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中國自古以來留下的文章何其多。但北宋的范仲淹卻以一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的短文《岳陽樓記》傳唱千古,絲毫沒有因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歷經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

《岳陽樓記》已經成為一份獨特的歷史遺產。《岳陽樓記》為什麼能夠屹立千年而歷久彌新?歸納起來就是三條;一是教我們怎樣做人;二是教我們怎樣做官;三是教我們怎樣寫文章。

一、我們該怎樣做人——獨立、理性、犧牲的人格

《孟子·萬章下》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也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范仲淹朝服像

《岳陽樓記》裡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為大家所熟悉,但卻常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物,指外部世界,不為利動;己,指內心世界,不為私惑。就是說:有信仰、有目標,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結合范仲淹的人生實踐,可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他的人格思想。

01他的獨立精神——有志氣,無奴氣

范仲淹有兩句詩,最能說明他的獨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

范仲淹於太宗端拱二年(989)生於徐州,出生第二年父親去世,二十九歲的母親貧無所依,抱著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來到山東淄州(今山東鄒平縣附近)。改姓朱,名朱說。

他少年時在附近的廟裡借宿讀書,每晚煮粥一小鍋,次日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一點鹹韭菜為食。這就是成語“斷齏劃粥”的來歷。這樣苦讀三年,直到附近的書已都被他搜讀得再無可讀。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開封府

但他的兩個異父兄長卻不好好讀書,花錢如水。一次他稍勸幾句,對方反唇相譏:“連你花的錢都是我們朱家的,有什麼資格說話。”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大受刺激。他發誓期以十年,恢復範姓,自立門戶。

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十三歲的范仲淹開始外出遊學,來到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縣),晝夜苦讀。一次真宗皇帝巡幸這裡,同學們都爭先出去觀瞻聖容,他卻仍閉門讀書,別人怪之,他說:“日後再見,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靜。

在應天書院求學期間,有富家子弟見他日日清苦送他美食,他一口不吃,任其發黴。人家怪罪,他謝曰:“我已安於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後再吃不得苦。”真是天降大任於斯人,自覺自願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他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在殿試時終於見到了真宗皇帝,並赴御宴。他不久調去安徽廣德亳縣做官,立即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範姓。這時離他發憤複姓只用了五年。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岳陽樓記》雕刻

范仲淹中了進士後,被任命的第一個地方官職,是到安徽廣德任“司理參軍”,就是審理案件的助理。當時地方官普遍貪贓愛財,人為製造冤案。他廉潔守身,秉公辦案常與上司發生爭論,任其怎樣以勢壓人,也不屈服。

每結一案,就把爭論內容記在屏風上,可見其性格的耿直。一年後離任時,屏風上已寫滿案情,這就是

“屏風記案”的故事。他兩袖清風,走時無路費,只好把老馬賣掉。

02他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按原則辦事

范仲淹的獨立精神,絕不是桀驁不馴的自我標榜,和逞一時之快的匹夫之勇。他是按自己的信仰辦事,是知識分子的那種理性的勇敢。

范仲淹是晏殊推薦入朝為官的,晏殊是他的恩師。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給朝廷提意見。這可嚇壞了晏殊,他對范仲淹說:“你剛入朝就這樣輕狂,就不怕連累到我這個舉薦人嗎?”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山東鄒平范仲淹文化節開幕

範聽後說道:“我一入朝就總想著奉公直言,千萬不敢辜負您的舉薦,沒想到盡忠盡職反而會得罪於您。”回到家他又給晏寫了一封長信說:“當公之知,惟懼忠不如金石之堅,直不如藥石之良,才不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賢人之清舉。今乃一變為憂,能不自疑而驚呼!為公之悔,儻默默不辨,則恐縉紳先生誚公之失舉也。”這件事情,充分體現了范仲淹“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品格。

宋仁宗時,西北強敵西夏不斷侵擾,他被任為前線副帥抗敵。當時朝野上下出於報仇心理和抗戰激情,都高喊出兵。皇上不斷催問,左右不停地勸說。但他認為備戰還不成熟,堅持不出兵。

主帥韓琦說:“大凡用兵,先得置勝負於度外。”他說:“大軍一動就是千萬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朝廷嚴詞催促出兵,他反覆申訴,自知“不從眾議則得罪必速”,“奈何成敗安危之機,國家大事,豈敢避罪於其間!”

