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在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後,信託行業在近期展現出較為剋制也更為規範的發展態勢。

近幾個月,高位猛漲的房產信託逐步降溫,行業監管愈發嚴格。除此之外,資管新規的落地也成為了行業調整的重要驅動力。對於信託公司來說,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探索業務轉型成為當務之急;另一方面,這也要求信託投資者們更加謹慎和理性,深入瞭解信託行業,告別“閉著眼睛買信託”的“躺贏”模式。

投資者到底如何更科學地挑選信託產品?本文將從選擇信託公司、信託產品、發行渠道、底層資產等方面為您提供建議,讓您擺脫信託投資的誤區,避免投資“踩雷”。

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01 選擇優質的信託公司

一家靠譜的信託公司,往往能夠為投資者提供相對安全穩健的產品選擇及行業信息。很多投資者在選擇信託公司時存在一個誤區,認為信託公司規模越大越安全,其實並非如此。

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大品牌大公司意味著更大的市場資產覆蓋率,但投資者也應警惕:在龐大的發行量背景下,公司所提供的產品質量是否有足夠保證。

關注信託公司發行規模之餘,我們更應重點關注該公司的股東背景、註冊資本、淨資產、專注領域、經營狀況、盈利能力、過往兌付歷史、涉及風險項目的情況象徵等,同時要聚焦其產品的結構設計和項目運營團隊的整體安排。

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02 謹慎評估底層資產

眾所周知,地產信託、政府信託等都屬於信託的底層資產,底層資產在投資期內的債務償還能力是重中之重。

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所以,我們在購買信託產品之前,要格外注意交易對手的還款來源、抵押物,以及其他擔保措施的具體情況。比如,在投資前調查清楚地產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數據或者是政府的財政收入,以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03 挑選產品切忌“想當然”

在挑選信託產品時,投資者都會著重關注產品預期收益、產品期限、產品評級等要素,並將此作為我們投資的選擇標準。但有時我們“想當然”的標準評判,卻會成為獲取穩健乃至更高收益的桎梏。

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01誤區一:預期收益是衡量產品好壞的唯一標準

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預期收益是第一要義。然而,高收益背後所隱藏的風險也是不可小覷的。

在購買預期收益較高的信託產品時,我們必須充分評估其風險因素與高收益來源,綜合評估結果後再做出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符的選擇。

02誤區二:中長期產品不如短期產品

目前,多數投資者對信託產品期限有著較為明顯的短期偏好傾向,這使得中長期的產品鮮有人問津。但總體來說,中長期信託產品可以提前鎖定相對更高和更穩定的收益。除此之外,央行降息以來,流動性釋放帶來的資產貶值的概率也被放大。

綜上,投資者可以適當嘗試中長期的信託產品以獲得未來收益。

03誤區三:互聯網評級越高,產品越好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線上平臺成為眾多投資者對比不同信託產品,進而做出投資決策的新渠道。但這些評級的權威性、科學性及準確性並沒有絕對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評級都摻雜著銷售目的。當我們鎖定某“高分”產品時,我們往往會被引向指定公司的指定信託產品,從整個選擇過程來看,評級的產生仍有一定的不規範性,輕信會加大投資風險。

04誤區四:理財經理都是騙人的

因為信任,所以委託。但在理財產品選擇和購買過程中,有些投資者對理財經理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認為理財經理只是為了銷售產品,因而投資者更相信自己的個人判斷。

實際上,高淨值投資的專業度較高,通過理財經理,我們才能對項目的具體信息和運營團隊有更充分的認識,進而規避風險獲得更高收益。

04 靈活挑選發行渠道

信託公司、券商、銀行以及第三方理財機構,都是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發行渠道。在渠道取捨中,我們應該學會靈活選擇。

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在上文中,我們也談到了信託公司的選擇技巧。另外,有些投資者考慮到銀行在我國經濟中的顯著地位,會單一選擇銀行渠道購買信託。但銀行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責任,這一點需要投資者提高警惕。

同時,資金充裕、資源較多的專業代銷信託產品公司也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幫助投資者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信託,真能閉著眼睛買?

通過改變過去的一些投資方式和選擇,聰明的投資者們會洗練出更為科學理性的投資模式,而這也將成為整個信託行業的關鍵一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