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投湖自盡,留下16字遺言,至今仍然讓人費解

民國時期,湧現出許多名聲斐然的國學大師,像學貫中西的陳寅恪,精通哲學、文史及宗教的梁啟超,獨步古今的章太炎,他們在某些領域所達到的高度,幾乎很難被超越。提起民國大師,除了上面介紹的幾位牛人,還必須介紹一人,他就是被郭沫若稱為“新史學開山鼻祖”的王國維,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其著作《人間詞話》更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王國維出生於光緒三年的海寧,先祖乃抗金名將王稟,家族在當地頗為顯赫,同時也是世代書香,自幼飽讀詩書。父親是一位大才子,擅長書畫和古詩文,對王國維的影響很大。王國維七歲進入私塾讀書,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接觸到近代先進思想的薰陶。

當時科舉制度尚未廢除,十五歲的王國維,以優異成績考中秀才,併成為海寧四才子之一,雖然年紀較小,卻因出色的才華,此榮譽實至名歸。甲午戰爭之後,王國維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學習先進技術和知識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然而家境大不如從前,無法幫助他外出求學,只好儘可能閱讀一些書刊,通過這種途徑瞭解外界信息。

王國維投湖自盡,留下16字遺言,至今仍然讓人費解

十八歲那年,王國維結婚了,屬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談不上幸福或不幸福。三年後,王國維拜別家人,來到上海求學,學習日文、英文和數理化,恰逢戊戌六君子遇害,這讓他非常心痛,提筆寫下“頗有扼腕槌胸、搔首問天之慨”。後來在朋友老師的資助下,王國維前往東京留學,次年因身體原因回國。

此時的王國維,已經表現出非凡的思想與見解,並開始研究西方哲學,結合諸子百家之學說,以及宋代程朱理學,同時又攻讀心理學、美學和邏輯學,對中國戲曲也深有研究,堪稱兼通世界之學術,百年難遇的全才。辛亥革命後,清朝封建統治徹底結束,王國維帶著家眷在日本生活四年之久。

回國之後的王國維,沒有停下學習和研究的步伐,對甲骨文和商周歷史進行研究,其成果頗豐。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根據之前的約定,溥儀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需要招聘一些學識淵博的老師,王國維經他人推薦,以布衣之身,成功入選南書房行走,成為溥儀的老師。

王國維投湖自盡,留下16字遺言,至今仍然讓人費解

他盡心盡力教溥儀讀書,本以為師生情誼能夠持續很久,卻沒有想到,這段時光僅有一年多,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這件事,讓王國維感到十分恥辱,與一些清朝遺老打算相約投河自殺,幸虧被家人提前發現,阻止了悲劇的發生。胡適對王國維的學問非常欽佩,推薦他到清華大學任教,王國維沒有推辭,培養出一大批人才,涉及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領域,可謂桃李滿天下。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跟平時一樣,吃完早飯後來到學校,為學生批閱試卷,並與同事探討接下來的招生事宜,沒有一點異樣表現。誰也未曾想到,這是他們見王國維的最後一面。中午十一點多,有人在昆明湖發現王國維的屍體,他投湖自盡了。整理遺物時,在他衣服口袋裡,發現一封遺書。

遺書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十六個字遺言,是王國維留下的絕筆,至今仍然令人費解,關於其遺言的猜測很多,筆者不敢妄加猜測,究竟真實原因是什麼,或許只有王國維大師心裡清楚。魯迅曾評價:“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王國維投湖自盡,留下16字遺言,至今仍然讓人費解

也許你對王國維的一生不太瞭解,但一定聽過他在《人間詞話》裡的治學經驗,即“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治學經驗如此,人生之路不也是這樣嗎?近百年過去了,王國維的成就被世人銘記,郭沫若給出的評價很客觀:“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