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秉燭讀春秋


大部分俗語都是字面意思,這句也不例外。

母在不慶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母親還在世的時候,不要慶祝生日。慶,是慶祝的意思,生,指的是生日。如果說的更準確點的話,應該是“不要把生日搞得太隆重”。

為什麼母親在的時候,就不應該把生日辦得很隆重,很盛大呢?這其實就是儒家的一種思想。儒家最重孝,漢代的絕大部分皇帝,諡號前面都有一個“孝”字,既是推崇儒學,也代表著那時候人們對孝道的重視。

母親懷胎十月,極為不便,稍有不慎,還會危及性命。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即便是腹中有了孩子,依然要天天在家操持家務,有的人家田多,女眷還需要去田裡幫忙,這樣無疑又增加了意外的發生幾率。

在分娩的時候,更加疼痛,很多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甚至痛得昏厥過去。當然,還有一些母親,因為難產、失血等原因,在生產中或者產後不久就死去了。所以,母親生一個孩子要經歷太多的磨難了,每年的生日,都是母親疼痛的那一天。

雖說母親願意看到孩子高興,可是深受儒家影響的我們,在慶生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到,這一天不但有我們新生的喜悅,更有母親懷胎、分娩的痛苦。

所以,如果母親健在,我們最好在慶生的時候低調一點,讓母親知道,我們對她有著濃濃的感激。

父在不留須

毛髮是種奇妙的東西。很多動物會用毛髮來傳遞一些信息,比如孔雀開屏是求愛的意思,小貓炸毛是發怒的意思。毛髮經常和情緒有關,對人類來說,毛髮意味著更多的東西。

在古代,人們是很注重鬍鬚的,越是濃密越受人敬佩。但是一般只有那些成年人才留鬍鬚,因為,在家裡鬍鬚代表著家庭成員的地位。一般父親在世的時候,只有他才會留鬍鬚,這是家主的象徵。如果兒子也留了鬍鬚,那就是不尊父親,不懂禮法的表現。

古今不同

但是,說到底,這只是過去的說法和做法了,如今社會變了,很多規矩都不同了。許多還在從生下來,自己還沒有什麼主觀意識的時候,父母已經在給他們慶生了。

而且有些人喜歡把慶生辦得很大,這樣就能邀請到很多的親戚,到時候一桌一百塊的酒席,卻能受上萬紅包,妙哉!

當然,更有一些家長為了得到更多的紅包,孩子出生後請人吃飯,滿月再來一次,百歲還來一次,中間過什麼節,再以孩子的名義叫一次,總之逮住機會就喊人來吃飯,賺個盆滿缽滿。

至於鬍鬚這個問題,因為現在的人們很講衛生,不刮鬍子會有人說“鬍子拉碴”,這是懶惰、不衛生的表現,甚至是職業、身份的象徵,因為只有那些沿街乞討的人才會不修邊幅。

遊戲規則變了,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人們口中的諺語也會改變,以古人的話來要求今天的人,顯然是行不通的,究竟有無道理,只能說因人而異。


小小嬴政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到現在,有些是指導農業的,還有天氣的,都是過去人們總結的經驗,很多都是說的有道理的,所以這些俗語我們也要尊重和重視,比如這句: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主要是弘揚孝道的,大概是什麼意思呢?下面來了解一下。



母在不慶生

意思是說,在你自己生日的那天最好不要舉辦太過張揚的生日,我看有些年輕人過生日是非常高調的,比如叫很多朋友來家裡或者去其他場所,舉辦一場轟轟烈烈的生日會,不過現在人們很多觀念都改變了,沒有以前那麼嚴謹,在過去,自己生日最好不要太張揚,因為這天是你母親把你生下來的日子,可以說在鬼門關走一圈了,在以前科技沒那麼發達,很多都是在家裡生孩子的,這樣是比較危險的,所以我們在生日那天要懂得感恩母親。感謝母親帶你來到這個美好世界。



父在不留須

意思是說家裡的父親還在人世的話,自己就不要留起長鬍須了,在過去,家裡的父親留鬍鬚是代表家裡的權威,代表家裡的威望,作為孩子的你最好不要留長鬍須了,這是對父親的不敬,老師常教導我們要尊師重道,還有尊敬長輩,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們作為孩子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要有行動而不是口頭說說而已。


這句俗語到現在,有點不太實用了,你看很多人都是給自己過生日還有留起鬍子,不過我覺得,給自己過生日還有留須也無所謂的,最重要是不要忘本,要懂得感恩父母和孝順父母就好。


