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賀家佔據了越劇的半壁江山?

在中國的戲曲界,有眾多的戲曲世家,但一家六兄弟中有五個皆從事越劇音樂的可不多。著名戲曲評論家沈祖安曾說:“賀家佔據了越劇音樂的半壁江山”……浙江鎮海賀家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戲曲世家。

賀國忠

老大(1922-1968),又名賀顯民,人稱“甬劇皇帝”,妻子為“甬劇皇后”徐鳳仙。

為何賀家佔據了越劇的半壁江山?

幼時家境清寒,因受唱“宣卷”的姑丈曹顯民薰陶,10歲即會彈拉多種民族樂器。15歲輟學從藝,隨姑丈赴電臺伴奏。曹顯民謝世後,賀以筱顯民藝名在上海華泰、航業等電臺演唱“宣卷”。1936年,拜名家朱寶聲為師,改唱“四明南詞”,遂以賀顯民藝名開始說唱生涯。抗戰時期,自編自導自演《華姐》一劇,獲得成功。《華姐》的演出,開創清裝戲過渡到旗袍戲的先端,闖出改良甬劇的新路,使甬劇進一步得到發展。從此,與著名花旦徐鳳仙合作,以扮演西裝革履的風流小生而出名。

1949年與徐鳳仙結為佳偶後,在寧波組建鳳仙甬劇團,任團長。1953年,應邀赴滬加入鳳笙甬劇團。1955年,任堇風甬劇團團長,致力於甬劇的改革和創新。以“四明南詞”中的詞、賦調融會貫通,改造原來不夠品位的甬劇詞、賦調。在《新姐妹花》劇中,以“新悲調”發展了《五更調》等民間小調。並將原屬2~6弦的老基本調,改為5~2弦的新基本調,豐富唱腔旋律與表演力。還力主“洋為中用”,將小提琴、大提琴、小號等樂器引進民族樂隊伴奏。由於不斷探索創新,使堇風劇團的演出,在同行中享有曲調優美、表演功能全的稱譽。上海解放後,相繼演出《人民公敵》、《東風吹春》、《毒》等多部新劇目。他以表演細膩見長,尤以演《半把剪刀》中的曹錦榮,一改過去臉譜化的陳舊程式,受到觀眾與文藝界的讚賞,被譽為“性格演員”。行家評論其表演為“眼中有戲,心中有戲,身上有戲,唱唸有戲,連背後也有戲”。1958年,率團赴浙東一帶演出,並摸索總結“邊演出、邊宣傳、邊勞動、邊生活、邊創作、邊輔導”的經驗。該團於1960年5月獲“上海市文教戰線建設社會主義先進集體”稱號,賀顯民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先後擔任新成區、靜安區第三至五屆人民代表、全國文聯及全國劇協會員、劇協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出席第三屆全國文代會。1962年赴京演出《半把剪刀》和《天要落雨娘要嫁》劇目,受到中央領導和文化部的好評。1968年,含冤而死。1978年平反昭雪。

老二(1927-1995),作曲家、教育家。浙江越劇團創建人之一、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音樂家協會理事、浙江省越劇音樂研究學會副會長、浙江省劇協會員。妻子為浙江越劇團著名女小生姚桂芳。

為何賀家佔據了越劇的半壁江山?

幼年輟學後即從姑父習藝,8歲開始學二胡及四明南詞、宣卷、江南小調等寧波曲藝,間或為滑稽戲操琴伴奏。三十年代末,拜名鼓師張耀錦為師,學習越劇主胡。40年代初期,進入上海先施、大新等遊樂場越劇團,與當時著名的越劇男班演員支維水、費香根、蓋月棠等同班演出。一年後琴藝大進,行家稱其音質剛柔兼具、託腔妥帖細膩、過門華麗多變、戲曲韻味濃郁。尤其善於根據劇情變化作即興的潤飾和襯托,富有戲劇性音樂的創作和表現能力。15歲時就被當時的女子越劇名演員施銀花所賞識,並邀其合作為她操琴,從此名聲大震。四十年代後半期,在上海積極與同行探討新的伴奏方式,並與著名演員尹桂芳、竺水招、陸錦花、戚雅仙、屠笑飛、畢春芳、張雲霞等長期合作。在不斷藝術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主胡風格。

1951年加入浙江越劇實驗劇團。在黨的領導下,積極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並根據新的情況,編寫了一套新的樂隊組織的循環式越劇過門,這套規範化的過門,已列為省越劇音樂訓練班及浙江藝校的教材,並推廣到全省。在1954年的華東戲曲會演中獲樂師獎。1960年起擔任越劇作曲。主要作品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雞毛飛上天》、《謝瑤環》、《金殿拒婚》等。並與盧炳容合作創作了《孔雀東南飛》及彩色越劇藝術片《西廂記》的音樂。1965年調浙江藝術學校任教。1972年至1978年調浙江曲藝隊任作曲、演奏員,1978年調回省藝校。著有《越劇音樂概述》、《越劇名家流派唱腔分析》、《越劇樂隊伴奏常識》等教材。1983年在《戲文》雜誌上發表了《越劇唱腔的歷史經驗和浙江越劇現狀》的學術論文,引起了越劇界的矚目。任教期間與盧竹音合作,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出的《雙珠鳳》作曲。

老三(1932-2016),作曲家、教育家。國家一級琴師、靜安越劇團副團長。妻子為天津越劇團創始人之一、青山越劇團副團長、花臉演員筱齡童。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戚雅仙老師曾不止一次在不同場合說過:“沒有賀孝忠,就沒有我戚派。”著名戲曲評論家沈祖安先生說過:“賀孝忠為形成和發展戚畢流派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為何賀家佔據了越劇的半壁江山?

