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咸陽人,我自小就覺得咸陽是個“大城市”,到了西安之後心理上也感覺“起碼是關中老二”。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據陝西省2019年前三季度各城市GDP數據顯示,寶雞以1613億元列第3,咸陽以1538億元排名第4。同時,咸陽名義增速僅為1.8%,在全省10個城市中墊底。

這意味著近20年間寶雞GDP第二次超越咸陽,上次在2006年以6億元微弱優勢短暫性勝出,保持了不到1年,此外其他年份均在咸陽身後。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寶雞是如何超越咸陽的?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咸陽和寶雞今日之局面,或許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早已顯露過諸多跡象,這些跡象值得一番探究。

我們從兩個角度出發:長期和短期。

從看長期來看,主要是產業結構。每一座城市的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之間互相依賴,彼此促進,某種意義上講,產業結構是經濟增長的基礎,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那麼,近些年咸陽和寶雞的產業結構究竟如何?又經歷過哪些變化?

金融棒棒糖整理了兩座城市近10年來的GDP產值和增長值,將三大產業劃分對比,形成如下圖表。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第一產值:相差翻番。近10年來,咸陽和寶雞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均經歷了早先大幅上漲,再趨於平緩,後略微下降3個階段,但從總量上來講,咸陽市始終高於寶雞市,且每一年近乎翻番,尤其是2016年,咸陽產值是寶雞2倍有餘。

從佔比走勢看,兩市以2011年為節點,此前出現較小幅度回升,此後連年下降,咸陽從最高點的18.6%下降到2018年的12%,寶雞從最高點的10.93%下降到去年的7.2%,可以看出,寶雞市第一產業佔比遠低於咸陽市。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第二產值:勢均力敵。近10年來兩市的總量相比勢均力敵,有趣的是,2009年至2012年這4年間寶雞市略勝一籌,隨後4年間,咸陽市出現間歇性反超,直到2017年寶雞市又重回當初的位置。但遺憾的是,2017年寶雞的反超是建立在咸陽下降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咸陽近10年來第二產值首次出現下降,反觀寶雞連年增長,非常穩定。

從佔比走勢看,兩市均呈現先逐漸上升後緩慢下降的場景,中間偶爾略微波動,但寶雞第二產值佔比始終保持在60%以上,且高於咸陽約6至10個百分點,很明顯,是一座重工業城市。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第三產值:共同進步。近10年來兩市的產值持續增加,且非常穩定,但相較而言,咸陽始終高於寶雞。咸陽從2009年的265.4億增加到2018年的738.56億元,增長了約178.3%;寶雞從2009年的230.26億增加到2018年的667.7億,增長了約190%,勢頭似乎更猛一點。

從佔比走勢看,兩者均先下降再回升,早些年咸陽略高於寶雞,但隨後被迎頭趕上,並於2016年短暫性超越,後又逐漸拉開差距。

從短期來看,則不得不提及兩座城市投資驅動。

因寶雞近兩年的上半年固投數據未予公佈,金融棒棒糖結合2017年數據和近兩年增速計算得出,2019上半年寶雞固定資產投資約1598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房地產企業開發投資96.52億元,同比增長27.2%;再看咸陽,固定資產投資僅為783.57億元,同比增長0.3%,房地產企業開發投資91.71億元,同比增長98.8%。

不難發現,2019上半年無論是固投的總量還是增速,寶雞要遠遠高於咸陽,且固投總量是其2倍有餘,增速超6倍;

相較於寶雞,短期內咸陽的跌落毫無支撐要素。

15年後再跌落之痛

回顧省內10座城市近20年的GDP排名,就會發現,這已是咸陽的第2次跌落。

首次跌落出現在2005年,彼時咸陽的GDP為432.49億元,被高出其15億(447.63億)的榆林超越。此後,榆林牢牢盤踞省內第2名的位置,至今仍將咸陽甩在身後。去年,兩市GDP已相差近1500億元,是首次超越時候的100倍,令人唏噓!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不可否認,榆林的增長是憑藉資源優勢,趕上中國煤炭業的“黃金十年”,在“風口”加速奔跑了一陣。

然而,寶雞並非榆林,不具備煤炭資源優勢,GDP卻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超越咸陽,究其原因,值得深思。