結果,上面不聽他的意見,1041年好水川一戰,宋軍損失六千人。此後宋軍再不敢盲動,最終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勝利。縱觀范仲淹一生為官,無論在朝、在野、打仗、理政,從不人云亦云,就是對上級、對皇帝,他也實事求是,敢於堅持。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湖南嶽陽樓內《岳陽樓記》木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是不隨波逐流。那麼以什麼為立身根據呢?以實際情況,以國家利益為根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實事求是,無私奉獻。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就是君子,不是小人。

凡成大事者,首先在人格上要能獨立思考,理性處事,敢於犧牲。而那些人格上不獨立的人,政治上必然得軟骨病,一入官場,就阿諛奉承、明哲保身,甚而陽奉陰違,貪贓枉法,賣身投靠,緊要關頭投敵叛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種對獨立的人格追求,仍然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

03他的犧牲精神——為官不滑,為人不私

“不以已悲”就是拋卻個人利益,敢於犧牲,不患得患失。范仲淹一生為官不滑,為人不奸。他的道德標準是,只要為國家、為百姓、為正義,那怕是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1038年,宋西北的党項族人建西夏國,趙元昊稱帝。宋夏戰事不斷。邊防主帥範雍無能,1040年,宋仁宗不得不重組一線指揮機構,任命范仲淹為陝西經略招討副使趕赴前線,這年他已五十二歲了,在這之前,他從未帶過兵打過仗。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湖南嶽陽樓景區雙公祠范仲淹雕像

范仲淹一路兼程,趕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經兵火之後,前面三十六寨都被蕩平,孤懸於敵陣前。朝廷曾先後任命數人都畏敵而找藉口不去到任。范仲淹說,形勢危機,延州不能無守,挺身而出,並自請兼知延州。

范仲淹雖是一介書生,但文韜武略,膽識過人。他見敵勢坐大,又以騎兵見長,便取守勢,加緊部隊的整肅改編,提拔了一批戰將,並在當地邊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

慶曆二年(1042),范仲淹密令十九歲的長子範純佑偷襲西夏,奪回戰略要地“馬鋪寨”。他引大軍帶築城工具隨後跟進。部隊一接近對方營地,他令就地築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這就是後來發揮了重要戰略作用的像一個楔子一樣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順城。城與附近的寨堡遙相呼應,西夏再也撼不動宋界。

西夏軍中紛紛傳言,現在帶兵的這個小范老子(西夏人稱官為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原先那個大範老子(指前任範雍)好對付。西夏見無機可乘,隨即開始議和。范仲淹以一書生領兵獲勝,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這種為國犧牲的精神。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湖南嶽陽樓景區雙公祠范仲淹與滕子京雕像

二、我們該怎樣做官——憂民、憂君、憂政

范仲淹的憂國思想,具體表現在憂民、憂君、憂政三個方面。

(一)憂民

他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就是說,當官千萬不要忘了百姓,官位越高,越要注意這一點。政治就是管理,就是民心。憂民生的本質是官員的公心、服務心,就是怎樣處理個人與群眾的關係。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唐太宗甚至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范仲淹繼承了這一思想並努力在實踐中貫徹。他認為君要“愛民”、“養民”,就像調養自己的身體,要十分小心,要輕徭役、重農耕。特別是地方官,如果壓榨百姓,就是自毀邦本。

范仲淹從1015年二十七歲中進士到1028年四十歲進京任職前,已在基層為官十三年。這期間,他先後轉任廣德(今安徽廣德)、亳州(今安徽亳縣)、泰州(今江蘇泰州)、興化(今江蘇南通一帶)、楚州(今江蘇淮安)五地,任過一些掌管刑獄的幕僚小職,最後一任是管鹽倉的小吏。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湖南嶽陽樓

他表現出一個典型的有知識、有理想、又時時想著報國安民的青年官吏的所作所為。他按儒家經典的要求“達則兼濟天下”,但是卻揚棄了“窮則獨善其身”,只要有一點機會,就去用手中的權力為老百姓辦事,並時刻思考著只有百姓安康,政治才能穩定。

