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的“楚”,指的是湖南還是湖北?有何依據?

根號視界


我國有四大書院,一般是指河南省商丘市的應天書院、河南省鄭州市嵩山的嵩陽書院、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以及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大門上有一副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稱讚嶽麓書院英才齊聚。不過這副對聯卻引起爭議,爭議的焦點是上聯“惟楚有材”的這個楚,指的是湖南省還是湖北省?

湖南省位於長江和洞庭湖以南,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省會長沙。湖南省北以長江為界接湖北省,東以九嶺山、羅霄嶺與江西省為界,南以南嶺隔廣東省、廣西,西以武陵山等山與貴州省接壤,西北接重慶市。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省會武漢。湖北省北與河南省為界,東接安徽省,東南以幕阜山為界與江西省為鄰,正南是湖南省,西接重慶市,西北接陝西省。萬里長江貫穿湖北省中南部,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也在武漢匯入長江。

湖北省和湖南省都可以簡稱“楚”,可他們都沒有以“楚”為簡稱。湖北省簡稱鄂,因武漢市曾稱鄂州數百年。湖南省簡稱湘,因湘江而得名。

認為“惟楚有材”的“楚”是指湖南的人非常多,其理由是:

1、五代十國時,木匠馬殷在以湖南為中心建立了楚國,國都在長沙。從馬楚之後,楚主要指的是湖南。

2、自唐宋後,湖南名人輩出,燦若星河。

3、我國四大書院,嶽麓書院就佔其一。即使河南的嵩陽書院入選有一定爭議,有人認為石鼓書院應該入選。但是石鼓書院也位於湖南,在今衡陽市石鼓山。

4、近幾百年來,湖南人才呈井噴之勢,與湖南較高的教育水平有關係。比如曾國藩就重視教育,平定太平天國後,大批受到曾國藩影響的湘軍人才,帶著財富回到故鄉。他們除了置地造屋外,把大量財物投入到了教育領域。有人這麼說過:湖南的教育水平曾領先國內其它地區一百年。

5、“惟楚有材,於此為盛”這副對聯就掛在嶽麓書院,“楚”自然指的就是湖南。

不過,支持“惟楚有材”的“楚”實指湖北的人同樣不少,其理由是:

1、這副對聯作於清嘉慶年間,名士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時所出的上聯,由明經(貢生)張中階所對的下聯。上聯的“惟楚有材”出處是《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文是“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這裡指的是古代楚國多出人才。在春秋戰國時,楚國統治區的核心部分主要在湖北省,國都郢就是現在的荊州市區附近。這些人認為這副對聯講的是“楚國有材”,而當時的楚國疆域中,湖南的發展還沒有後來那麼迅速。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楚有材”實際上是“鄂(湖北)有材”。

2、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封自己的第六子朱楨為楚王,封國在現在的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這說明明朝認為湖北地區才是楚國。

3、湖北同樣名人輩出,而袁名曜與張中階對這副對聯時,湖南的人才井噴還沒有開始,袁名曜不可能寫幾十年後才出現的事情。

湖南說和湖北說各有自己的理由,誰也不能說服對方,其實這種爭論並沒有什麼意義。袁名曜所說的楚,應該是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在內的“大楚”,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文化地域概念。

這副對聯之所以引起歷代文人的廣泛爭議,有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惟楚有材”的“惟”字。很多人都以為“惟”字是唯一的意思,具有排他性。實際上,“唯”字更具排他性,比如唯我獨尊或唯我什麼什麼,而“惟”字只是一個語氣助詞。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洪惟”,這個“洪惟”就是語氣助詞,如洪惟我喜羊羊皇帝、光頭強大王如何如何。由此可知,“惟楚有材”的意思就是“楚有材”。沒有了“惟”字給人帶來的誤解,這樁公案就沒那麼複雜了。

可以說,湖北和湖南都是楚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湖北省在春秋戰國、兩漢時期發展要略快於湖南省,但之後湖南省迎頭趕上,與湖北省一道成為楚文化圈的核心。明朝時,朝廷設湖廣行省,包括現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鄂湘實為一家,可統稱為楚。

