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阿里又回來了

港交所,阿里又回來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阿里巴巴重回港交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11月13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向香港聯交所官網提交初步招股文件,正式啟動香港IPO計劃。據報道,阿里巴巴將於11月15日-20日進行申購(最早11月20日確定發行價),並在11月25日正式在香港上市。

而據彭博社報道,阿里目標是融資至多150億美元,將是香港自2010年以來最大的股票集資。

今天,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也發佈致投資者的信,他表示,阿里巴巴今日啟動了在香港的上市,這是20歲年輕的阿里巴巴一個新的起點。

港交所,阿里又回来了

據鈦媒體(微信ID:taimeiti)查詢,截止發稿前,阿里股價每股180.82美元,市值4759億美元。

七年之後,“巨無霸”阿里終於回家了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旗下B2B業務在香港上市。在上市首日阿里股價也隨之大漲。不過此後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阿里股價也一路走低。

而隨著阿里其它業務快速發展,阿里也有意退市。在2012年,阿里巴巴以13.5港元/股的發行價私有化,並在當年6月從港交所退市。

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包含淘寶網等在內的所有集團內業務)再次尋求在香港上市,不過阿里集團方面希望以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上市。

不過當時的港交所並不認可同股不同權機制的合夥人制度,阿里想在港交所上市的願望便破滅。

在香港尋求上市失敗後,阿里巴巴轉而投向美國紐交所。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募集資金共25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IPO。而上市首日,阿里股價大漲,市值超2000億美元。

港交所,阿里又回来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雖然阿里沒有在港交所上市成功,不過馬雲仍在紐約敲鐘時說,“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會回來。”

錯失阿里之後,港交所CEO李小加多次表達過遺憾。在此後港交所開始改革,就同股不同權機制進行討論,並於2018年4月正式批准了雙重股權上市結構,允許新經濟公司以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上市。

在港交所實施雙重股權上市結構之後,一大批新經濟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包括美團、小米等,而此時也不斷有消息稱阿里將回歸港股。

今年5月28日,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稱,阿里正在考慮通過香港二次上市,計劃募資200億美元,最早在2019年下半年在香港秘密提交上市申請。

在2019年,李小加曾經講過:“我們非常歡迎阿里回香港上市,這是不出意外的,遠走的人總有一天回家,我覺得回家是肯定的,只要我們能解決他們的問題。”而阿里也回應稱:“赴美上市那天就說過,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回來,這個想法沒有變過。”

隨著阿里迴歸港交所一步步落實,這也意味著離開七年後,阿里又回家了。據鈦媒體瞭解,此次上市完成後,阿里巴巴將成為首個同時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紐約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直面“股王”騰訊

阿里巴巴赴港上市,對港交所是不小的利好。

一方面,雖然此前港交所發佈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但已赴美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想要來港上市,仍是困難重重。此次阿里若順利在港上市,或將徹底打破這一限制,屆時在美上市的諸多巨頭,如百度、拼多多、京東等科技股都有望“回港”。

同時,這對螞蟻金服、字節跳動、滴滴出行等一批還未上市的獨角獸公司,或產生一定的示範作用。蝴蝶效應之下,港交所將吸引大批新經濟公司進駐,其整體股票價值也將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自10月起,港交所新股回暖跡象明顯。華盛證券數據顯示,10月港交所共有21只新股上市,是8月和9月總和的3倍,也是今年招股數量最多的一個月。

港交所,阿里又回来了

同時,在21家掛牌上市公司中,17家暗盤收盤上漲,暗盤上漲率達80.95%;首日收盤也有14家收盤上漲,首日上漲率達66.67%。

股市回暖,也意味著內地投資者投資港股新股的意願,將大大加強。巨頭阿里在此時入局,將推動港交所進一步“升溫”,屆時不僅港股交易總額將創新高,其對世界市場的吸引力也將顯著提升。

總而言之,香港目前迫切希望保持和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此前收購倫交所的“鬧劇”,也顯露出這家老牌交易所的焦慮心情。阿里的迴歸,也算是給了倫交所一個漂亮的回擊。

港交所迎來的是一系列的利好消息,但對港股“股王”騰訊而言,阿里“入侵”可能不會讓它很好受。

目前,阿里在美股日均成交金額為190億港元,而騰訊在港股的成交金額為50億港元,不過此次阿里只擬發行總值最多150億美元新股,佔擴大後已發行股本大約3.6%,因此上市後阿里港股市值仍遠低於騰訊。

不過,多出阿里這樣一個投資渠道,對騰訊來說顯然不是件好事。作為港股通標的,騰訊一直較為受到內地資金的青睞,阿里進來之後,將會稀釋掉一部分流向騰訊的資金,這也意味著其流通價值,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港交所,阿里又回来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外,以阿里的強勢風格,有可能沿著騰訊的投資路徑,在港股市場佈局大文娛、新零售、企業雲等與騰訊系相對應的業務公司,屆時雙方的纏鬥將越發激烈。

橫亙港交所15年,騰訊迎來了真正的敵手。

而對港交所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左手騰訊,右手阿里,令它有足夠的底氣,在全球交易市場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席位。(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丨柳牧宗、王糈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