按捺不住了。不敢明目張膽地對抗明朝,對明朝藩屬國朝鮮卻有所動作。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明時的倭寇

特別是到了近代,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的日本,越發蠢蠢欲動。從“甲午戰爭”後,一發不可收拾,八國聯軍、日俄戰爭、染指東北山東、直到全面侵華,日本軍國主義的魔掌就沒離開過中華大地。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那時的日本對中國充滿野心和渴望呢?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源頭

乾隆末期到咸豐初年這段時間,日本出了一名野心極大的人,叫做佐藤信淵。此人對西方有些瞭解,寫過一本《宇內混同秘策》,“宇內混同”即統一世界之意。

他甚至還制定了十分周密的侵華計劃:

征服中國應先佔滿洲,滿洲與我隔海八百餘里,順風舉帆一日可到。如得滿洲,則中國衰敗自此而始。

另外一個方案:

在日本富裕地區,召集兵力20萬,由天皇親率直撲江南,以南京為基地,募用中華人才,征服中國後,再圖東南亞、印度。

參照後來日軍的侵華步驟,處處都是佐藤“秘策”的魔影。如“先取滿洲”、“攻佔南京”、“募用偽奸”,想來日軍本部必然詳盡研究參考過他的觀點。動機

亞洲那麼多國家,為何日本偏偏對中國下手?在歷史大部分時期,中國是亞洲無可爭議的第一強國。攝於體量和實力的巨大差距,日本即使存在野心,也只敢偷偷摸摸地搞些小動作。鴉片戰爭的慘敗沒能讓清朝清醒,日本卻看得清清楚楚:昔日需要仰視的泱泱華夏大國,已不復往日、外強中乾。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近代衰落的開端

野心需要實力的支撐,明治維新讓日本崛起,給了它實現“理想”的機會。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乏,更令其深感不安的是,地震、火山、海嘯等災難頻發,他們急於獲取一片富饒安全的土地。同其他列強一樣,日本工業化的深入,也迫切需要資源供給地和巨大的工業品銷售市場,恰好鄰邦中國具有他們需要的一切。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工業化時期的日本

雖然西化,但日本仍具封建性質,其實力未如西方老牌強國那般強大。對於那些強國的地盤,不到萬不得已日本是不敢染指的,而近在咫尺又處於疲弱的鄰邦,成為了最理想的目標。

日本的民族文化特性是其野心的支撐

同別國有所區別,日本主體民族突出,而且自帶“民族優越感”和“日本中心論”觀點,這種特性極易成為滋生軍國主義的土壤。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軍國教育“從娃娃抓起”

在日本向壟斷資本主義急速發展的道路上,勢必產生對外擴張侵略的要求,壟斷資本主義還有個名稱叫“帝國主義”。

有了侵略需要的同時,也具備了適合生長的土壤,一切似乎是水到渠成。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此時的教育,成了日本進行全民精神準備的切入點,而“武士道”成為最佳工具。武士道的核心思想就是“絕對效忠、絕對服從”。必要時,可以“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多麼可怕的思想,但竟然被當作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實施灌輸。由此可以理解,日軍的頑固和死硬從何而來。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全民皆兵

那麼全體國民對誰絕對服從呢?通過賦予“天皇”神性,樹立了一個不可違逆的軍國主義代言人。幾乎所有的重要決定,都通過天皇口諭傳輸到千百萬個狂熱崇拜的心靈中。

這些因素促成了上世紀那段時期全日本的瘋狂,也是巨大野心的來源。而“小國之身、大國心態”也讓日本在輸出野心的同時,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浩劫。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武士道”重要內容

上世紀初的日本,為啥老跟中國“過不去”?其野心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