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韓流在中國衰退了呢?

飯飯家的二溼兄


中國造星實力在增強。作為一位老阿姨,年輕的時候迷過玄彬,蘇志燮,可是放在現在來說,這一批明星屬於年紀比較大的吧。新生代的韓星認識的不多,也就是童星金裕貞 ,其他真不太熟。然而中國血液更替的很快啊。當我迷戀楊洋的時候,又多了許凱,迷戀許凱的時候,又出了鄧倫,羅雲熙,楊紫,現在又出了肖戰跟王一博,反正感覺自己也不能拖00後的後腿,眼界也要跟潮流啊[捂臉]


安娜蕾小姐姐


韓流本是宣傳效應,衰退屬迴歸自然。

我兒子讀初中時正值韓流期,暑假在家看韓劇大呼,韓國電視最好看,韓國人最漂亮又有文化!出於對孩子的正確教育,我問是嗎,為什麼體育比賽中的韓國運動員普遍沒有中國的好看?兒子愣了一下說反正我們班的同學都這麼說。我兒子讀的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現在500強企業領的也算高薪,每當說起韓流只笑笑地說,韓國假的比較多。


老劉7056


因為中國在崛起,我們國人的審美在提高,我們有陽光帥氣的酷蓋一搏,有傾國傾城的戰戰,有鐵血陽剛的吳京,有風度翩翩的胡歌,我們有那麼多那麼多好的演員,歌手,我們為什麼不支持自己的藝人,而去捨近求遠呢?中國早晚要超越他們,一騎絕塵,他們只有仰望的份。



涉世半生


難道你覺得我們中國偶像就不如他們嗎,王一博肖戰現在就是很好的例子,韓妃泰妃彩虹屁吹上天都快和我們明搶了,我們的偶像香著呢,只想帶回家藏起來,限韓令很不錯,繼續就限就很好[酷拽]




A85號酷蓋


這幾年,韓流確實在中國有所衰退。但是韓流依舊還是很強勢的。

衰退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國內偶像組合的崛起。早在2013年tfboys出道火速爆紅之後,就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力。憑藉他們的養成模式,粉絲群體上到奶奶,媽媽,下到小學生,初中生。受眾群體廣闊,硬是在當時殺出了一條血路。要知道當時的韓流有多火。2013年也是exo爆火一年,BigBang也正紅。而tfboys當時在中國的人氣真的和exo有得一拼。

而他們的成功也讓人看到了中國偶像組合的希望。無數的娛樂公司開始借鑑這種模式。也讓很多公司開始了對偶像的培養。終於機會來了。去年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創造101》,今年的《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我們看到了中國偶像的元年,也看到了希望。

也讓我們發現了原來中國也有很多優秀的偶像藝人。雖然現在中國的娛樂體系還並不適合偶像的發展。但是也要一步一步來。現在中國冒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質偶像,要顏值有顏值,要實力有實力。自然圈了不少粉絲。對韓流的衝擊還是蠻大的。

2.國內的限韓令。2016年,因為薩德事件,中國政府限制韓國藝人和節目的舉措全面開啟,中國廣電總局的禁令包含:禁止韓星中國演出;停止新的韓國文化產業公司投資;停止韓國偶像團體面向1萬名以上觀眾演出;禁止新籤韓國電視劇、綜藝節目合作項目;禁止韓國演員出演電視劇在電視臺播放等多項規定的措施已經傳達到各電視臺,並要求在2016年9月1日開始實施。雖然這項舉措沒有在明面上說,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是肯定的。這件事影響真的很嚴重。本來我們對韓國的印象就不是很好。這件事對韓流的打擊很大,而很多的粉絲也開始脫粉。

3.粉絲自身。國內這幾年產出了很多優秀影視作品,也讓我們發現了很多優質的演員。很多粉絲不再過多關注韓流。轉而關注國內的優秀演員。粉絲這個群體雖然是源源不斷的。但是這個群體的增長速度還是很一般。很多人都是在不停爬牆的。很多曾經追韓流的粉絲都爬牆回來開始追中國的偶像演員了。反正國內這幾年發展是很不錯的。也有很多的文化輸出。對國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文化差異,模式的單一,組合人數過多,入坑難等等。都是韓流在中國衰退的原因。