1932年生於浙江鎮海,自幼喜愛音樂,10歲起從事越劇音樂工作。先後在上海永安遊樂場女子越劇班、大世界永樂越劇團等任司鼓、打擊樂。16歲開始拉主胡。1949年進雲華越劇團,次年起加入合作越劇團(靜安越劇團前身),與戚雅仙、畢春芳共事40年。

50年代中期開始兼搞作曲。1959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作曲專業。1979年任專職作曲。其主胡伴奏技藝嫻熟、託腔細膩精緻、過門靈活多變、剛柔相濟、別具一格,極好地烘托了演員的唱腔和表演。他堅持技法要服從主題思想、劇情、人物性格,從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發展。早在50年代初,就探索研究移指法,解放了把位。1951年在《婚姻曲》開篇中,創造了[尺調]定弦的[四工調]拉法(即“仿四工”),以及《樓臺會》中的下三把位高難度的華彩性過門。在託腔保調的研究上,找到了理論和科學依據。在他的嚴格要求和推動下,使劇團擁有一支配合默契、別具風格的樂隊,在越劇界有口皆碑。

共為40餘部大戲作曲,另外為小戲和其他劇種譜曲共約百餘部,不少作品都已成劇團的代表作。如《玉蜻蜓》、《紅色醫生》、《還魂記》、《血手印》、《玉堂春》、《三笑》、《光緒皇帝》、《教師日記》、《一代君王兩代血》、《香羅帶》、《天方夜譚》、《狀元未了情》等戲以及《婚姻曲》、《迎新曲》、《美酒獻給周總理》等曲目,為戚、畢流派唱腔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對戚、畢第二代傳人周雅琴、楊文蔚、朱祝芬和第三代傳人金靜、董蓓芬的培養以及戚畢流派的傳承都有較大貢獻。在1981年上海市首屆戲劇節上,由他作曲併兼拉主胡的《玉蜻蜓》獲作曲獎和樂隊演奏獎。自1983年起,多次與戚雅仙、畢春芳等赴香港演出。由他作曲兼主胡演奏的,戚雅仙、畢春芳等演唱的《血手印》唱片榮獲1995年中國金唱片獎。2010年,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辦了從藝70週年作品展演。

數次被評為市、區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曾任靜安區第七、八屆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文化局總支委員、靜安越劇團副團長。撰寫的論文《越劇伴奏藝術》被收進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論文集《重新走向輝煌》一書,並榮獲1998年12月第四屆全國戲曲音樂學會上海年會論文獎。

筱齡童:(青山越劇團副團長。祖籍無錫,1926年12月6日出生,2016年12月20日逝世,1939年學藝,工花臉,解放後隨團北上,是天津越劇團創始人之一,回滬後參加光明越劇團、青山越劇團,並參加合作越劇團,文革後進入普陀區文化館工作。1983年受尹桂芳、戚雅仙邀請,回嵊縣參加越劇之家籌建義演。

老四(1936-2014),作曲家、教育家。浙江越劇一團主胡、浙江藝校專職戲曲音樂教授。妻子為杭州越劇團旦角演員王頤玲。

為何賀家佔據了越劇的半壁江山?

受家庭影響,年僅14歲便開始了從藝生涯,1950年在上海芳華越劇團先任琵琶後改主胡演奏員。1957年,調入浙江越劇一團任主胡,次年調入浙江戲曲學校任戲曲音樂教研組長及音樂科科長,開始了教學生涯。文革被下放,1975年,回到了講臺,在浙江藝術學校(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前身)任教。退休後,發揮餘熱,先後受聘於多所藝校,從事戲曲音樂教育工作。

他潛心於越劇音樂創作和研究,重點研究男女對唱中的“移調聲腔”法,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黃龍洞風格”,此法曾得到傅全香肯定,並由袁雪芬在1980年邀請到上海越劇院介紹經驗,同年又在全省召開的男女合演唱腔研究會上重點介紹了男女之間G轉D清板對唱法,得到了同仁們一致肯定,豐富了男女合演通過轉調實現和諧對唱的方法。為各越劇團和藝校作曲劇目達60至70部,如:為杭州越劇團作曲劇目有《春留人間》、《江姐》、《曹雪芹》、《柳浪聞鶯》、《百花公主》等;為芳華越劇團作曲劇目有《天雨花》等;為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作曲劇目有《主奴聯姻》、《醉公主》、《穆桂英三關掛帥》、《救裴》等,其中曾數獲省、地區戲劇節音樂創作獎。1985年教授吳鳳花第一齣大戲《主奴聯姻》的唱腔。

從教幾十餘年,培養了一大批戲曲音樂人才。如:吳鳳花、吳素英、陳曉紅、陳飛等“梅花獎”演員;活躍於當今越劇舞臺上的40多名國家一級演員;浙江越劇團一級主胡陳雲雄、二級司鼓馬明義、一級笛子白懷喜、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二級主胡呂國光、寧波小百花越劇團一級作曲劉建寬、浙江歌舞總團作曲王天明及杜如松、毛麗華等。

在其追悼會上,300多名學生齊齊跪下,在熱淚中,為這位越劇界的伯樂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