范仲淹的憂民思想,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為民辦事、為民請命和為民除弊。

01為民請命

范仲淹的第一憂是憂民。出身貧寒,起於基層的范仲淹,一生不管地位怎麼改變,憂民之心始終不變。

1033年,全國蝗、旱災害流行,山東、江淮地區尤甚。時範已調回朝中,他上書希望朝廷派員視察,卻遲遲得不到答覆,他又忍不住了,冒殺頭之禍,去當面質問仁宗:“我們在上面要時刻想著下面的百姓。要是您這宮裡的人半天沒有飯吃會是什麼樣子?今餓殍遍野,為君的怎能熟視無睹?”皇帝被他問得無言以對,就順水推舟說:“那就派你去賑災吧。”

當年他以一個鹽吏因上書,自討了一個修堤的苦差事,這次他這個諫官,又因言得差,自討了一份棘手難辦的賑災之事。但從這件事情上,讓我們看到了他的辦事才幹。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雕像

他一到災區就開倉濟民,組織生產自救。災後必有大疫,他遍設診所,甚至還親自研製出一種防疫的白藥丸。賑災結束回京後,他還特意帶回災民吃的一種“鳥味草”,送給仁宗,並請傳示後宮,以戒宮中的奢侈浪費。

他還給仁宗講了他調查訪問的一件實事。途中,他碰到六個從長沙到安徽的漕運兵,他們出來時三十人,現連死帶逃,還剩六人,路途遙遠,還不知能不能活著回到家。他深感百姓糧餉和運輸負擔太重。他對皇帝說:“知之生物有時,而國家用度無度,天下安得不困!”

02為民辦實事

1021年,范仲淹調泰州,任一個管理鹽倉的小官。當時泰州、楚州、通州(今南通)位於淮水之南,東臨黃海,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沖毀鹽場,淹沒良田,不但政府鹽利受損,百姓亦流離失所,逃荒他鄉。

范仲淹只是一個看鹽場的小吏,這些地方上的政務經濟上的事本不歸他管,但他見民受其苦,國損其利,便一再建議復修海堤,政府就乾脆任他為災區中心

興化縣的縣令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范仲淹石像

他制定規劃,親率幾萬民工日夜勞作在築堤工地。一次大浪淹來,百多人頓時被捲入海底。一時各種非議四起,要求停工罷修,範力排眾議,身先民工,親自督戰,前後三年,終使大堤告成。地方經濟恢復,國家增收鹽利,流離的百姓又回到故鄉。

人們感謝范仲淹,將此堤稱為“范公堤”,甚至有不少人改姓範,以之為榮。歷代,就是直到今天,能為范仲淹之後仍是一種光榮。明朝朱元璋一次審查犯人名單,見一叫範從文的人,疑是仲淹之後,一問,果是十二世孫,便特赦了他。有一土匪綁票,見苦主名範希榮,再問是仲淹之後,立即放掉。可見範在民間的影響之大之遠。

03為民除弊

他是一位行政能力極強的政要。他的憂民,絕不像其他官僚那樣空發議論,裝裝樣子。他能將思想和具體的行動,進一步上升到制度的改革,每治一地,必有創造性的惠民政策。

他在西北前線積極改革用兵制度。當時因戰事緊張,政府在陝西征農民當兵,士兵不願背井離鄉,便有逃兵。政府就規定在兵的臉上刺字,謂之“黥面”。一旦黥面,他永世,甚至子孫後代都不得脫離軍籍。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江蘇省鹽城市范公堤遺址處范仲淹雕像

範經調查後體恤民情,認為這“豈徒星霜之苦,極傷骨肉之恩”,就進行改革,邊寨大辦營田,將士可以帶家,又改刺面為刺手,罷兵後還可為民。深得百姓擁護。

范仲淹是六十四歲去世的。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積勞成疾,病體難支,但逾迸發出為民請命、大膽改革的熱情。

1050年,他六十二歲時,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不只用傳統的調糧、賑濟之法,而是以工代賑,大興土木,特別是讓寺院參加進來,用平時節餘搞基建,增加就業;二是大辦西湖的龍舟賽事,讓富人捐助,繁榮貿易,擴大內需;三是高價收糧,使糧商無法囤糧抬價。這些看似不當,也受到非議,但卻挖掘了民間財力,杭州平安度荒。

宋代稅收常以實物繳納,以餘補缺,移此輸彼,謂之支移,但運輸費要納稅人出。1051年,範去世前一年,知青州,這是他生命旅途的最後一站。他見百姓往二百里外的博州納稅,往返經月,路途勞苦,還誤農時,運費又多出稅額的二到三成。農民之苦,上面長期熟視無睹,範心裡十分不安。

