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只做事,不問功利",這是老一輩科學家的情懷。他們追求真理、嚴謹治學,又胸懷祖國,不計個人得失,始終與祖國共命運同發展。櫛風沐雨百餘年,一代又一代京師理學家同樣為祖國的科學事業、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汪堃仁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汪堃仁(1912—1993),安徽休寧人。我國著名的生理學家、組織化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組織化學的開拓者。1952年被任命為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主任,是該系的奠基人之一。自1981年起為博士生導師,兼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教師職稱評定委員會生物學科評審組組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在消化生理、組織化學、細胞生物學方向發表論著近百篇。

學生時代:奮發圖強,夯實基礎

汪堃仁祖籍安徽省休寧縣。1912年汪堃仁生於湖北省嘉魚縣。出生後九天,母親病故,父親遠走他鄉杳無音信。當時,在北京北洋軍閥政府內任職的伯父,憫其孤弱,便把他收養起來。1928年,汪堃仁中學畢業,原擬攻讀工科,走"工業救國"之路,但因家境清寒,改考北京師範大學預科。預科兩年,他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對生物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因而在預科結業後,進入了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

他雖體弱,但學習勤奮,無論是課堂聽課、實驗操作還是課後作業,都認真對待,一絲不苟。除了教師講授的內容外,他還到圖書館閱讀參考書籍,收集中外資料,認真鑽研,在生物系的四年,考試總是名列前茅。此外,他還選修了化學系、英文系的一些課程,為他以後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深造期間:拓展專業知識,提升科研素質

1934年,汪堃仁留系任助教,負責生理學、比較解剖學的實驗課。後在生物系主任郭毓彬教授的推薦下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系(下文稱協和)深造。在協和期間,他進一步學習了生理學、生物化學、神經解剖學、組織學、人體解剖學等課程,並在著名生理學家張錫鈞和林可勝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了迷走神經和垂體後葉反射的研究。

在協和的兩年,汪堃仁在《中國生理學雜誌》(英文版)上共發表了3篇論文。更重要的是,他從張錫鈞、林可勝教授身上學到了從事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素質和作風,這對他後來從事科學研究和指導學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國難之際:積極投身抗日後方教育工作

盧溝橋事變後,國內形勢急轉直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汪堃仁毅然決定離開協和,到抗日戰爭戰場的後方去,到已遷往陝西省城固縣的母校——西北師範學院(即北京師範大學)去。1939年5月,他攜帶妻女(當時長女2歲,次女才6個月)和簡單的行裝,開始了西北之行。他們歷時四個多月,行程萬餘里,冒著炮火、走過廢墟、受盡長途跋涉之勞,飽嘗蜀道難行之苦,終於在1939年9月到達陝西城固。

期間,汪堃仁考慮到內地教學一定很需要生理儀器,便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找到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的前身)醫學院生理教授蔡翹所主辦的教學儀器廠,自己籌款買了幾套生理實驗儀器,以備教學之用。

汪堃仁到校後,不顧生活艱苦,不怕工作困難,一心投入教學中。先後擔任過生物系的動物生理學、解剖學和組織學,體育系的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以及家政系的生理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由他帶來的生理儀器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美國進修:獲得碩士學位,毅然回國參加建設

1947年春,經師友們的聯繫推薦,汪堃仁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臨床科學系進修,在著名的消化生理學家艾威(Ivy)教授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他由於基礎紮實,又有實踐經驗,在短短的10個月內就通過了碩士論文答辯,獲得了碩士學位。

在此期間,汪堃仁自行設計,反覆試驗,製成了一臺可供細胞學和組織化學使用的簡便的"冰凍真空乾燥器"。這臺儀器的製成,對當時簡便冰凍乾燥器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而多年來國外許多文獻中常引用這一結果,也奠定了他此後從事組織化學工作的基礎。

1949年7月,汪堃仁突然接到署名"華北文化委員會"和北京師範大學領導的電報,催他儘早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他意識到這是祖國對自己的召喚,便決心立即回國,並謝絕了艾威老師的挽留。同年8月初,他回到了離別兩年的北京。

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迴歸祖國:繼續任教北師大,推動科研工作的開展

1949年暑期汪堃仁回國後,仍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講授生理學、組織學等課程。在教學中,他力求做到循循善誘,不斷更新,故而博得學生們的好評,還時常邀請生物界的著名人士來本系作專題報告,活躍學術空氣。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他被任命為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主任。1953年又兼任中央衛生研究院病理系研究員及病理系主任之職,還邀請王志均等教授,以及幾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工作者,共同建立了中央衛生研究院病理系(即今天的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理系前身的一部分),使科研工作得以初步展開。

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重回北師大:為北師大的未來培養骨幹力量

十年動亂期間,汪堃仁決心離開北京師範大學,請求調到新建的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所工作。1980年由於工作需要,他又被調回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任系主任。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汪堃仁深深地認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認為要辦好一所大學、一個系,不僅要有堅強的領導,還需要有一批好的教師;不僅要開好基礎課,還要開好一系列選修課。為此,他常親自出馬騁請著名的教授、專家來系內講課,還籌劃開設一些新的課程,同時又選派一些年輕有為的教師出國深造,為北師大的未來培養骨幹力量。

自上世紀80年代,汪堃仁開始注意到"細胞骨架"和癌化的關係問題,並和同事們對cAMP對癌細胞分化的調節作用,以及cAMP細胞骨架與癌變及逆轉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些研究為腫瘤細胞的早期診斷,以及環核苷酸、細胞骨架與細胞逆轉的有關理論建立基礎。

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汪堃仁曾說:"回顧我的一生,我感到自己也是幸運的,雖然歷經坎坷,貢獻無多,但我的命運始終和祖國的科學事業緊密地連在一起;我的生命,我的全部熱情,我的喜、怒、哀、樂,也就都寓於這一事業之中了。"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在教學工作中,汪堃仁始終孜孜以求,未敢有絲毫的懈怠,用他的專業、敬業、愛業,譜寫了一代京師理學家的佳話。

出身寒門,從“孤兒”到院士,他從美國歸來,取得腫瘤、癌症治療重大突破!

延伸閱讀: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04年的京師大學堂博物系,1923年更名為生物學系,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系之一,1998年擴展為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學院歷經百餘年的發展與壯大,擁有了雄厚的科教實力與師資力量,建立了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卓越地位,

已成為我國生命科學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作為首批"生物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學院擁有生物學和生態學兩個一級學科及其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生態學和細胞生物學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被列為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發育生物學被列為校級重點學科。

學院立足百年科教實踐的深厚積澱,培養出了一大批以秉志、俞德浚、汪堃仁、孫儒泳、王文采、劉瑞玉、鄭光美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博士等為代表的眾多國際生命科學領域傑出人才,為生命科學與技術基礎性研究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關注"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北師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京師理學、北京師範大學二級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