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解放公園八景之長廊豔色

武漢解放公園八景之長廊豔色

解放公園

解放公園在國際園林大師的設計下進行了大手筆改造,提升造園理念,蔚然而成市內最大生態溼地公園,有半世紀曆史的一代名園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詩篇。市民踴躍而往之,步桂嶺梅山,遊憩園塔林,聽潺潺流水,觀汀蒲岸葦,不亦樂乎,宛然鄉野別業之行矣。有道是造園如作詩文。美園美景,當因文而彰,即當代園林藝術家陳從周所言,文借景成,景借文傳。有坊間熱心之人,遵舊例為公園八景命名,我有幸代作文案。延請德高望重的著名建築師張良皋先生潤色推敲,果然讜言儷詞,振作精神。斯景初定,創開園之先例,顯園林之亮點,既有利遊客之品賞,更期待社會之珍惜焉。

時當金秋,寥廓江天,葉紅萬里。我暢遊園林,得以對解放公園整體認識一番,愉悅之中有所領悟。所謂八大景名者,或承繼舊說,稍作翻新;或追求工對,刻意置詞;難免以偏概全,未能狀公園之原貌也,然不失超凡脫俗之浪漫,有推陳出新之創意。宋代畫家郭熙論山水畫:“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同樣,對一座園林,有行走者、有遊樂者,也有觀賞者、陶冶者。 存乎一心。對於景點之認識,一在於視角,二在於心情,也是因人而異,所謂見仁見智,不求一律而言。況園林之美並非天生,乃園林藝人精心打造、孜孜以求,此中講究,並不為所有人瞭解。遊玩者也不需要知道那麼多,好玩即可,沉醉也行,外行看看熱鬧,內行看看門道。那麼,我的遊園觀感,亦僅為一孔之見而已。

長廊豔色

公園全開放,進出仍有門。門不再森嚴,而是第一道風景。永清街早已無街,它是一個地區的統稱,泛指的就是解放公園大門口那一片。過了天橋,下了臺階,有了綠樹,有了歌舞,你隨隨便便就進入斯園。哦,有一句漢話怎麼說?“岔的”,這裡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開放,有鮮花長廓夾道,受貴賓禮遇歡迎。

公園是近代之產物,源起於私家花園。中國江南園林、皇家園林,博大精深,被世界譽為“園林之母”。園林一旦姓公,就向大眾開放,尤其是不收門票後,更成了尋常百姓的“菜園門”,最大限度地發揮甚至透支了公園的功能。浮生偷得半日閒,擺脫俗務,脫離鬧市,走向公園,都要獲得一種“解放”或釋放,從而“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公園一號門人性化的設置會讓你萌生最初的愉悅或者激動。

武漢解放公園八景之長廊豔色

解放公園

映入眼簾的除了熟識的懸鈴木,還有兩排新栽的無皮喬木,那叫紫薇樹,它們分隔出三條通道,或曰迎賓大道。這樣的通衢,且由君行。中鋪天然石板,坦蕩如砥;左右花街鋪地,亦為新砌。所謂花街,為卵石鋪就,黑白相間,深淺搭配,顯層次錯落之地紋,有踏實步虛之樂感。通道邊間以鐵柱木頂廊架,攀援著豆科植物紫藤,花時鮮英密綴,紫玉垂串。並懸有吊蘭似的長青藤,扶搖臨風,婀娜多姿。園林常識有言:廊者,廡出一步也,宜曲宜長則勝。既是造景手段和景點間遮陽避雨的導遊線,又能調節佈局疏密,起分景隔景作用。長廊大道,疏朗空間,現代時尚與傳統民俗結合,若此足見匠心。

建築是園林之骨,植物是園林之容。向人們展開笑靨的,是那橙黃的萬壽菊和金黃的孔雀草,朵朵飽滿,流光耀金。這是秋天的蒔花,無捨我其誰的傲氣,有循時順變之淡然。廊亭隨季節變化佈置不同的花色,春天百花爭豔自不待說,即使寒冬,這裡也不寂寞。在黑麥草的鋪墊下,三色堇、紅甜菜、羽衣甘藍和四季海裳,花團錦簇,爛漫一路。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人流洶湧,紛至沓來。遊人賞花,花亦看人。最是那打扮入時的女士和孩童,衣著光鮮,裙裾生風,似與百花爭奇鬥豔。熙熙攘攘,說說笑笑,長廊似如歌的行板,充滿花香鳥語,不僅流淌朝露夕暉,更湧動生活流、生活秀。公園就是這樣,她的主題詞在微笑。遊園者懷著好心情,捷步穿過四季飛花之長廊。

長廊百步之遙,路至曲橋處,可見水流潺潺,她提示人們,此處並非花市,乃溼地公園也。

武漢解放公園八景之長廊豔色

長按二維碼,關注不懂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