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平原上这个屯庄村,传说北宋穆桂英在此摆迷魂阵,你信不?


乡村任我行,每日新发现。在邯郸东部大平原上,立了冬,场光地净。夏玉米收完,播种上冬小麦,撩起青纱帐,一座座藏在青纱帐里的村庄露了出来。遥远的晚霞就在眼前,四通八达的乡间小路划开麦田,通向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一家一户的故事,在关上街门后,故事并没有结束。

这个位于邯郸东部平原上,鸡泽县腹部的村庄,也曾经叫慕屯庄,但现在官方的名称叫张屯庄。向这个村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迷失了方向,明明是日落西山了,怎么也感觉太阳落在了正南方,让游者煞是郁闷。传说,这是戏剧《穆桂英挂帅》里主角穆桂英,北宋年间,在此征战中,设下了迷魂阵,辽军军马进入此阵,便迷失方向,找不到北,转得晕头转向后,宋军骑兵袭之,辽兵必败。

不仅仅是土地方向,就连村庄的街道也是如此,弯曲中,不知不觉就走转了方向。这迷魂阵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把地的方向街道路的方向,按照石磨盘原理,从一个个中心向周围辐射。多个这样的村庄地形互相连接,在广袤的平原上,高粱和杂草灌木丛形成的青纱帐,一条条小道,陌生人进入就找不到北,迷失了方向。


可以想象一下,屯庄村的位置东南约150里就是大宋名城大名府,再向南过漳河,过黄河,约200公里就是东京汴梁,今天的开封。向西约50公里就是太行山山脉。这一带广袤的大平原肯定是宋辽、宋金时期的古战场。平原地带更适合骑兵作战。宋军如不在此地设防,那怎么能阻挡住辽金的铁骑呢!

走进张屯庄村这个长长的小巷,小巷口正好有几位老人在闲聊。三言两语,就跟老人们聊了起来。有个喜欢考究的老人说:穆桂英在此摆迷魂阵只是就这样一代代人传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说的,现在又说给年轻人听,至于是不是真实有这个事,也没见那个地方能挖出啥文物来证明。村里的人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这个是真的。至于北宋穆桂英在此打破天门阵,摆迷魂阵,穆桂英点将台,这都是传说。

每一个村庄,都要有一个根,口头传说是乡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说的真假又不是考古,真假就哪么重要么?这传说,充分说明一代代国人对戍边卫国的英雄的礼赞,说起来英雄都眉飞色舞,这种民族感情是真实的,这就够了。


而村里的这座老宅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是真的。73岁的老人说,他记事起,这房子就存在,但这房子是具体那一年盖的。他算了一下,他父亲小时候就有这房子了,他父亲比他大30岁,所以推算这老宅100年以上了。老宅的主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南下干部,都在外地工作,从1980年前后,家里人就很少回村了。有个老人说:你明天上午再来吧!我把这个老宅具体年份搞清楚,告诉你。对一个旅人来说,更多的是走马观花,走了过了就不回首。

砖木结构的蓝砖房子。这精致的砖雕叫“石头”。房四角四个这样的石头,可不仅仅是美观,它的功能是顶着椽子出檐。这样的石头和封山裹檐,是保护檩条不露出来,椽子不露出来,不被雨水淋湿,就可以多顶一些年代。在上海农村的很多房子是檩条直接从山墙上伸了出来。每一个地方的农村建筑细节上的区别,肯定是因地制宜的,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探出的房檐是保护墙体的,如果没有探出的房檐,雨水顺着墙体下流,连阴雨下几天,是不是就把墙体湿透?不仅屋里受潮湿。并且,这样的房子多是外砖内土坯,砖墙湿透就会土坯就会受潮松动,这后果可不是开玩笑的。古代的蓝砖都是柴禾烧的,所以砖非常缺,一般农户就只有土坯墙盖房了,只有有钱的农户才会用砖盖房。


这街门,在1970年之前,邯郸平原上的村庄,有钱庄户人家几乎都是这样的,街门宽是三尺三,能容下棺材进出就行了。现在家家户户有农用车,农用车就1.5米宽,加上拐弯,所以现在村里农户的街门都是三米宽左右了。今天,新农村,合村并镇风时不时刮起,农村这样的古迹还能存在多久?离开屯庄村,这个问题在脑海里翻来覆去。今天是昨天,昨天的昨天,就成历史。再500年后,是不是后人对今天的村庄也像传说穆桂英摆迷魂阵一样真假难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