清聖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廷拆分了湖廣行省,設湖南省與湖北省。湖北省與湖南省之後雖然分了家,但親近關係天然存在,更何況兩地文化同源。“惟楚有材”的楚,如果理解為包括湖北、湖在內的大“楚”文化的地域,似乎更合情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湖北省俗稱荊楚大地,湖北省位於洞庭湖以北,所以叫湖北省,洞庭湖以南,是湖南省。

我特地在網上查了一下,得知周初,文王姬昌的老師孫熊譯被封為子爵,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也就是後來的楚國。從春秋開始,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尤其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併了周邊眾點多小國。

秦通一後,楚地為避秦始皇父親名,子楚諱,就以荊改稱,後來湖北稱荊楚,湖南省稱湘楚。


胡蘭英


惟楚有才”的“楚”不是指湖北,也不是指湖南。它是以楚文化為背景,對楚人、楚地的一種概稱。

“惟楚有才”的歷史說法。

一是始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這裡的杞梓、皮革喻指優秀的人才(《晉書·陸機陸雲傳評》載:“觀夫陸機陸雲,實荊衡之杞梓。”)。左丘明的意思是:楚族人才濟濟,晉國士大夫沒有楚人有才能。那個時期,楚人的智慧與才能享譽天下。

二是嶽麓山說法。清代嘉慶年間,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他想給書院寫一副門聯,以“惟楚有材 ”囑諸生應對。貢士張中階聞之,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這副對聯中的“楚”是指以嶽麓山為中心的瀟湘文化地域。對聯的意思是,楚地有才學,以這裡為最多。

三是新中國開國元首毛澤東的家鄉之說。毛澤東的家鄉是湖南。毛澤東的才華和能力在歷史上和全世界可謂絕無僅有。因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湖南楚湘文化在當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楚族人的起源與發展。

《國語·鄭語》和《史記·楚世家》有著明確的記載,祝融八姓之一的羋姓即為楚族。自季連開始,楚族已具雉形。楚族起源於河南的嵩山、新鄭一帶,後南遷丹陽。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大肆攻伐南方蠻人,蠻人歸附楚族,成為了楚族人的一部分,楚族由此發展狀大,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族種之一。

楚族人的歷史屬地。

歷史上出現過兩個楚國實體政權。一是春秋戰國時代周成王冊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建國後,楚族人奮發圖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疆域比較遼闊,包括了湖南、湖北、江西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江蘇、浙江、河南、山東、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區的部分地區。二是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於公元907年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楚國(也稱南楚、馬楚)。此時的楚國轄地包括湖南全境及廣西大部分地區、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楚地不僅僅是指湖北、湖南,其它地方也都有楚人屬地。楚人文化從開始形成到後來的發展,由於楚人的聰明才智,使楚文化成為一支強大繁盛的文化主流。從廣泛意義上理解“惟楚有才”的“楚”是上述所列的楚人、楚地。從狹義上講,湖南在歷史上一直是楚文化的主要陣地,“惟楚有才”的“楚”還是代表著“三湘文化”域地。而事實上,“楚”指的是湖南或湖北並沒有什麼爭論的意義。時至今日,“惟楚有才”的“楚”只是代表一種文化傳承,沒有地域的界定。


秋暮煙雨


“惟楚有材”這句話,出自湖南長沙嶽麓山下嶽麓書院大門上的一幅楹聯“惟楚有材,於斯唯盛”的上聯。能喊出如此霸氣側漏的聲音,可見楚地是多麼的出人才。楚地的出處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對,就是出屈原大夫的那個諸侯國。從當時的楚國疆域圖可以看出,楚國東至東海之濱,北至淮河流域,西至四川東部地區,南至嶺南以北。幾乎佔據了南方的中國,過去有句話叫“兩湖熟,天下足”,指的就是現在的長江中下游的較富庶的地區。而其中的湖南、湖北更尤為甚。哪裡富庶,哪裡的人就讀書人多,讀書人多了,有才華的人自然就多了。只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遠的不說,出自湖南省的名人近代的有曾國藩、左宗棠;現代的更是出了一個開天闢地的毛澤東。兩湖地區歷史上的名人可以說是燦若星辰。無怪乎嶽麓書院門口楹聯的口氣如此之大,卻也是所言非虛啊!



