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時代先聲奪人,英國為何能“逆襲”成功

眾所周知,英國在殖民時代,其海外殖民地遍佈全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遼闊的版圖,是因為它三百多年持續的海外擴張帶來的。那麼英國在落後於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蘭的情況下,是如何“逆襲”並獲得如此成功的呢?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英國海外擴張的開局階段應當從公元1496年派出了第一支探險隊開始算起,直至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去世為止,共計107年的時間。在這其中,伊麗莎白一世統治的45年是最為關鍵的。那麼英國在海外擴張的開局階段,是如何積累資源優勢,以發展成為後來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樣子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時代先聲奪人,英國為何能“逆襲”成功

其實如果單純從有形資源來做比較,英國的開局就顯得太稀疏尋常了。當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起來龐大的海外殖民帝國之時(主要是在美洲新大陸),擁有了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國卻幾乎一窮二白。不談海外殖民地,僅從財富層面來看更是如此,當時葡萄牙已經在東方找到了香料原產地,控制了最賺錢的海上香料貿易,而西班牙更是直接找到了大量金銀礦藏。當時西班牙光是政府註冊的金銀,黃金就有20萬公斤,而白銀也有1860萬公斤,更別提未被登記造冊的份額了。相比之下,英國當時只找到了北大西洋的紐芬蘭漁場,供漁民打漁所需。

僅憑有形的資源來做對比,英國在海外擴張的開局階段的確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多去觀察觀察無形的資源,情況將會大不一樣。而大英帝國後來的海外擴張之所以如此迅猛,其成功的秘訣就蘊含在這些看不見的資源優勢裡面。那麼這些無形的資源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民族稟賦、國家信用和制度環境,而這些基本都是在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45年裡形成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時代先聲奪人,英國為何能“逆襲”成功

首先說明一下英國的民族稟賦的優勢,這需要從一個看似瑣碎的小事說起。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任期間,曾設立了一個全民食魚日,通過立法的形式要求全國人民每週的一天當中都要吃魚。這道法令的背後,反映出英國人商業民族和航海民族特徵的形成脈絡。那麼英國政府為何就連民眾吃不吃魚這樣的瑣碎小事都要管理呢,這背後可是大有深意的。它的目的就是想改改變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千萬別以為英國是一個島國,就天然地與海洋擁有密切的聯繫了。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統治之前,他們和海洋的聯繫其實並不多。就以英國人的伙食來說,其傳統飲食就是糧食和各種肉類,是很少吃魚的。設立了全民食魚日之後,英國人的生活就和海洋產生了更多的聯繫。魚的消費變多了,打魚的人也就開始增加了。由於英國主要的捕魚區域並不在近海,而在前文提及的大西洋紐芬蘭漁場,距今英國本土甚遠,且中途風浪較大,所以鍛煉出來了許多優秀水手。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時代先聲奪人,英國為何能“逆襲”成功

正是由於全民食魚日的設立,以及由此蓬勃發展的英國漁業,為英國訓練出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水手。正是憑藉這些技藝高超的海員們,英國才有了發展航海事業和海軍的基礎,這才是真正戰略層面的收穫和財富。所以這個看似瑣碎和無厘頭的立法,實際上卻是扎到了整個社會的層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推動著英國人逐漸成為一個航海民族。

其次我們來聊聊英國國家信用建立的過程,這其中最為經典的案例就是對英鎊幣值的穩定。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期,英鎊曾出現過一次巨大的危機,當時的英鎊是由白銀鑄造而成,但含銀量卻嚴重缺失。劣幣的泛濫導致國際市場上不願接受英鎊交易,這實質上是一場信譽危機。正在這時,英國一位名叫托馬斯·格雷欣的銀行家就上書女王,認為市面上劣幣橫流的現象對整個國家的信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建議政府回收成色不足的貨幣,統一回路鑄造並將成色補全。這意味著英國政府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帶來的收益卻是緩慢的。然而伊麗莎白女王依然選擇接受這個建議,因為她和托馬斯·格雷欣看重國家信譽的長遠收益。於是英國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將英鎊的幣值穩住了。從此以後,英國將這項措施化為常態、形成管理,一直保持英鎊幣值的穩定長達370年之久。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時代先聲奪人,英國為何能“逆襲”成功

維護英鎊幣值的長期穩定,對英國的國家信用口碑的建立是十分有利的。這一方面反映出英國當時遠勝於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局觀和長遠眼光,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英國人超乎尋常的契約精神。當時除了英國之外,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將自己的貨幣穩定三百多年,所以也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像英國這樣超一流的國家信譽。這就導致後來英國在於別國發生戰爭之時,可以隨意向各國商人借貸(以英國央行的名義),而敵國卻往往只能使用自己的國庫,很容易出現軍費不足的情況。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時代先聲奪人,英國為何能“逆襲”成功

最後來聊聊英國的制度優勢。其實自《大憲章》簽署之後,英國社會始終推崇制度精神。而在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英國出現的一次工商業飛躍,將這一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時英國的出口主打產品從粗紡毛呢一躍變成了精紡的羊毛呢。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差別,精紡的羊毛呢在當時的歐洲差不多已經是最高精尖的工業了。英國先前也拼命想做,但技術條件不允許。然而到了伊麗莎白時期,歐洲大陸上的精紡羊毛呢工業區爆發了戰爭,導致很多外國工匠為了躲避戰火來到了相對安寧的倫敦。在此之前英國就已經擁有一套專利保護制度,但是為了確保精紡羊毛呢的發展,英國政府制定了更為嚴格的專利體系,明確授予這些工匠超常的專利保護,甚至給予他們以產業壟斷地位。這些政策促使外國工匠最終選擇留在了英國,促進了英國國力的提升。所以說這次英國的產業升級,就是通過制度化的措施把握住了機遇。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時代先聲奪人,英國為何能“逆襲”成功

到了伊麗莎白統治結束的時候,英國的專利制度已經相當完善,遠遠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這就造成英國工商業發展的後勁也要比其他國家大得多。所以民族稟賦、國家信用、制度環境,這些都是英國在海外擴張的開局階段形成的無形資本。那麼擁有了這些無形資源,再給上足夠的時間,就能夠獲得有形的資源,英國在海外擴張中的後來居上,根源於此。

綜上所述,任何組織在開局階段都有自己的資源優勢、資源稟賦,但是這個並不代表你能成功。英國憑藉對民族稟賦、國家信用、制度環境等無形資源層面的塑造,形成了十分獨特的商貿民族和海洋民族特質,最終為大英帝國在海外擴張活動中的後來居上開創了有利的先決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