小可愛是隻貓


作為一個曾經的追韓團愛好者,我想說一來是限韓令影響,韓流在國內的宣傳越來越弱,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發現我對韓流已經審美疲勞了,一如既往的撒嬌wink膚白貌美,好像我12年喜歡的和18年出來的都是一個風格,再好吃的菜天天頓頓的吃也會膩的,反倒是近幾年國內新晉愛豆們,靠著沙雕又耿直的性格瘋狂圈粉,創造營偶練青你出來的哥哥弟弟們,長得好看業務能力也不錯,性格又好又有趣,真的讓我這個好久不追星的老姐姐心裡又泛起了漣漪😂😂😂



啵裡啵氣的你


因為國風還是比韓流好看耐看,並且還有韻味,有內涵,咱們有這麼好看的小哥哥,為什麼要喜歡他們











藍湛的蕾絲外套


1.政治原因,國家管控。

中韓建交初期,兩國關係密切,韓國對中國進行文化輸出,中國也允許老百姓接受。若沒有央視譯製的韓劇引起老百姓的追捧,從而讓大批年輕人對韓國文化更加崇拜,也不會有“韓流”一詞的產生。薩德事件後,兩國關係急凍,當年最初的哈韓少年少女也已經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知道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情感上自然開始疏離。再加上國家管控,限韓令一下,讓韓國娛樂文化在中國受到重創。

2.國家發展,國人文化自信

喜歡韓國文化是因為覺得他們比我們走在前面,劇製作更精良,音樂娛樂更時尚好看。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開放,網絡的發展,我們接受到的信息更多元。最重要的是,人們對本國文化更加自信。我們文化底蘊深厚,只是不善於挖掘和包裝,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娛樂產業必然會有更大發展,自己的比別人的好,幹嘛還去看別人的。

3.審美疲勞,與現實差距大

韓流文化缺乏創新,之前積累的優勢已不在。只能靠外表吸引年輕人,沒什麼內涵。中國人實際赴韓人數不在少數,去過的人都會發現,現實與理想差距巨大。

我認為,韓國娛樂產業在某些方面還是領先中國的,從中國不斷購買也好盜版也好的一個個韓國綜藝節目就能看的出來。只是加上國家政策和民族感情,大多數人對待韓國以及韓流文化更加理性。所以,韓流在中國不會再輝煌。


MissMa老師


港臺明星斷層,近幾年沒有新生代偶像,韓流因為薩德事件也被年輕人冷落。最主要原因是中國造星能力增強,有了許多優質偶像,符合各年齡層挑選,所以,在愛國用國貨的今天,粉自己家的偶像也是必然了。





星空之上8


2005年以來,韓流逐漸出現退潮現象。中國人對韓流的熱情開始冷卻,對韓國或韓國人以及韓國的流行元素表現出來膩煩甚至厭惡的情緒。紅極一時的韓流何以淪落到今天的地步,總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韓劇的缺陷暴露   

首先,韓劇的製作商在嚐到成功的甜頭後,開始越來越重視商業目標。在出演陣容方面比起“演員”來更依賴“明星”,拍攝出來的影片也是比起“作品”來更像是“商品”。批量生產的內容雷同、表現手法單一的韓劇,正在受到觀眾的冷落。處於退潮期的“韓流”只剩下了商業化操作。   其次,韓劇過於拘泥於傳統文化,而沒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很多韓劇中不停的宣揚婦女的三從四德,這種傳統吃人禮教的羈絆對於女性社會地位普遍高於韓國的中國來說,難免會受到一定的排斥。由於韓國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多方的影響,這雖然使得其擁有絢麗多彩的外表,卻不能忽視其內在東西方各文化的碰撞與摩擦。另外由於不停的吸取卻沒有足夠的整合,使得韓國文化看起來比較粗糙,沒有足夠的沉澱,因而經不起細細琢磨,驚豔之後容易對其失去興趣。所以,可以說韓流興在其文化,亡亦在其文化。   