他就改革徵稅方法,命將糧賦折成現金,派人到博州高於市價購糧,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務,免了百姓運輸之苦,還有餘錢。一般地方官都是儘量超徵,討好朝廷。他卻多一斤不要,將餘錢退給青州百姓。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憂樂精神誕生地

范仲淹曾說:“求民疾於一方,分國憂於千里。”

他的憂民是真憂,絕不沽名、不作秀,甚至還要頂著上面的壓力,冒被處分的危險。像上面所舉之例,都是問題早就在那裡明擺著,為什麼前任那麼多官都不去解決呢?為什麼朝廷不管呢?關鍵是心中沒有裝著老百姓。

(二)憂君

范仲淹的第二憂是憂君。他在《岳陽樓記》中寫道“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封建社會“君”即是國,他的憂“君”就是憂國。不管在朝還是在野,時時處處都在憂國。

用范仲淹的話說:“士不死不為忠,言不逆不為諫。”歐陽修評價他“直辭正色,面爭庭對”,“敢與天子爭是非”。仁宗屬於“能君”,他有他的主意,對範是既不全信任,又離不開,時用時棄,即信即離。而范仲淹既有獨立見解,又有個性,這就構成范仲淹的悲劇人生。

在封建社會,伴君如伴虎,真正的憂君,敢說真話是要以生命作為代價的。范仲淹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他說:“臣非不知逆龍鱗者,掇齏粉之患;忤天威者,負雷霆之誅。理或當言,死無所避。”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憂樂精神誕生地

他將一切置之度外,一生四起四落,前後四次被貶出京城。他從二十七歲中進士,到六十四歲去世,一生為官三十七年,在京城工作卻總共不到四年。

01第一次謫貶

1028年,范仲淹經晏殊推薦到京任秘閣校理——皇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這是一個可以常見到皇帝的近水樓臺。如果他會鑽營奉承,很快就可以飛黃騰達。但是范仲淹的“憂君”,卻招來了他京官生涯中的第一次謫貶。

原來,這時仁宗皇帝雖已經二十歲,但劉太后還在垂簾聽政。朝中實際上是兩個“君”。一個名分上的君仁宗皇帝,一個實權之君劉太后。宋真宗死後,劉太后長期干預朝政,滿朝沒有一人敢有異議。

范仲淹新入朝就趕上太后過生日,要皇帝率百官為之跪拜祝壽。而范仲淹認為這有損君的尊嚴,君代表國家,朝廷是治理國家大事的地方。皇家雖然也有家庭私事,但家禮國禮不能混淆,便上書勸阻:“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乾脆再上一章,請太后還政於帝。這一舉動,震動了朝廷。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憂樂精神誕生地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私天下,大臣就是家奴,哪能容得下這種不懂家規的臣子?他即刻被貶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任通判。范仲淹百思不得其解,十三年身處江湖之遠,時時想著能伴君左右,為國分憂,第一次進京卻一張嘴就獲罪,在最方便接近皇帝的秘閣只待了一年,就砸了自己的飯碗。

02第二次遭謫貶

范仲淹第二次進京為官是在三年之後,皇太后去世。也許是皇帝看中他敢說真話的長處。就召他回朝做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右司諫官的級別並不高,七品,但權大、責大、影響大。范仲淹的正直當時已很有名,他一上任立即受到朝野的歡迎。

這時的當朝宰相是呂夷簡。呂靠太后起家,太后一死他就說太后壞話。郭皇后揭穿其伎,相位被罷。呂也不是一般人等,他一面收買內侍,一面默而不言等待時機。時皇帝與楊、尚兩位美人熱戀。

一日,楊自恃得寵,對郭皇后出言不遜,郭揮手一掌向她打去,仁宗一旁急忙拉架,這一掌正打在皇帝脖頸上。呂和內侍便乘機鼓動皇帝廢后。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憂樂精神誕生地

後與帝是穩定封建政權的重要因素,看似家事,常關國運。范仲淹知道後一旦被廢,將會引起一場政治混亂。這種家事糾紛的背後是正邪之爭,皇后易位的結果是奸相專權。

他聯合負責糾察的御史臺官數人,上殿前求見仁宗。半日無人答理。司門官又出來將大門砰的一聲閉上。他就手執銅門環,敲擊大門,並高呼“皇后被廢,何不聽聽諫官的意見!”這真是有點不知高低,要捨命與皇帝辯論了。看看沒有人理,他們議定明天上朝當面再奏。

