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區塊鏈,要少一點投機炒作

關注區塊鏈,要少一點投機炒作

這段時間,“區塊鏈”成為一大熱詞。隨著高層的重視,讓“區塊鏈”走進大眾視野,一批上市公司“緊急”上鍊、超百隻個股集體漲停、朋友圈被區塊鏈相關信息刷屏、關於區塊鏈的投資課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老年人也開始打聽區塊鏈的投資機會……掀起一股“全民區塊鏈熱”。

伴隨著這股熱潮,甚至在央行尚未正式宣佈發行數字貨幣的情況下,有個別機構冒用人民銀行名義,將相關數字產品冠以“DC/EP”或“DCEP”在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隨後,央行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謠言澄清聲明,並提醒廣大公眾提高風險意識,防範利益受損。

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貨幣相伴而生,但區塊鏈技術創新不等於炒作虛擬貨幣,人民日報前不久也曾刊文指出,“應防止那種利用區塊鏈發行虛擬貨幣、炒作空氣幣等行為。”

什麼是區塊鏈?簡單來說,區塊鏈是一個分佈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這些特點保證了區塊鏈的“透明”,為區塊鏈創造信任奠定基礎。而區塊鏈巨大的應用場景,基本上都基於區塊鏈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多個主體之間的協作信任與一致行動。

關注區塊鏈,要少一點投機炒作


在“全民區塊鏈熱”的社會現狀下,公眾既要認識到區塊鏈“未來已來”,但也要保持理性。區塊鏈是一種對經濟社會影響巨大的新技術,但也不是無所不能的“法寶”。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目前區塊鏈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在技術、安全、標準、監管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

例如,應用於產品溯源,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一大熱門。但是對於無法數字化的產品,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將一瓶白酒使用區塊鏈溯源技術來進行防偽,相信製假者仍有辦法將真瓶裝假酒。

對於普通公眾來說,由於現階段區塊鏈實際應用稀少,導致很多人簡單將其等同於虛擬貨幣,於是一些機構為了自身利益,有意誇大區塊鏈的作用,風險也就相伴而生。一些自媒體為虛擬幣或者區塊鏈項目撰寫推廣文章提升項目估值,一些發佈會也利用製造各種噱頭吸引投資人參與,然後項目方、交易所、自媒體共同參與“割韭菜”的分成。

類似假借“區塊鏈”之名炒作行為,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侵害了群眾財產安全。對此,相關部門更應不斷升級監管手段,加大打擊力度,避免群眾上當受騙,維護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於公眾而言,也應少一點投機心理,對虛擬貨幣的投資要保持高度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