1:西鹹建立的衝擊:2014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陝西設立西鹹新區,中國的第7個國家級新區誕生,原咸陽下轄的秦都區、渭城區、涇陽縣、興平市等部分街道城鎮共計657.16km²面積劃撥至西鹹新區,管轄面積的縮減對咸陽必定產生影響。

有分析稱,這一變化從長期對咸陽整體的規劃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短期則大量喪失了土地供應指標。在承接東部產能轉移的大背景下,土地指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2:明星企業的失落:城市的產業和經濟格局深受區域內上市公司的影響,尤其像咸陽這樣的二線城市。彩虹股份(600707)作為咸陽市第1家上市公司,曾是中國第一家、全球第五家擁有液晶玻璃基板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的液晶玻璃基板智造企業,是每個咸陽人的驕傲,甚至是咸陽工業的名片。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這是彩虹股份近10年的財務報告,虧損部分折線波動非常刺眼。

分開來看,總營收在2014年之前持續下跌,此後局面有所改觀,今年第三季度因交易性金融資產增加、政府補貼款新增等稍顯好轉;營業利潤最令人驚訝,連續10年均出現虧損,最大值出現在2012年,高達22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樣不容樂觀,盈利能力極不穩定,近10年當中半數時間都在虧損,且數值較大。

從2009年至2018年,彩虹股份盈利年份的歸母淨利潤累計1.44億元,但在虧損年份累計高達39.52億元,近10年合計虧損約38億元。

3:縣域差別尚未拉開:據陝西省最新行政區劃,咸陽下轄2區2市9縣,寶雞下轄3區9縣,以2018年全年為例,其中,兩市各下轄9座縣城生產總值方面,咸陽僅領先14億元,實際上咸陽“非城鎮人口”為212萬人,寶雞隻有176萬人,證明縣域經濟的差距尚未拉開。在市本級區方面,則出現了增速差異,如寶雞產值最高的渭濱區總量達546.30億元,較上年增長9.2%,而咸陽最高的秦都區,僅為382.82億元,增速只有4.7%。

珠三角是咸陽的好老師

再一次跌落背後,不禁讓人深思,咸陽未來之路應該如何走?關於這個答案,時下最流行的當屬以下三種觀點。

1:速合派:以張寶通為代表,認為原來的西安是“小西安”,西鹹新區代管後是“中西安”,只有實現了西(安)鹹(陽)行政一體化才是“大西安”,且必須是“行政一體化”。

2:漸融派:以三足分立為現實選擇,鼓勵逐漸融合。就是接受西安市、西鹹新區、咸陽市的現狀,“大家先各自發展,然後待事實上形成聚合效應之後,再徐圖之”。

3:北進派:向西北方位推進。根據2018年2月《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咸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年)的批覆》,這一規劃中,“咸陽北進”是大方向。

事實上,上述三個觀點,究竟誰對誰錯,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我們認為:西安與咸陽作為“關中城市群”內兩座重要城市,產業分工才是決定性因素。

我們用兩張圖來解釋。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我們先看廣東地理,這個大灣區裡基本會實現最好的“產業分工”,香港為金融中心,廣州是商貿中心,深圳是科創中心,東莞和佛山是製造中心,澳門和珠海是旅遊中心,無論是當年的“廣佛一體化”還是現在的“大灣區”,也沒有說“誰要把誰在行政上吃下來啊”?

第2次被寶雞超越,咸陽真要淪為“省內第4”?

我們再看交通先行,融合發展沒有交通互聯就是空中樓閣。上圖只是大灣區2023年之前的地鐵聯接線(還不包括未來的有軌電車),面對這樣的地下交通網,除了“喪心病狂”無法形容,未來一條廣州到珠海的地鐵線居然會長達200公里!當然這裡面有廣東整體較為發達的原因,但從背後也能印證出當地各界對“什麼是融合”的優先理解。

行文至此,西安金融棒棒糖的態度是:首先要理性,關中城市群建設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各方的大量交通投資,不能依靠“在紙上劃圈”。更重要的是投入更多精力研究三地間的“產業分工”,實現資源集約化和效益最大化,最終依靠經濟規律形成城市群,繁榮發展。

結語

寶雞GDP再次反超咸陽,從省內各地區良性競爭角度看,其實是一件好事,畢竟大家不是“比差”。但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更盼望咸陽能儘快找到定位,對關中城市群的成長做出應有的貢獻,畢竟“中國城市群崛起”、“東西部產業大轉移”這兩大歷史機遇,誰都不能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