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白"到"招黑",訪談節目到底怎樣做才能活下去?

作者 | 金起伏



不管如何修改底色,訪談節目的式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加上濃厚的真人秀色彩,觀眾對明星的好奇也遠不如微博上的八卦來的實在。

幾年前,《康熙來了》和《超級訪問》兩檔訪談節目相繼停播,意味著演播室訪談的黃金年代已經結束。這兩年《奇遇人生》《今晚九點見》《僅三天可見》這類的節目打破演播室模式,探索“訪談+”多種元素混搭風格,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並沒有找到普適的方向。

但是,對訪談節目來說,嘉賓是有限的,形式是有限的,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卻是無限的,想要繼續節目的輝煌,必須重新開始從根本上思考訪談節目的定位和氣質。

從

棚內時期的“洗白秀”

電視訪談節目曾經是所有綜藝節目類型中最受歡迎的一種,十幾年前,信息的傳播渠道有限,娛樂形式基本以電視為主,電視訪談是觀眾深入瞭解明星最直接的渠道,不少觀眾都是通過一檔訪談節目瞭解明星的成長故事,這些明星不為人知的經歷成了早期訪談節目最主要的內容。

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傳播渠道逐漸爆發,到了2005年,《藝術人生》式訪談節目逐漸衰落。馮鞏調侃朱軍的那句“套近乎,憶童年,拿照片,把情煽”是這些節目的慣用套路,讓觀眾很快開始審美疲勞,這也是《藝術人生》式訪談節目衰落的信號。

從

在老藝術家的故事被說遍了之後,嘉賓的邀請成了訪談節目的突破口。以年輕明星為代表的《魯豫有約》正在經歷著輝煌的時光,很多之前沒有“資格”去《藝術人生》的明星們成了新面孔,像章子怡、成龍、房祖名這些大牌都給了觀眾新鮮感。

從

而另一檔高端訪談錄《楊瀾訪談錄》則走高端路線,像國外的蘇菲瑪索、湯姆克魯斯這些明星的來華更帶給觀眾不少高級感。但這種明星效應的副作用也很明顯,嘉賓請的差不多了,節目的優勢也就消失了。

也是在這個時候,觀眾開始不滿足於明星講故事的節目,這些事實他們可以從各個渠道得知,他們需要更多的“梗”,無論是歐美的脫口秀還是日韓的惡搞綜藝,都為國內觀眾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所以很大膽的《康熙來了》成功填補了觀眾的空白,《康熙來了》素來以大尺度、勁爆話題為主,至今仍然保留著很多明星的名場面。

從

內地則出現了小清新版《康熙來了》,《超級訪問》在李靜和戴軍的帶領下,以輕鬆、愉悅的氛圍,讓明星嘉賓放鬆下來,不煽情、不上價值,可以說是第一波給明星立接地氣人設的節目。

從

但隨著《康熙來了》和《超級訪問》的相繼停播,最普遍的一種解釋認為,訪談節目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娛樂形式。相比老套的一問一答,觀眾更喜歡看明星在真人秀裡更加真實的反應,很顯然這個時候,立耿直人設的真人秀更加符合明星和觀眾的取向。

從

真人秀時代的質感升級

真人秀的興起讓明星的隱私和個性幾乎全方位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也成了訪談節目的威脅,畢竟棚內的幾個小時怎麼比得上十幾天完全暴露在鏡頭下的信息量。

訪談+真人秀的模式已成趨勢,很快就有不少節目進行了嘗試。而在這個階段,訪談節目比的不再是信息量而是“質感”。

所以《奇遇人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近三天可見》是聊相處、聊人性,這不僅考驗的是節目本身的底色,更重要的是要匹配足夠有質感的嘉賓。

作為去年口碑爆棚的節目,今年的《奇遇人生》除了劉雯參加的那一期節目外,其實都在遭遇著這種嘉賓“質感”與節目氣質不匹配的問題。

電影、電視劇有選角的問題,綜藝節目同樣需要有選角的考量,如果嘉賓的“質感”錯了,綜藝也會走偏。像第一期的楊穎,很明顯就沒有《奇遇人生》的質感,她本身的厚度不夠,這不是節目深挖可以解決的。

從

《僅三天可見》更在意的是相處,三天究竟能不能瞭解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在快餐化的綜藝節目裡,反而透露了太多的內容。這個時候節目不是給出答案的人,而是拋出問題的那個。比如於正作為嘉賓的那期節目,看完節目的觀眾不但沒有理解於正,反而讓觀眾對他這個人再一次的進行思考。

從

從

訪談節目應該怎麼做?

華少在《今晚九點見》中就感慨過,節目在策劃時曾被質疑:這個社交網絡發達的時代,根本不需訪談節目。

真人秀時代,明星已經沒有秘密,對於明星們的八卦,網癮觀眾們掌握的比一些娛樂記者還豐富,訪談節目不再需要獵奇,既然事實的內容無法滿足觀眾,那訪談節目就更應該在意觀點的輸出,在意主持人與嘉賓的碰撞。

人與人之間最本身的交流其實最有魅力,像1989年的粵語訪談節目《今夜不設防》至今仍被奉為經典,不僅是內容和題材風格大膽,更是有黃霑、倪匡、蔡瀾三位才子和嘉賓的不停碰撞。關之琳就曾在節目裡大談感情觀,雖然內容引發諸多爭議,但這種討論度恰恰是如今的訪談節目做缺少的。

從

像《十三邀》《圓桌派》的這類的節目,雖然每期也請來明星嘉賓,但討論的不止是明星本身的故事,更在的是明星對一個話題的看法,嘉賓與主持人之間不是傾聽和被傾聽的角色,而是討論的角色,這種碰觀點的碰撞也是單一訪談節目的新思路。

從

雖然明星永遠是訪談節目的王牌,可縱向深挖無法繼續之後,訪談節目不如試試橫向的,在合適的氛圍和質感裡,深挖明星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其實也是打碎本身,重立人設的過程,畢竟碎片信息時代,觀眾已經很難認真去聽一個人的故事了。

明星之外,訪談節目的視角還可以更寬闊些,像《立場》《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透明人》都是社會話題的嘗試,訪談也是新聞的一種,最終都要歸回新聞本身。

從

所以其實不是訪談節目本身式微,而是節目的內容需要更豐富,《奇遇人生》《僅三天可見》等一些新節目已經讓觀眾看到了訪談節目更多的可能性和亮點。

《康熙來了》最後一期的時候,在已經關閉燈光的攝影棚中,蔡康永和小S含淚牽手向觀眾道再見的剪影被電視定格,好似一個時代的落幕。但在《康熙》之後,蔡康永和小S仍然在做不同形式的訪談節目。

從

時代終究會落幕,訪談節目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