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平原上這個屯莊村,傳說北宋穆桂英在此擺迷魂陣,你信不?


鄉村任我行,每日新發現。在邯鄲東部大平原上,立了冬,場光地淨。夏玉米收完,播種上冬小麥,撩起青紗帳,一座座藏在青紗帳裡的村莊露了出來。遙遠的晚霞就在眼前,四通八達的鄉間小路劃開麥田,通向村裡的每一戶人家,一家一戶的故事,在關上街門後,故事並沒有結束。

這個位於邯鄲東部平原上,雞澤縣腹部的村莊,也曾經叫慕屯莊,但現在官方的名稱叫張屯莊。向這個村走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迷失了方向,明明是日落西山了,怎麼也感覺太陽落在了正南方,讓遊者煞是鬱悶。傳說,這是戲劇《穆桂英掛帥》裡主角穆桂英,北宋年間,在此征戰中,設下了迷魂陣,遼軍軍馬進入此陣,便迷失方向,找不到北,轉得暈頭轉向後,宋軍騎兵襲之,遼兵必敗。

不僅僅是土地方向,就連村莊的街道也是如此,彎曲中,不知不覺就走轉了方向。這迷魂陣是什麼道理呢?就是把地的方向街道路的方向,按照石磨盤原理,從一個個中心向周圍輻射。多個這樣的村莊地形互相連接,在廣袤的平原上,高粱和雜草灌木叢形成的青紗帳,一條條小道,陌生人進入就找不到北,迷失了方向。


可以想象一下,屯莊村的位置東南約150裡就是大宋名城大名府,再向南過漳河,過黃河,約200公里就是東京汴梁,今天的開封。向西約50公里就是太行山山脈。這一帶廣袤的大平原肯定是宋遼、宋金時期的古戰場。平原地帶更適合騎兵作戰。宋軍如不在此地設防,那怎麼能阻擋住遼金的鐵騎呢!

走進張屯莊村這個長長的小巷,小巷口正好有幾位老人在閒聊。三言兩語,就跟老人們聊了起來。有個喜歡考究的老人說:穆桂英在此擺迷魂陣只是就這樣一代代人傳說,他小時候聽老人說的,現在又說給年輕人聽,至於是不是真實有這個事,也沒見那個地方能挖出啥文物來證明。村裡的人是明朝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這個是真的。至於北宋穆桂英在此打破天門陣,擺迷魂陣,穆桂英點將臺,這都是傳說。

每一個村莊,都要有一個根,口頭傳說是鄉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傳說的真假又不是考古,真假就哪麼重要麼?這傳說,充分說明一代代國人對戍邊衛國的英雄的禮讚,說起來英雄都眉飛色舞,這種民族感情是真實的,這就夠了。


而村裡的這座老宅有100多年的歷史,這是真的。73歲的老人說,他記事起,這房子就存在,但這房子是具體那一年蓋的。他算了一下,他父親小時候就有這房子了,他父親比他大30歲,所以推算這老宅100年以上了。老宅的主人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南下幹部,都在外地工作,從1980年前後,家裡人就很少回村了。有個老人說:你明天上午再來吧!我把這個老宅具體年份搞清楚,告訴你。對一個旅人來說,更多的是走馬觀花,走了過了就不回首。

磚木結構的藍磚房子。這精緻的磚雕叫“石頭”。房四角四個這樣的石頭,可不僅僅是美觀,它的功能是頂著椽子出簷。這樣的石頭和封山裹簷,是保護檁條不露出來,椽子不露出來,不被雨水淋溼,就可以多頂一些年代。在上海農村的很多房子是檁條直接從山牆上伸了出來。每一個地方的農村建築細節上的區別,肯定是因地制宜的,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探出的房簷是保護牆體的,如果沒有探出的房簷,雨水順著牆體下流,連陰雨下幾天,是不是就把牆體溼透?不僅屋裡受潮溼。並且,這樣的房子多是外磚內土坯,磚牆溼透就會土坯就會受潮鬆動,這後果可不是開玩笑的。古代的藍磚都是柴禾燒的,所以磚非常缺,一般農戶就只有土坯牆蓋房了,只有有錢的農戶才會用磚蓋房。


這街門,在1970年之前,邯鄲平原上的村莊,有錢莊戶人家幾乎都是這樣的,街門寬是三尺三,能容下棺材進出就行了。現在家家戶戶有農用車,農用車就1.5米寬,加上拐彎,所以現在村裡農戶的街門都是三米寬左右了。今天,新農村,合村並鎮風時不時颳起,農村這樣的古蹟還能存在多久?離開屯莊村,這個問題在腦海裡翻來覆去。今天是昨天,昨天的昨天,就成歷史。再500年後,是不是後人對今天的村莊也像傳說穆桂英擺迷魂陣一樣真假難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