三農天地


前些日子表弟過生日,家裡大人都在忙活,便忘了生日這個事了,表弟有些不太高興,埋怨爹媽對自己不上心,老媽說小孩子不能過生日,“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說實在的,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麼個俗語,不知各位的家鄉有沒有這種說法。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意思就是說家裡只要母親還在,那當小孩子的就不能大肆慶祝生日。都說為母則剛,孩子只要有母親在,就永遠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凡事都有當媽的扛著。過什麼生日,根本不需要刻意記住自己又大了一歲,因為不管你幾歲在母親的眼裡都只是個孩子,區別無非就在於,是5歲的孩子,是30歲的孩子,還是70歲的孩子。

不過現在這種“母在不慶生”的說法好像過時了,如今家家戶戶都很注重“儀式感”,小孩子從出生到滿月,再到過百歲,幾歲的生日都要開個小型“生日趴”,親戚朋友同學老人通通都請來,為小孩過生日。大人們反倒不注重自己是不是過生日,只要把孩子打點好就行了,就這樣一味的滿足孩子們的願望,我認為也並不是什麼好事兒,跟傳統的“母在不慶生”有些相悖。


“父在不留須”是說有父親的男孩就不能留鬍鬚,因為鬍鬚是成熟長大了的象徵,有父親在,讓他們遮風擋雨就好,小孩子就不要留鬍鬚了。這個當然不是指絕對的,有的小孩子就是成熟的早,鬍鬚早早的就長出來了,難道能不剃不打理嗎,我們自然是控制不了鬍鬚的“長勢”,只是說有父親在,男孩子們也不需要過早的承擔許多。

這句老話很有道理,但也並非就是,父母健在的就不準小孩子過生日,不準男孩子留鬍鬚。只是說只要有大人在,孩子永遠都是孩子,要懂得尊老愛幼,有長幼尊卑,有敬畏之心,常懷感恩,切不要覺得自己長大了,翅膀硬了,想幹嘛幹誰也管不了,父母就是你的人生戒尺。


一品小十六


這句話其實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孝道表現,體現了孝敬母親,尊重父親。

母在不慶生

母親生我們、養我們不易,我們的生命是母親給的,她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自己卻在承受著痛苦和風險。在以前,生孩子並不像現在這麼安全,因為難產而死的母親太多太多。我們的生命就在這痛苦與風險當中誕生。

現在的人,從一歲都開始過生日,蛋糕禮物樣樣都有,認為過生日是慶祝的日子,祝賀自己又成長一歲。在這種喜悅當中,很少有人會想到母親,都是沉浸在朋友的禮物和祝賀當中。可我們的母親呢,她承受著痛苦生下我們,在我們生日這天不就是她的苦難日嗎?

所以古人說“母在不慶生”是有道理的。他是想讓我們知道,母親生我們不容易,要懂得孝順,懂得感恩,不要什麼事只想著自己。

父在不留須

父親是一家之主,他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是一個家庭當中的領導者。他的種種行為都在施行著一家之主的權威,讓孩子能夠在這種權威下成長。

父親的鬍鬚象徵著地位、身份。他就像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標誌,讓孩子對父親充滿敬畏,讓外人知道誰才是權威。

一旦孩子留了鬍鬚,就代表著侵犯了父親的權威,和父親有了同樣的地位。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個人都在無形中表達著自己是家庭的領導者,權威者,這樣會讓父親失去威嚴。

心語

為人一世,父母把最好的都給了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所以我們要懂得關懷父母,理解父母,疼愛父母。


書影記


這是數千年來,通俗易懂而被大眾接受,廣為流傳的俗語“母再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其中也蘊含與父母相處的智慧,長輩們也時常用來教育後人。

“母在不慶生”就是母親還健在的話,就最好不要過生日。雖然對於我們來說,生日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然而,對於母親而言,在孩子生日,曾經是母親的難日,畢竟生孩子過程,就像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其中的艱辛,只有為人父母后,方可體會。

“父在不留須”,就是父親還健在,就不要去留鬍鬚,要勤刮鬍子,不然就是對父親的不敬,在父母的眼中,不管你已經多少歲,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所有有人都不想自己變老,當孩子留上了鬍鬚,父親的心情會變得很差。當父母去世後,則要留須,這表達的是對父母的一種懷念

天大地大,父母為大,父母的養育之恩,作為兒女是不可忘的,百善孝為先,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只有孝順父母,才能行走於世間,一個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去很好的贍養,誰還會能夠成為你的知心人,有誰會相信,你所作的一切都是真的呢。

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幹部的選拔,主要靠官員或社會名流的推薦,其中最重要指標,就是對父母的孝,只有對父母的孝順,才能有官場中的廉潔奉公。推薦的過程,稱之為“舉孝廉”。

與“父母在不遠游”一樣,實際上,這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是所有倫理道德的根本,由孝道推而廣之到社會的倫理,如果孝不在了,一切倫理道德規範,都會失去根基。


