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杜甫

一、韋杜源流

現在長安縣的韋曲街道、杜曲街道,其得名,與韋姓、杜姓有關。韋曲、杜曲,在唐代是韋杜兩家貴族世代聚集居住的高尚住宅區,名震天下。

韋杜兩家,在歷史上可以說是歡喜冤家,自古以來相愛相殺,最後到唐代,成為攜手共進、休慼與共的兩大豪門。

先來看看兩家的歷史。

先說姓氏韋。現在豬肉漲價,說明養豬是一門大學問,一項大事業,不容小看,在中華歷史上,養豬事業歷史悠久,早在黃帝同盟時期,今河南滑縣一帶,就有豨韋國,專門負責養豬。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韋氏為彭祖之後。黃帝之孫顓頊,顓頊曾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之子彭祖。《竹書紀年》記載:夏同盟時期,彭祖曾孫伯靡,殺篡位的寒浞,幫助夏部落酋長少康復國,少康封伯靡之子元哲於韋,建立國家,其國被稱為豕韋國。

豕韋國是以前的豨韋國的繼承者,仍然以養豬聞名。元哲建立了豕韋國的彭朝。

元哲是姓氏韋的始祖。

夏同盟酋長孔甲,命帝堯的後裔劉累養龍,稱為豢龍氏,因劉累有功,遂廢豕韋國彭朝,將豕韋國改封劉累,建立豕韋國劉朝。

劉累是姓氏劉的始祖。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劉累

後來劉累養龍失敗,逃跑。孔甲又廢豕韋國劉朝,使豕韋國彭朝復辟,封元哲後人為豕韋國國君。

商王國興起後,彭祖後裔的大彭國,聯合同宗同源的豕韋國,聯手對抗商王。商王國中後期的商王武丁在位時,出動重兵,滅大彭國和豕韋國。武丁將豕韋國改封劉累後人,豕韋國劉朝復辟。

豕韋國彭朝子孫民眾逃到豐水一帶,依附周人,他們以韋為氏。

周武王伐紂時,韋氏後代韋遐從徵,滅商有功。周王國建立後,國王周武王封韋遐為伯爵,遷於故地韋,在今河南滑縣,建立韋伯國,國君韋遐,稱“韋伯遐”。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武王伐紂

豕韋國劉朝滅亡,其子孫民眾逃往老祖先帝堯的老家、今山西一帶。

周王國後期,韋國亡,餘民遷居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後代又遷到今山東鄒城。

《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韋氏在唐代以前源流少,於南北朝和唐代繁盛。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建立豕韋國的元哲為始祖。

漢元帝在位時,任命原籍鄒城的韋玄成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於是,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郡杜陵縣,子孫繁盛。三國以後,韋氏發展成為首都京兆郡的名門望族。

諸韋世居於此地,唐時得名韋曲,即韋渠。

再說姓氏杜。他們是帝堯的後代,豕韋國劉朝滅亡後,其子孫民眾逃往老祖先帝堯的老家山西,建立唐國。周成王時期,把位於現在山西的唐國劉氏君臣民眾,遷到首都豐鎬附近,建立杜國,而把自己的弟弟叔虞封在唐國,唐國後來改為晉國。

或者可以更直接地說,唐國劉朝改為唐國姬朝,後又改為晉國。

而姓氏劉的子孫民眾,則是先後建立了三個國家:豕韋國、唐國、杜國。

先後三國,分別位於現在的河南、山西、陝西。

《國語·晉語八》記載,姓氏劉,“自虞以上為陶唐氏 ,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 ,在周為唐杜氏 。”

周宣王時期,作為周王國朝廷大夫的杜國國君杜伯被誣陷殺害,杜伯的子孫,一部分留在杜國,以杜為姓氏;一部分投奔其它國家,其中,杜伯的一個兒子隰叔逃奔晉國,後仕晉為士師之官,其子孫遂為士氏,後食邑於範,又為範氏,因此,杜氏、士氏、範氏、祁氏、劉氏,同宗同源,劉邦即士氏後裔,也因此,漢朝初期,頗有晉國氣質。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杜伯勸諫周宣王

春秋初期,杜國被秦國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設置杜縣,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的東南部,即現在西安的南三環東段那一帶。公元前65年,因漢宣帝劉詢築陵於該地,遂改名為杜陵縣,後又改為杜縣,後來杜縣分別併入長安縣、萬年縣。杜陵位於今西安交大以南。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杜陵,位於南三環以南、曲江新區以東

萬年縣在以後的朝代改為咸寧縣。

長安縣、咸寧縣,分別管轄西安城的西半邊和東半邊。

隋唐時期,杜家貴族世居於此,得名杜曲,亦即杜渠,同時,也有不少杜家人士從這裡散居全國其它地方,如杜甫的家族。

至此,古代河南豕韋國兩朝交替的韋杜兩家,在唐朝都城長安,重新相聚了,並且,成為唐代的名門望族,名人輩出。

二、韋杜豪門

韋曲、杜曲,在唐代盛名遠揚,杜甫的《贈韋七贊善》詩曰:鄉里衣冠不乏賢,杜陵韋曲未央前。爾家最近魁三象,時論同歸尺五天。北走關山開雨雪,南遊花柳塞雲煙。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歸范蠡船。 並且,原注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言說其尊貴。