范仲淹正盤算著怎樣進一步勸諫皇上,忽然傳他接旨,只聽宣旨官朗朗念道,貶他到睦州(今浙江桐廬附近),接著朝中就派人趕到他家,催他當天動身離京。

顯然這呂夷簡玩起權術來比他高明,事前已做過認真準備,三下五除二就乾淨利落地將他趕出京城。他1033年4月回京,第二年5月被貶出京,第二次進京做官只有一年時間。

(三)憂政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無不是在心憂天下,總是在與政治腐敗,特別是吏治腐敗作鬥爭。

01第三次謫貶

1035年,范仲淹因知蘇州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任尚書禮部員外郎,知京城開封府。他已兩次遭貶,這次能夠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訓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這卻讓范仲淹更深刻地看到國家的政治危機。他又渾身熱血沸騰,要指陳時弊了。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憂樂精神誕生地

到范仲淹在朝時,宋朝開國已八十年,吏治腐敗,積重難返。再加上當朝宰相培植黨羽,各種關係盤根錯節。皇帝要保護官僚,官僚要鞏固個人的勢力,拼命擴大關係網,百姓養官越來越多,官的質量越來越低。

在這之前,范仲淹已經兩次遭貶,三次在地方為官,深知百姓賦稅之重,政府行政能力之低,民間冤獄之多,根子就在於朝中吏治腐敗。他經調查研究,就將朝中官員的關係網繪了一張“百官圖”

1036年,他拿著這圖去面見仁宗,說宰相統領百官,不替君分憂,不為國盡忠,反而廣開後門,大用私人,買官賣官。範又連上四章,要求整頓吏治。皇帝雖有改革之意,但他絕不敢把這官僚班底兜翻

范仲淹在朝中成了一個討嫌的人。呂夷簡對他更是恨得牙根癢,就反誣他“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那個仁宗是最怕大臣結黨的,呂很聰明,一下就說到了皇上的癢處,於是就把他貶到

饒州(今江西鄱陽)。

從他1035年3月進京,第三次被起用,到第二年5月被貶出京,又只有一年多一點。這是他第一次試圖碰一碰腐敗的吏治。這次,許多正直有為的臣子也都被劃入範黨,分別發配到邊遠僻地。朝中已徹底沒有人再敢就官員問題說三道四了。范仲淹離京,幾乎沒有人再敢為他送行。但他堅守自己的信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雖三次被貶而不改初衷。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憂樂精神誕生地

饒州在鄱陽湖邊,風高浪大,範自幼多病這時又肺病復發。不久,那成天擔驚受怕,隨他四處奔波的妻子也病死在饒州。未幾,他又連調潤州(今江蘇鎮江)、越州(今浙江紹興)。四年換了三個地方。范仲淹已三進三出京城,來回調動已不下二十次

在饒州附近做縣令的友人梅堯臣,寫了一首《啄木》詩和一首《靈烏賦》給他。梅堯臣在《啄木》詩中勸他不要像啄木鳥一樣,啄了林中蟲,卻招來殺身之禍,面對貪官汙吏不要過於耿直;《靈烏賦》中也是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勸范仲淹應學報喜之鳥,而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凶訊而“招唾罵於里閭”,希望他從此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隨意吃喝外,不要多事。

范仲淹也回寫了一首同樣題目的《靈烏賦》給梅堯臣,他在賦中斬釘截鐵的寫道,無論如何他都要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他始終都是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名言和他的“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一樣,為世人所千古傳頌。

02第四次謫貶

自1036年被貶外地四年後,西北戰事吃緊,皇帝又想起了他。1040年他被派往延州(今延安)前線指揮抗戰。1043年宋夏議和,戰事稍緩,國內矛盾又尖銳起來。賦稅增加,吏治黑暗,地方上暴動四起,仁宗束手無策。

慶曆三年(1043)四月,宋仁宗又將范仲淹調回京城任為副相,又免了呂夷簡的官,請他主持改革。史稱“慶曆新政”。這是他第四次進京為官了。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范仲淹憂樂精神誕生地

這次,他指出的要害仍然是吏治。七年過去了,他連任了四任地方官,又和西夏打了一仗,但朝中的吏治腐敗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他立即上書《條陳十事》。

第一條,先要明確罷免升遷;第二條,抑制大官子弟世襲為官;第三條,貢舉選人;第四條,選好的地方官;第五條,公田養廉······十條中就有五條是有關吏治的。後面還有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等。