(二)“文化霸權主義”的阻礙   

在韓流的強勢推動下,韓國向周邊國家單向輸出影視產品的同時,文化優越感悄然滋生,政府行為的介入,更讓周邊國家對韓國借電視劇宣揚韓國曆史觀、文化習俗甚至飲食的做法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僅如此,這樣的“文化霸權主義”還會引起周邊國家地區文化和經濟上的保護主義。以中國為例,韓國影視劇對中國市場的衝擊太大,致使中國政府採取了限制措施。自從1993年以來,中國引進的韓劇不斷增多,韓劇屢屢在中國內地創造高收視率。與韓劇在中國的“紅火”形成對照的是,中國國產電視劇的發展舉步維艱。因此,廣電總局對引進海外電視劇進行了政策上的調整:“多國引進,不專美韓劇”。與此同時,韓國輸入中國的電視劇價格上漲過快。過高的買入價格讓中國內地電視臺感到不堪重負,自然也會減少韓國電視劇的上映。從韓流在中國的湧動開始,韓劇就是其核心動力。如果核心動力驟然降溫,勢必使韓流在中國陷於停滯狀態。

(三)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負面影響   

首先,部分韓國人由於狹隘的民族主義作祟,面對一系列歷史問題,不客觀地看待,而是瘋狂地誇張和擴大自己祖先的歷史功績,甚至歪曲中國的歷史來達到目的,自然會引起中國人的不滿。辱華電視劇的播出嚴重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情感,也成為了“嫌韓流”在中國風起的因素之一。   

其次,2005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成功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這一舉動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再次引起了中國人的不滿。雖然韓國的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是在韓國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節日中,偏偏申報了在中國也有著重要地位的端午節,是否多少有些針對中國的意味就不得而知了。總之,這場端午申遺風波造成的誤解是不易被消除的,中韓兩國民眾之間的心理隔閡也進一步加深了。   

另外,在高句麗歷史問題、海上經濟專屬區劃分、農產品貿易等事件中,兩國也曾有過很大的紛爭。再加上少數讓中國觀眾聽來不舒服的韓劇臺詞以及網絡上謠傳的孔子是韓國人之類的論調,也容易激起中國人激憤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擴散開來,對韓國文化產品在中國的傳播必然會產生負面效應。   

(四)兩國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   

任何一種文化態勢與政治或經濟都有聯繫。這幾年韓國的經濟遇到了一些問題,韓國製造業在中國退卻、服飾貿易中出現韓國方逆差等等,同時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由此韓國熱的退卻即可得以預測。   

首先,中韓文化產品貿易不對等。中國有媒體報道,中國對韓國文化產品貿易的逆差比製造業產品貿易逆差還大。中國存在嚴重的“文化赤字”。中國大量引進了韓國影視劇,批准了許多韓國影視明星來中國開演唱會、做宣傳,卻沒得到韓國同樣的回報。中國影視劇很難進入韓國市場,韓國三大電視臺更是少有播放中國電視劇。據韓國《朝鮮日報》披露,為了平衡韓國與越南的文化貿易,韓國政府有意識地引進了多部越南電影。但韓國卻沒有對中國這樣做過。無論韓國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樣的文化貿易逆差在使中國人感到不解的同時更多的形成了一種厭惡情緒。   

其次,2008年,在華韓資企業的不當作為造成了更大的負面影響。由於《勞動合同法》的實行,提高了勞動力成本,部分外企的預期收益下降,加之金融危機的打擊,出現大批在華韓資企業棄廠逃離的現象,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使韓國企業的信譽度大幅下降,韓國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一度成為不守信用的代名詞。此類負面形象的產生必然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和抵制。

韓國文化產業的崛起成為許多亟待發展文化產業的國家的一個成功範例。韓流的成功經驗表明,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完全有實力實現“漢風”的全球化發展。應對韓流,我們應保持理智,以開放的大國姿態,汲取韓流文化之所長,以韓流遭遇“寒流”的教訓為戒,切實改善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時,也需要將外國的先進文化“引進來”,這樣才能在多角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贏得文化輸出對象國的尊重,文化推廣自然順水推舟,而且會是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