需要說明的是,唐代官話為河洛話,接近現在的閩南語,唐末五代大亂,唐人南下,將當時的中原官話帶到福建一帶,形成閩南語,故此,唐詩應為河洛話發音。

韋曲、杜曲不僅在唐代有名,在後世也仍然有影響,南宋辛棄疾的《八聲甘州·故將軍》詞曰: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

接下來說說南北朝至唐朝的韋姓、杜姓名人,堪稱是文臣武將英傑輩出。

三、姓氏韋

韋睿(442-520),字懷文,原籍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齊末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指揮果斷,謀略過人,南朝名將。

韋孝寬(509年-580),名叔裕,字孝寬,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名將,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與東魏交界的軍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546年,東魏高歡進攻包圍玉璧,韋孝寬軍力處於劣勢,但他運用地形和戰術全力守城,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日,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後病亡。玉璧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役之一,原本較弱的西魏,經此戰後,徹底粉碎了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韋孝寬

韋皇后(?-710),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唐中宗李顯的皇后,其子為懿德太子李重潤,女兒中以安樂公主最為著名。705年,中宗復位,韋后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710年,中宗病故,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李旦復位,韋后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

韋見素(697-762),字會微,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韋湊之子,第進士,襲父爵,授相王府參軍,746年,遷吏部侍郎,後安祿山反,從唐玄宗入蜀,至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楊國忠被殺,韋見素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有人喊道:“勿傷韋相公”,才得活命,後自蜀中奉命送傳國璽及冊命,來到靈武,唐肅宗出城恭迎,後拜尚書右僕射,授太子太保,加開府儀同三司,卒年七十六,贈司空,諡曰忠貞,有子韋諤。

韋應物(737-792),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十五歲起以三衛郎為唐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韋應物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唐代宗至唐德宗年間,他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後人常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生意盎然,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又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後期改作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韋應物《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寫景如畫,頗為後世稱許。

韋莊(836-910年),字端己,京兆府杜陵縣(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人,唐末五代前蜀詩人,唐末進士,詩人韋應物的四世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任前蜀宰相,諡文靖,著《秦婦吟》長詩,反映唐末亂世狀況。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韋莊的驚世名句“天街踏盡公卿骨”,描寫首都長安陷落後的慘烈狀況

四、姓氏杜

杜預(222-285),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杜預

杜如晦(585-630),京兆府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時期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

杜審言(645-708),襄州襄陽縣(今湖北襄陽)人,原籍京兆府杜陵縣(今陝西西安),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祖父,有《杜審言詩集》傳世。

杜甫(712-770),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原籍京兆府杜陵縣(今陝西西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環(生卒不詳),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751年,隨高仙芝在中亞塔拉斯與阿拉伯軍隊作戰被俘,其後曾遊歷西亞、北非,成為首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762年,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唐軍力戰阿拉伯軍的中亞塔拉斯會戰

杜佑(735-812),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學家,贈太傅,諡號安簡。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鉅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

杜黃裳(738-808),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進士及第,唐憲宗時期宰相,力主以戰爭削平藩鎮,封邠國公,贈司徒,諡號宣。

杜元穎(775-838),京兆府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杜如晦之叔杜淹的六世孫。

杜牧(803-852),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詩人、散文家,唐朝宰相杜佑之孫,人稱“小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杜牧

唐末五代,關中大亂,大批韋杜貴族紛紛逃離關中,逃往南方。韋曲杜曲後來又歷經金、元、清的統治,人口成份乃至語言,被徹底改變。現在的韋曲杜曲,只餘其名,與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韋曲杜曲早已毫無關係了,完全兩回事。

後世,廣西的壯族不少人改姓韋,壯族乃古時百越的一部分後代,壯族姓氏韋,乃少數民族漢化改姓,與唐代漢族姓氏韋無關。

最後說說王曲,實際上,韋曲、杜曲、王曲,在古代是指唐長安城以南的三段彎曲的河渠及其附近的地方,王曲歷史最早,為漢武帝時圍繞漢長安城修建的河渠,稱為王渠,自南向北,較長一些,唐時,其南段猶在,稱為王曲,與韋曲杜曲並列於唐長安城以南。王曲現在為長安縣的王曲街道。

五、民國軼事

韋曲杜曲王曲,歷經千年,早已沒落,不過,二十世紀三十、四十年代,王曲又在歷史上短暫閃現了一段,當時,陝西省是國民革命重鎮,“九一八”事變後,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調入關中,於1935年10月駐紮在西安城南約十七公里處的長安縣王曲集青龍嶺附近。張學良親自勘測了城隍廟東南地形,修建了寬敞的歐式住宅,作為他的官邸,佔地約十畝左右,坐落在青龍嶺 “龍”的尾部,房屋正南面為開闊的三十畝樹林,主房為歐式建築,當地百姓稱此建築為五間樓,各個房子相互連接,圍成整體,呈“H”形結構。