德雨50926495


更多農村奇聞趣事,請關注三農堂廣訊,誠邀您的關注,共同探討農村知識。

在農村裡都有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也都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有的俗語是說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還有一些就是關於農事之類的俗語,這些也都是很多的農民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也是他們根據平時的經驗的積累,還有一些看法,對於一些有幫助的俗語也是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牢記這些俗語,避免讓我們走彎路,有的也是對我們有幫助的,那麼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說法,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只要快要到了過生日的時候,那麼都是很開心的,約上幾個好朋友帶上自己的女朋友,然後找個地方去慶祝生日了,還有的過生日的時候都是找個比較高檔的地方去慶祝生日,一頓飯花了幾千上萬的簡直太多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就像問下,你們現在有幾個知道自己母親的生日的?幾乎是沒有,或者是很少有記住的,這個就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又有幾個知道你的生日就是母親的難日呢?所以當你過生日的時候就要想想母親十月懷胎含辛茹苦的把你養大,真的是不容易,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母親在的時候也不要隨便過生日,建議如果過生日就在家裡陪著家人過的生日不是很好嗎?至少比狗肉朋友好的多吧?

父在不留須這句話,估計也是很少人知道,最近幾年也是很多的年輕人經常看一些港臺片,看的比較入迷,其中一些明星留的口子胡,八字鬍,這些覺得都是很酷,沒事最近也是開始學著留鬍子,還有的現在的一些人搞的另類藝術,留上大鬍子,然後長頭髮,弄個像個異類,所以說這些對於農民來說,都是非常生氣的,因為在農村裡一些老人是很反對孩子留鬍子的,但是這裡說的不是那種少一點的鬍子,是那種山羊鬍,如果老人知道孩子留了這些山羊鬍,那麼都是很生氣,自己的孩子留的鬍子都比父親顯的還大,那麼在農村裡是絕對不允許的,在說了年輕人留著大鬍子也是不倫不類的,所以在農村裡父親還在的時候,我們就是個孩子,所以不要讓自己的形象讓父親不滿意。


三農堂廣訊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很有道理

農村的俗語多為一些老輩人所總結的一些經驗,其中包含了生活、農業、人生等等方面,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讀起來朗朗上口,個人比較喜歡。

意思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說在母親健在的時候自己不大張旗鼓的過生日,而父親尚在的時候,儘量的不留長鬍子。

有道理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完全體現的一種中國孝道文化,意在說明你在很多事情上不可以超過父母,事事都要以父母為先的意思,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以及積極意義的。


農村王小霞


這句話是弘揚孝道。“母在不慶生”,因為母親生我們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這天雖然是我們的生日,但是也是母親的受難日。那麼,在父母活著的時候,遇到自己生日,不要老想著要如何慶祝,應該回過頭來,感謝自己母親這麼辛苦生下自己,給了自己生存的機會。這一天要成為自己最為感恩的一天。

“父在不留須”,是因為以前鬍鬚代表的是面料和權威。父親還健在的時候,仍然是一家之主,要懂得尊敬父親。那麼,父親還在的時候,年輕人就不要留鬍鬚。不要想著要去挑戰父親的權威,還是要聽父親的勸導。

當然,這句話是過去俗語,雖然現在人知道的人不多了,但是的確有幾分道理,所以教導我們的孝道也應該去遵守。更加註重實際性的東西,對父母的孝順要做到實處,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停留在口頭上。



加油王曉雨


農村的老俗話,是世世輩輩流傳下來的,其中有的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有的是教人如何做事,有的是世代不變的歷史真理,有的隨著歷史環境的改變逐步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只有弄通這些老俗話的寓意,明白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才能批判地吸收這些老俗話,從中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農村老俗話,是宣揚的中國孝道文化,是教人如何尊重父母的。

母在不慶生

其實,最能記住我們生日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我們的母親,在過去沒有鐘錶的時候,母親或許說不出我們準確的出生時間,但日子是記不錯的。而我們知道自己的生日,那肯定是父母告訴我們的,因為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啥都不知道。母親告訴我,我是農曆五月十二日,關老爺磨刀的前一天出生,具體時間說不清,是在日頭傍落不落的時候。後來本家一個懂點算命術的伯父說,日落酉時,我應該是酉時出生。再後來遇到高人的時候,根據面相判斷我的出生時辰是在戌時而非酉時,想想更有道理,我有公曆生日是6月21日夏至這天,正是北方白天最長的時間,落日頭時間在傍晚7點半以後,所以是戌時更準確一些。

話扯遠了。母親是最能記住我們生日的人。為什麼?不僅僅是母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生日,母親的難日,分娩之痛,我們男人沒法體會,但我們知道,在過去醫學不發達的時候,有很多婦女死於生產。有個說法,人體最多隻能承受45(單位)的疼痛,但分娩之痛卻高達57(單位),相當於20根骨頭同時骨折!所以說分娩之痛超過了人類所能承受疼痛極限,我們的母親為了給予我們生命,承受難以承受的疼痛。