幸運老辣椒


楚國疆域



楚國的疆域一直在變化,江西、安徽都曾是楚國的勢力範圍,並不僅僅是湖南湖北。

楚文化分支

說到楚文化,其中楚文化的有三大分支,湘楚文化與荊楚文化、巴楚文化。

湖北曰「荊楚」,湖南曰:「湘楚」。

楚方言



雖然湖北省全省各地的話都不同,但湖北大體為西南官話。

湖南大體上操湘語,據語言學家研究湘語公認是楚語-南楚語的直系後代,說明湖南雖受到其他地區人口衝擊,楚國直系後代留存比例相較湖北還是高一點(注:秦滅楚,楚國人南逃。湖北在頃襄王時期就已經被秦攻破,成為雙方拉鋸地區。)

兩湖人口的遷移

近現代意義上的湖南人和湖北人主體都是中古江右人後裔。江右就是現在的江西。是江西人遷移過去的,而江西人主要是衣冠南渡的北方人,主要是河南山東蘇皖北部的人,也就是中原人,其實中國所有省份的人,算算都是中原人遷移過去的。

楚文化代表性



楚,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核心地帶雖然在湖北,但湖北沒有發揚光大楚文化的招牌,最終興盛於湖南。嶽麓書院的牌匾「唯楚有材,於斯為盛」,那是湖南文化的象徵。

湖北發掘了很多楚墓葬遺址,湖南的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戰國楚國官方文書,而湖北卻反倒鮮見。(注:因為湖南地區人為大規模掩埋書簡,湖北反而是戰亂,各種燒燬,或者沒來得及處理)

從文化上說:

湖北繼承了楚國的風(外殼,外表,風是流動的),湖南繼承了楚國的韻(內在,靈魂,韻是蘊含的)!

湖北人一直自認正統的「楚」,或者不愛聽上一段,那麼,換一句:荊楚、湘楚、巴楚三楚之中,荊楚最得楚風,湘楚只得其餘韻。雖然內容一樣,這樣子應該高興點。


蔡磊工作室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惟楚有才 裡面的楚指的主要是湖北、湖南,湖北作為楚的政治中心比湖南更具代表性。

於斯為盛則專指湖南某個地區。

總結一下:惟楚(湖北湖南)有才,於斯(湖南某個地區)人才更為興盛!湖北湖南有很多人都很有才,只是那段時期湖南嶽麓書院那塊人才尤為興盛!


遊客5209


惟楚有材。楚者,古之戰國七雄(秦齊燕楚趙魏韓),和春秋五霸(秦齊燕楚晉)也。楚之國都,郢都也!今湖北古荊州、江津渡是也。惟楚有材,泛指以荊州楚文化中心、半徑四百公里的兩湖地區的富民衍材,藏龍臥虎!湖南、汨羅,屈原流放地,乃楚之邊緣化荒蠻不開化地域也。


風作裳


包括湖南、湖北。

依據如下:1、這副對聯是清仁宗嘉慶中,名士袁名矅出上聯,取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貢生張中階對出下聯,取自《論語泰伯》。袁名矅就是湖南人,他老人家的意思肯定是不排除湖南的。2、四大書院湖南佔了兩個。3、古代的楚,就是湖北湖南這一塊,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之前,湖南和湖北還是一家。


探秘與研究



這裡的“楚”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其國境不僅包括湖南和湖北,甚至還包括四川,江西,河南,安徽等省的部分區域。

湖南,湖北,實際上是指洞庭湖為界以南或以北的近代的地理區域的劃分,而洞庭湖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的內湖。

楚莊王自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楚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楚莊王時期的楚國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

