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特斯拉和豐田,誰能成為第一個成功的開放者?

比亞迪對外開放的“朋友圈”,又迎來了“重量級選手”豐田汽車。

11月7日,比亞迪宣佈與豐田簽訂成立純電動車研發公司合資協議。雙方各出資50%,合作開展純電動車及該車輛所用平臺、零件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合資公司將於2020年成立。

在豐田之前,比亞迪的開放合作名單上,已經有了長安汽車、北汽新能源、廣汽集團的身影。從與其他車企分享e平臺生產電動汽車,到“D++開放生態”(包含自動駕駛線控平臺和車應用開發平臺)開放341個傳感器和66項控制權,一個愈加開放的比亞迪呈現在世人面前。

從封閉供應鏈模式到如今的全面開放,立志要做“汽車界的蘋果”的比亞迪,目標是引領汽車業態從封閉走向開放。

“以市場換技術”的終結者

今年7月,比亞迪與豐田簽訂合約,共同開發轎車和SUV的純電動車型以及動力電池。車型使用豐田品牌,計劃於2025年前投放中國市場。

僅用了四個月時間,合資項目便進一步落地,可見雙方合作的誠意。

比亞迪高級副總裁廉玉波表示:“期待通過此次合作,實現比亞迪在純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研發能力等,與豐田在品質、安全等方面(的優勢)強強聯合,並根據市場的需要,儘快推出受消費者喜愛的純電動車。”

作為全球唯一同時掌握三電技術(電池、電機、電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從2015年起,連續4年新能源汽車(包括PHEV和EV車型)銷量全球第一。在純電動車領域,相較豐田,比亞迪的研發能力更勝一籌。

特別是比亞迪自主研發的e平臺,通過“33111” 高度集成化設計,開發標準化、輕量化、小型化、可組合的總成模塊,實現了整車重量減輕、整車佈局優化、能耗效率提升與可靠性提高。

比亞迪、特斯拉和豐田,誰能成為第一個成功的開放者?

e平臺擁有涵蓋40kW-180kW的五大驅動平臺,可以為從小型車到大型車的不同級別車型配備不同功率的驅動系統,也就是說,從e平臺可以誕生各種級別、不同動力的電動車型。

所謂“33111”,即驅動三合一、高壓三合一、高性能安全電池、10多項控制模塊高度集成的PCB板和搭載DiLink網聯繫統的智能自動旋轉大屏。

比亞迪、特斯拉和豐田,誰能成為第一個成功的開放者?

更重要的是,e平臺是全球首個向行業夥伴開放共享的電動車技術平臺。

因此,比亞迪與豐田共同研發的電動車很可能基於e平臺打造,採用比亞迪成熟的相關零部件供應鏈,按照豐田的品控標準生產。

畢竟,更擅長混合動力技術的豐田雖然在產品品質、安全控制標準方面頗有建樹,但在純電動車領域起步較晚。直到2016年底,豐田才成立電動車業務部門“EV Business Planning Department”,除了eTNGA平臺之外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研發成果。

在比亞迪方面看來,該公司與豐田之間是一場“技術對等”的整車開發合作。這也意味著,過去自主品牌“用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終於得以終結。

開放才能不朽

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技術向來是車企密不外傳的“看家本領”。比亞迪之所以願意將核心技術與競爭對手分享,原因在於“只有開放才能不朽”的發展理念。

2018年9月5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比亞迪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表示,手機行業的智能化發展,啟發了比亞迪的“開放”思路。

在王傳福看來,手機向智能化發展的道路上,巨頭諾基亞因故步自封而轟然倒塌,喬布斯打造開發者盛會“WWDC”,才成就了今天的蘋果。汽車勢必將複製手機的發展軌跡,向移動智能終端轉變。因此,開放才是出路。

當天,比亞迪發佈D++開放生態,正式開放341個傳感器和66項控制權,加速促進汽車從代步工具向移動互聯終端轉變。在王傳福看來,擁有十幾個傳感器的手機可產生300多萬個應用APP,“長腿的超級手機”汽車一次性開放300多個傳感器,將形成巨大量級的生態。

也是在這一年,比亞迪推出e平臺,並宣佈向全行業開放共享。

比亞迪認為,開放平臺,讓更多從業者參與其中,才能共同把行業做大。只有形成規模效應,才能有效降低電動車的生產成本,促使行業良性發展。

開放同時也意味著風險。

傳感器數據是車企的核心產權之一,關乎企業商業機密與駕駛安全保障。車企根據傳感器數據匹配邏輯製造汽車,在與第三方技術商合作時,通常只開放底層傳感器數據。

另外,整車開放性越高,安全風險就越大。2016年,騰訊科恩實驗室曾遠程“入侵”特斯拉,將中控大屏界面換成該實驗室Logo,還可以遠程解鎖車輛,打開天窗,甚至實現遠程制動。

但即便如此,王傳福仍然認為這是值得的。“20年或者30年後,我們回頭來看,今天比亞迪的一小步,將是變革汽車行業的一大步,是顛覆智能生態的一大步,更是重塑人類生活方式的一大步。”

比亞迪過去曾採用垂直整合模式,打造了一個閉環生態,從生產零部件到整車組裝,再到自主研發車機軟件系統全部覆蓋。

如今,剝離座椅業務,甚至計劃讓核心的電池製造業務獨立上市,向全行業開放供應鏈體系,為競爭對手供應動力電池、e平臺,比亞迪正日益變得更加開放。

開放者們的“野心”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並不是第一個宣佈開放的企業。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宣佈,將向業界開放特斯拉電動汽車及電池的全部專利,以促進電動汽車以更快的速度普及。當時,特斯拉在美國擁有超過160項專利。

受特斯拉影響,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不少研發成果的豐田汽車也隨之敞開大門。2015年,豐田宣佈將5680項有關氫燃料電池專利開放,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的1970項關鍵技術專利。

做企業不是做慈善,開放者們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除了扶持同行共同把行業做大,形成規模效應之外,這些致力於開放自我的企業,其實暗藏“野心”。

開放將帶來更多合作機會。比亞迪迎來了長安、北汽、廣汽、豐田等重要合作伙伴,每一項合作都意味著一次利益擴大的機會。無論消費者作出什麼樣的選擇,利潤最終都將流向參與合作的企業。

此外,開源環境將幫助企業最大限度地挖掘技術人才,不斷提升技術實力。

更重要的是,開放者如果能吸引到足夠多的追隨者,便可以在制定行業標準時擁有更多話語權,成為統領行業向前的領軍者。

誰開放,誰最強。比亞迪、特斯拉和豐田,誰能成為第一個成功的開放者?

作者 | 李歡歡

比亞迪、特斯拉和豐田,誰能成為第一個成功的開放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