官邸建成後,張學良在官邸西北約一公里處的王曲集創立了軍官訓練團,後改為東北軍官學校,兼任校長,並親自講課,張學良講完課後,便回到官邸,閒時栽樹護花,讀書看報。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期間,要事大多商議於此,周恩來也曾來此,闡明建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立場。

1940年前後,國民黨黃埔系將領胡宗南駐陝,主持西北軍政,兼任黃埔軍校七分校主任(因蔣介石長期兼任黃埔軍校校長,為示對蔣的敬重,各地分校長官均不稱校長,而稱主任),就住在原先張學良的官邸,並將青龍嶺改為興隆嶺,而七分校就設在原先東北軍官學校,曾在此召開過重要軍事會議,接待過華萊士、陳嘉庚以及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蔣方良、蔣孝文、蔣孝武等很多人士。

此外,王曲一帶還有蔣介石行宮,名為常寧宮,位於長安縣城正南五公里處,雄踞神禾塬畔。常寧宮原為唐朝皇家御苑,後由胡宗南將其改建為蔣介石的西北行宮,現在為西安城南的旅遊景點。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常寧宮的園林

七分校在常寧宮東南方向七華里處,現在那裡是解放軍通信學院。胡宗南在巡理校政之餘,慕名來常寧宮遊覽,深感這裡風景很好,地勢險要,安全至為可靠,便萌發為蔣介石建造行宮之意,自1940年起至1943年,歷時三年竣工,此後蔣介石曾於1943年至1946年間三次來陝在此居住。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常寧宮雄踞神禾原,從常寧宮往南看,可以“悠然見南山”

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與中國為友邦,1939年,德軍進攻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蔣介石的二公子蔣緯國,畢業於巴伐利亞的德國慕尼黑軍事學校,此時正任德國國防軍少尉軍官,老蔣命令他從德軍中退役,改往美國,在美國經過裝甲兵短期培訓後,回國參加抗戰。

蔣緯國回國後,成為胡宗南的部下,駐守臨潼,與西北紡織實業家石鳳翔之女石靜宜小姐相識,戀愛三年後喜結連理,蔣介石和宋美齡作為家長,雙雙出席他們的婚禮,婚禮就是在常寧宮舉行的,後來胡宗南和葉霞翟的婚禮也在這裡舉行。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常寧宮桂樹

附:

位於西安北郊的大華紗廠,曾經是當地非常有名的企業。大華紗廠經理石鳳祥,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國西北紡織工業的奠基人。

石鳳祥是湖北孝感人,民國初年,他留學日本,在京都高等工藝學校機織科學習紡織專業,回國後,經過一番歷練之後,在河北建大興紗廠,任廠長十年。

抗戰前夕,華北形勢緊張,1934年,石鳳祥赴西北,在邵力子的大力支持下,在西安城北購地一百二十畝,建大興二廠,後更名大華紗廠,其品牌產品“雁塔牌”細布譽滿西北、西南。

為了培養紡織人才,石鳳祥在抗戰期間撰寫了《棉紡學》專著及《紡織業與抗戰建國》等論文。

石鳳祥與在陝的黨國高層人士交往密切,常在家舉辦舞會。1940年,石家舞會,胡宗南參加,當時駐守臨潼、任胡宗南部某步兵營軍官的蔣緯國也參加了,認識了石鳳祥次女石靜宜,石靜宜當時就讀於西北大學,兩人結識並戀愛。於1944年12月23日在王曲中央軍校第七分校附近的常寧宮結為連理,石鳳祥與蔣介石成了親家。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蔣緯國與石靜宜結婚照

抗戰勝利後,石鳳祥又在河北、湖北擴大業務。

1948年,他將存放在的上海的一部分機器運往臺灣,在新竹建大秦紡織廠。

1949年,石鳳祥全家離陝入川,後到上海。上海解放前夕,石鳳祥從上海前往臺灣。

1953年,石靜宜去世。

1957年,蔣緯國與第二任妻子、中德混血的廣東女孩邱愛倫結婚,蔣介石為避免刺激石鳳祥,特意讓蔣緯國將婚禮移往日本舉辦。蔣邱二人生子蔣孝剛,蔣孝剛出生於1963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1987年完婚,現定居美國紐約,從事律師工作。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邱愛倫

1967年,石鳳祥於臺北去世,年七十三歲。

自五十年代起,大華紗廠轉為國營,改名為陝棉十一廠,是西北最大的輕紡企業。大華紗廠位於西安城北,與城東的紡織城,城西的咸陽,呈西北輕紡工業三足鼎立之勢。1998年,在改制的大潮中,大華紗廠走完了六十多年的風雨歷程,結束了其歷史使命。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大華紗廠廠區

現在,得名於大華紗廠的太華路已成寬闊大道,並開通了地鐵,當年的道北、二馬路一帶,已經變為寬廣的國家級大明宮遺址公園,而位於對面的大華紗廠的原來廠門口位置,也建立了博物館,記載著曾經的風雨滄桑,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韋曲、杜曲、王曲,說說唐代的韋杜豪門

位於大華紗廠對面的國家級大明宮遺址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