圖中綠色區域是楚國春秋時期的疆域,綠色+橘黃色區域是楚國在戰國鼎盛時期的疆域

公元前597年,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惟楚有才”其實源於更早的“楚才晉用”,是指楚莊王去世前後,楚國發生內鬥,一大批楚國的人才流落他國(主要是晉國),被晉國所用,其中有以鬥賁皇,屈巫等為代表的一批楚國原貴族。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湖南省長沙市有一所著名的嶽麓書院,書院大門有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上聯是:惟楚有材;下聯是:於斯為盛。

這副對聯是清仁宗嘉慶中,名士袁名矅出上聯,取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貢生張中階對出下聯,取自《論語泰伯》。

此聯一出,爭議就來了。問題不在這副對聯寫的怎麼樣,而是這個“楚”,到底是指的是湖南,還是湖北?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惟楚有材的楚,應該指的是湖南。支持湖南說,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五代十國時期,木匠馬殷在以湖南為中心,建立楚國,定都長沙。自此之後,楚主要是指湖南。

二、自唐宋以後,湖南名人輩出,堪稱地靈人傑。比如平定太平天國的湘軍集團,以及民國時的湖南兩派精英人物。

三、這副對聯出自湖南嶽麓書院。

四、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佔其一。另外,四大書院之一的河南嵩陽書院有爭議,有人認為四大書院應有石鼓書院。而石鼓書院也是湖南的(衡陽石鼓山)。

而支持湖北說的,也有自己的理由:

一、湖北是最早的楚國地盤,楚國以湖北興盛,那時的湖南基本沒有開發。楚國的國都一直在湖北轉悠,並沒有去過湖南。

二、成語“楚雖有材,晉實用之”的楚,也明顯是指的湖北。

三、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封國在湖北武昌。

四、湖北同樣名人輩出。袁名矅與張中階對出此聯時,湖南的人才井噴現象還沒有出現。比如平定太平天國時的湘軍集團,以及民國的湖南兩派精英人物。

湖南和湖北兩省為了爭奪這幅名聯,吵來吵去,誰也說不服了誰。相對中立的外省人也各有各的支持方。

其實,無論是湖北說,還是湖南說,都有各自的道理。單純的爭,是誰也爭不過誰的。關鍵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句話怎麼理解。

如果按《左傳》原文,原文是“楚雖有材”,這個雖字,指向性就非常明顯了,主要是指楚國當時最發達區域的湖北。畢竟當時的湖南還沒有開發。但到了清嘉慶年間,袁名曜說“惟楚有材”時,他是湖南寧鄉人,一直生活在湖南。而當時的湖南已是大省,袁名曜說的楚,應該是一個以湖南為基礎,包括湖北在內的大“楚”,是一個相對抽象的地域概念。

如果袁名曜這個抽象概念成立的話,那接下來要講的,就是這個“惟”字,非常關鍵。

如果袁名曜說的是“雖楚有材”,那這個楚的指向性也是以湖南為基礎,兼顧湖南的大的地域概念。但是,他用的是“惟”字,精妙就在這裡。

“惟”字怎麼理解?

按正常的理解,“惟”是一個語氣助詞,任何實指意義都沒有。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洪惟”,如洪惟我張三李四皇帝,順天應人云雲。這個“洪惟”同樣是語氣助詞。

也就是說,這副對聯的真正意思,是“楚有材”。這個楚,沒有“惟”字的壓迫,你理解成湖北也行,理解成湖南也可以。

近代以來,湖南和湖北都呈人才井噴之勢。湖南名人多,湖北也不少,勢均力敵。真要比人才,湘鄂兩省的人才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這根本沒有一個衡量誰比誰更好的標準。

湖北和湖南都是楚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理解成:前期湖北佔主流,後期湖南迎頭趕上,與湖北二龍並進。更何況,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之前,湖南和湖北還是一家,都是湖廣行省。即使之後分了家,湖南和湖北的關係依然是最近的,文化同源,這更增加了湖北和湖南的親近感。

相信很多湖南和湖北的朋友,更願意把這個“楚”,理解成包括湖南、湖北在內的大“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