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家族400年長盛不衰,祖孫12代都是富豪,至今仍屹立不倒

中國曆來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一代為創業之主,二代為守業之主,三代就為敗家之主了。就像孔尚任在自己的戲曲劇本《桃花扇》中所寫的那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不僅在歷史上是如此,即使從很多現實的案例來看,能夠挺過第二代就是很不容易的了。不知道多少富二代倒在享樂之上,最後家財散盡,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笑料。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一句話叫做“崽賣爺田心不疼”,祖祖輩輩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家業,被自己的後輩們輕輕鬆鬆就送出了自家的大門,這與後輩們的自身經歷有關,也跟家傳的風氣息息相關。

河南一家族400年長盛不衰,祖孫12代都是富豪,至今仍屹立不倒

不夠凡事總有例外,在中國的河南省,就有這麼一個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這個家族就是康氏家族。康氏祖先從明朝開始發跡,前後經歷了清王朝和中華民國,共有400多年的歷史。其中,連續十二代都是富豪,更是歷史上少有的奇蹟,完全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即便是現在的康氏後人,依然在各行各業裡面大顯身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歷史上,“康氏家族”被稱為“康百萬家族”。記住這一點,康百萬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族的代稱。由於家風嚴格,康氏子孫都恪守祖先立下來的規矩,勤儉持家,從明末時期的小有成就,到康乾時期走向鼎盛,可以說是見證了清王朝從入住中原,到達鼎盛,再後來土崩瓦解的整個過程。

沒有國,哪有家,康氏家族也在國運的衰落中,逐漸走向了衰落,所積累的財富在清末的時候已經十不存一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船還有三斤釘。在清朝末年的人口大爆炸環境裡面,即便是數年顆粒無收,康氏一族都不會因此餓肚子。由此可見,他們的財富達到了何等驚人的地步。

河南一家族400年長盛不衰,祖孫12代都是富豪,至今仍屹立不倒

當然了,康氏家族雖然很是富有,但是並沒有參與到政治當中去,所以一直不被朝廷所重視。直到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倉皇西逃至西安,受盡了人間的磨難。在回京的路上,路過了康氏家族的所在地。

而當時的康氏大家長康鴻猷逮著了機會,用自家的財富為慈禧修建了一座行宮,並且捐獻數百萬的家產供慈禧揮霍。慈禧驟然得到如此大額的錢物,喜出望外,就送了一個“百萬”的稱呼給康鴻猷,從此,“康百萬”這個稱號也就不脛而走,聞名全國了。

康氏家族在有錢時候,買田置地,並且修建了很有氣勢的康氏莊園,被譽為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如今,我們可以自由地徜徉在康氏莊園裡面,感受康氏祖先們的生活片段,用思緒和想象力去緬懷那段曾經風風火火的歲月。

河南一家族400年長盛不衰,祖孫12代都是富豪,至今仍屹立不倒

對於康氏子孫來說,雖然自己搬離了康氏莊園,但是自己的精神卻與康氏莊園連成一脈,永生共存,激勵著康氏的每一個子孫,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河南影視集團投資拍攝的《河洛康家》在電視臺以及網絡上如期上映,由於採用了部分真實的歷史,因此可以通過這部電視劇窺探到康氏家族的門風,也能夠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人們,在面對家國命運遭遇鉅變時的艱難抉擇。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這個千古一訓,一直在教導著我們,除了自己要努力之外,還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從康氏家族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想要能夠長時間地處於社會的頂端,那麼就必須有有一套治理家庭的方法。不管是大家,還是小家,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採用放養的方式肯定很難保證自己的財富不被自己的後世子孫揮霍掉。

河南一家族400年長盛不衰,祖孫12代都是富豪,至今仍屹立不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我們看到了太多太多反面的案例,也要保持最初的那顆心,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像康氏家族,孔氏家族這樣的人,能夠將自己的家風門風一直傳承下去的,或許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樑。作為普通人的外面,是否應該見賢思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