所以,當年輕人湊在一起,在燈紅酒綠的環境下為自己慶生,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慶祝的,是母親的難日?每個母親都會在孩子的生日之時下一碗長壽麵,以祈求孩子平安健康。而我們更應該感恩母親,為父母長輩祝壽,而不要在父母尚在時為自己慶生。母在不慶生,就是告誡我們,要牢記母親為了給我們生命所承受的疼痛,要感恩父母,尊重母親,孝敬母親。

父在不留須

古人對於鬍鬚是非常重視的。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男人,成人後都要留鬍鬚的,鬍鬚可以修剪,但不能刮掉。古人們講究鬚眉堂堂,把鬍鬚當成是男人的標誌,根據王力先生的觀點,漢族男子在古代是都要留鬍子的,並不是誰喜歡鬍子才留鬍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須留鬍子。鬍子長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點之一,所以才會有“美鬚髯”和”美髯公“之說。不到萬不得一,是不能隨意去除鬍子的,所以,”割須棄袍“才會成為一個成語,那是戰敗後的保命之舉。這在正史中有記載,金人完顏宗弼率軍南下侵宋,被南宋名將吳階打得大敗,完顏宗弼為了不被宋軍認出,只得割須棄袍在親信保護下逃命而去。

歷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是關公,現代人們敬愛的周總理也曾經是美髯公,修得精美的鬍鬚是男人陽剛之氣的表現。我們看古戲曲,常常看到主人公手捋鬍鬚,我們也知道人不高興的時候會吹鬍子瞪眼,也知道詩人們求得好詩會”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鬚“。所以,古人們是重視留鬍鬚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父在不留須這樣的俗語呢?

其實,“父在不留須”這個習俗,是在清朝政府被推翻以後才漸成的習慣,辛亥革命後,為了徹底改變傳統觀念,發動民眾剪髮剃鬚,同時也發動婦女放足,對於鬍鬚,拋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提倡晚輩在長輩面前不能蓄鬍子,以示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尊敬!只有上面沒有父親了,那才能留鬍子,成為一家之主,如果父親在,年輕人在父親面前留鬍子,那是對父親權威的挑戰,是對父親的不尊重,年輕輕的留鬍子裝大,讓父親情何以堪,不是說明父親成了老朽了嗎?

所以,民國以後,男人們只有在父親去世後才可以留鬍子。古人們推崇鬍鬚,對鬍子進行細緻分類,上唇的鬍鬚叫“髭”,下唇的鬍鬚叫作“糶”,頰旁的鬍鬚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而民國時期,男人們留鬍子也很講究,父親去世後,兒子要留上嘴唇鬍鬚,也就是留髭;母親去世後,兒子要把下嘴唇和下巴上的鬍鬚留下來,也就是留糶。如果父母都去世,則要留全鬍鬚,以此證明自己成為家中的長者,上無父母了。

結語

通過晏子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雖然產生的歷史環境不同,也有一定的歷史演變,但這兩句話都是出自對父母的尊重,年輕人要懂得感恩父母,不能在父母跟前裝大賣老,說話辦事要知上下輕重。人這一生,最該感恩和尊重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百善孝為先,這一點是必須肯定的。


齊東晏子


農村俗語大多是彙集了先人的經驗,總結出的生活智慧。有許多用於指導農事,有許多用於教導做人處事。“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一句教育人孝道的俗語,經過了幾千年流傳至今。

所謂的“母在不慶生”就是母親健在的時候,自己不要過生日。因為和母親相比,自己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更何況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在過去,孩子對父母有許多規矩要遵守,比如出門要請安,返回要告知,見父母需要打招呼,父母讓進才能進,讓坐才能坐,現在看來幾乎是愚腐文化,但在過去那是極力推崇的孝道。懂得了這些,你就會理解母在不慶生的緣由了。孩子對母親的孝道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

同理,父在不留須從字面上講,其意義就是父親健在的時候不能留鬍鬚。因為在古代鬍鬚經常與權威聯繫在一起,所以年長者與官人貴族才能留須,這樣普通人才能有條件溜鬚拍馬。

父親如果健在,兒子就不能留鬍鬚,表達了不挑戰權威的引申之意,同時也是對於父親的極力尊敬。過去,孝道文化被大力提倡,甚至被君王用做治理社會和愚弄大眾的工具。有些朝代,沒有孝道的人甚至要被砍頭的。

如今,雖然這句俗語失去了某些現實的意義,但其內質的東西,一定要好好地繼承和發展。我們不必追求母在不慶生,但是,慶生之時要勿忘母恩。父親健在也可留須,只是一定要記得孝順父親的蒼老。親愛的朋友們,你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