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怕是顆“糯米”

從小就喜歡吃糕點一類的食物,尤其是糯糯的餈粑,因此每次都自我吐槽:上輩子我一定是顆糯米”。

家裡的餈粑是在表面裹上白糖和香噴噴的芝麻,在用一根油條包裹起來簡直“完美”,以前總以為各地的餈粑吃法一樣,直到來到四川上學我才知道餈粑也可以裹黃豆粉和紅糖汁,但卻沒有用油條包裹的吃法。

在外求學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飯或者上街,我都會買上一份紅糖餈粑,漸漸的身邊人都記住了我的習慣,有我的餐桌就有紅糖餈粑。而每次吃著紅糖餈粑或者在街頭看著推著小車賣餈粑的老爺爺,我總會想起家鄉的餈粑。

上輩子怕是顆“糯米”

每年春節前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候,爺爺總會親手打餈粑。餈粑最講究的就是蒸和舂,首先要選材,糯米粒一定要選那種圓圓的才會更糯更香。把米粒洗乾淨後再上蒸籠蒸,蒸出來的糯米飯晶瑩剔透,噴噴香香。糯米飯蒸好後必須馬上放石臼裡舂,不能冷卻,否則就會舂不餈,會有很多米粒夾在中間。爺爺把事先準備好的糯米飯放在石臼裡。糯米飯不能太多,多了舂不動;不能太少,少了不好打。爺爺拿起一根碗口那麼粗的木棒用力舂打。一開始,姑父叔叔也自告奮勇地來舂,可他們方法和力氣不對,那晶瑩冒著熱氣的糯飯用力一舂,就粘住了木杵,怎麼也舉不起來了。於是爺爺這位”老將”出馬了。只見爺爺輕輕一舉就舉起了木杵,用暗力舂在糯米飯上,發出”咚”的聲音,再提起木杵,便有糯飯黏在木杵上。舂飯、提起,再舂再提起,漸漸的,糯米飯越來越碎,也越來越了黏,糯米飯條就拉得越長。我也想要嘗試一下,使出來全身的勁都舉不起來。

爺爺不斷用力舂打,大約二十分鐘,一粒粒的糯米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飯糰,這個時候糯米飯就算舂好了。

上輩子怕是顆“糯米”

接下來的這一步,我就是主力了,就是趁熱把糯米糰揉成一個個像湯糰一樣的小圓球。我和家人一起做,做著做著,一般情況我們會做成形後,直接在炒過的芝麻和白糖堆裡滾一圈,然後就可以吃了(或者提前買上幾根油條包裹著吃),剩下的餈粑就會留著用特色吃法,煎,炸,烤都可以,但最多是油煎餈粑,在餈粑外包裹蛋液煎到表皮金黃,香酥可口,還不會膩。

我喜歡吃糯米打出來的糯糯的餈粑,但更懷念那份家鄉味。

上輩子怕是顆“糯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