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加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前一段時間在抖音小視頻上看見一個非常火爆的小視頻,某小學的學生集體高呼,呼聲內容大概是:學習使我快樂,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起初聽起來是搞笑的,但是笑過之後不妨引來我們陣陣思考。一個孩子一切,牽動著一個母親的心,關係到整個家庭的喜怒哀樂。是的,對於孩子,我們很多家庭都是為之操碎了心。

可在廣茂的中國農村,老人們嘴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加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聽起來是不是能讓人豁然開朗?這句話怎樣講呢?

山九這麼理解的,對於兒孫,我們不要去做過多的干涉,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最好的生長就是順其自然,當然這並不是說對於孩子們一切惡劣的行為就放任不管。我們只需要影響就好了,家庭教育是最好的薰陶,父母的的行為是最好的榜樣,只要父母三觀正,母慈子孝,夫妻相親相愛,我想這樣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會太差。養孩子,無心插柳又何嘗不是一種好的途徑呢?這就是民間流行的那句兒孫自有兒孫福,我所能理解的境界。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加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過多的操勞和干涉反而適得其反,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案件頻繁發生,好多孩子因為父母的管教嚴格覺得透不過氣來,沉重的愛讓孩子不敢犯錯誤,犯了錯誤甚至會逃避,不敢跟父母說,甚至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造成很多嚴重的不可逆後果,成為父母一生中不可磨滅的痛,關心則亂,所以每當面對孩子的事情覺得心亂如麻的時候,不如拿出老百姓常說的這一句話來體會體會。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加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當然話說到這裡還沒有完,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後半句內容為:莫為兒孫做牛馬。

最好理解不過了,不要為兒孫當牛做馬。要說對於孩子的愛,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謂是名列世界前茅了。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連串的詞:無微不至,體貼,無私,奉獻,不求回報......

同樣,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個小視頻,一個已經成年的兒子,不斷的像父母索取,要房子要車子要票子,這種索取就像用一個注射器在不斷抽取父母身上的血一樣,父母沒有拒絕,而是使勁壓縮自己的,直到自己站不起來,充滿愛意的目光依然離不開兒子的背影。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反而當牛做馬的父母還覺得虧欠孩子。何必呢?這並不是說阻隔父母為孩子奉獻,而是奉勸父母要適可而止。過度的付出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依賴感,自己獨立成長的機會就被抹殺掉了。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加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原來不懂父母,現在自己為人母以後,對於這句古語有了更深的體會。舉一個我親身體會的例子吧。我的兒子是個典型的媽媽生姥姥養的例子,我生下他來沒多久就去工作了。都說隔輩親,姥姥對於外孫的疼愛說起來都讓人羨慕,寶貝兒子被養的白白嫩嫩,孩子的要求基本上姥姥都會滿足,自然而然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用去做,直到上了幼兒園,老師指出了孩子一系列問題,自立性差,脾氣任性,不和群,不遵守紀律等。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加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也倍感焦急,每天回來強制他鍛鍊耐力坐姿站姿等。白天上班的時候一想到他的種種壞習慣自己都坐立難安了。結果就是惡性循環,我每天越嚴格的要求,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反而我和他的關係劍拔弩張愈發嚴重了。直到有一天一個教育機構的老師說:養孩子是個慢性活兒,就像養花,靜待花開,花期不同,不必著急。聽起來很文藝但是仔細想想不就是應了古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嗎?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加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每個人都做過孩子,每個人也會成為父母。我們不曾是最讓父母滿意的孩子,也不一定會成為最完美的父母。古人流傳下來的智慧都是寶貴的財富,運用其中的道理,來指引我們的人生,願生活更美好吧!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對於這句話,您是怎麼理解的?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呢?歡迎你在下面留言,分析你的精彩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