“慶曆新政”的改革之初,仁宗皇帝對范仲淹還是很信任的,改革的決心也很大。仁宗甚至讓他搬到在自己的殿旁辦公。范仲淹派許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員的政績,調查材料一到,他就從官名冊上勾掉一批贓官,仁宗也都批准。有人勸他說:“你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總比一州縣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個月,朝廷上下風氣為之一新。貪官收斂,行政效率提高。

但是,由於新政首先是對腐敗的官員制度開刀,得罪了朝中的既得利益者,新政面臨強大的阻力。宋仁宗在小人之怨和紛紜的浮議面前,漸漸開始動搖了。

慶曆四年(1044),保守派製造了一起謀逆大案,將改革派一網囊括進去。這回還是利用了仁宗疑心重,怕臣子結黨的弱點,把改革派打成“朋黨”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范仲淹祖墓地——蘇州天平山秋意

慶曆五年(1045)初,失去了皇帝支持的改革徹底失敗,范仲淹被調出京到邠州

(今陝西彬縣)任職,這是他第四次被貶出京了。從此之後,范仲淹就再也沒有回汴京工作。

慶曆六年(1046),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風寒,要求調鄧州(今河南南陽),這年他已五十八歲,生命已進入最後六年的倒計時。而傳唱千古的《岳陽樓記》就寫於鄧州。

三、我們該怎樣作文——形美、情美、理美

范仲淹自二十七歲中進士為官,四處奔波,四起四落,已三十一年。自慶曆改革失敗後,他就一直在地方工作。現在,他終於可以一個人靜下來,好好地回顧他的人生經歷、思考為官為人的哲理了。

01《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

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從岳陽送來一信和一幅《洞庭晚秋圖》,希望他能為新修葺的岳陽樓作一篇記。滕宗諒(字子京)那一次在西北遭人陷害,虧得范仲淹的力保,雖沒有下獄卻於慶曆四年(1044)被貶岳陽,但仍懷憂國之心,才兩年就政績顯著,又重修岳陽樓。

范仲淹看罷來信,將《洞庭晚秋圖》掛於堂前,只見一樓高聳,萬頃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回顧自己一生四起四落的人生經歷,感慨萬端。他心中萬分激動,挑燈對圖,凝神靜思,一篇三百六十八字的《岳陽樓記》一氣呵成,墨透紙背。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湖南嶽陽樓

他把自己奮鬥一生的做人標準和政治理想提煉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於一爐,文章說是寫岳陽樓,其實是在寫他自己的一生。

02《岳陽樓記》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岳陽樓記》共分六個自然段。第一段敘寫這件事的緣起。以事起興,作一個引子,用“事”字訣;第二段描寫洞庭湖的氣象,鋪墊出一個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氣寫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訣。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設想了兩種“覽物之情”,創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過景物描寫營造氣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訣和“情”字訣,由“形境”過渡到“意境”。連用霪雨、陰風、濁浪、星隱、山潛、商斷、船翻、日暮、虎嘯、猿啼等十個恐怖的形象。然後推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傷感情境。連用春風、麗日、微波、碧浪、鳥飛、魚遊、芷草、蘭花、月色、漁歌等十個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

的快樂情境。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湖南嶽陽樓

第五段,導出哲理,作者將有意推向的高度,設問:有沒有超出上面那兩種的情況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

了。這種人超出物質利益的誘惑,超出個人的私念:在朝為官,不忘百姓;被貶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時憂天下,危難時擔天下。進也憂,退也憂,那麼,什麼時候才樂呢?

到文章快結束時,才推出一個響亮的哲理式結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做官要做這樣的官,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用的是“理”字訣。這個道理一下就講透了,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題,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畢生堅持的信念。

講完這個結論後,文章又從“理”迴轉到“情”:“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寫出了一種超時空的嚮往和惆悵。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濃縮在《岳陽樓記》裡

湖南嶽陽樓

第六段,不經意間再輕帶一筆轉回到記“事”:“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照應文章的開頭,像一個繞樑的餘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形美、情美、理美三個層次皆具,在內容和形式都達到了難得的高度,達到了一個完美的藝術境界。

結束語

要做文,先做人。金代學者元好問評價范仲淹說:“范文正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壇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范仲淹為我們後人寫下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政治財富,同時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永載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