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今天寫牟田口廉也的最後一篇文章,他學用成吉思汗的戰術,錯在了哪裡?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影視劇中的成吉思汗

一、日軍學用成吉思汗的戰術

1943年6月,日本南方派遣軍重組,曾在盧溝橋下令打響第一槍的牟田口廉也,升任駐緬甸第15軍司令。

甫一上臺,牟田口就加緊制定西進印度的作戰計劃,旨在攻佔那裡的英帕爾英軍基地,進而奪取後面的阿薩姆邦,切斷那裡從汀江機場起飛的國際援華航線。

彼時,海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從印度洋入侵印度已經不大可能,所以牟田口的陸軍,從印緬邊境翻山渡河,打入印度東北,就顯得特別重要。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若開山脈的位置

印緬邊境是喜馬拉雅山脈、若開山脈,高山連綿,密林覆蓋,雨季可怖,瘟疫流行,人跡罕至。此外,還有一條大河波浪寬,江面寬達千米的欽敦江。

孤軍進山,兵家大忌。

幾年前華中派遣軍11軍司令岡村寧次,指揮南潯作戰,106師團孤軍深入廬山,想偷襲德安,結果被我薛嶽部包圍,百米之外險取106師團長首級。

此次牟田口,水平遠沒有岡村寧次高,敗仗在所難免。但他執迷不悟,把作戰最大的困難——補給問題,寄託於攻佔英軍基地之後,“就糧於敵”。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牟田口廉也,1888-1966

對於馱運武器裝備進山,他突發奇想,借鑑使用了成吉思汗的戰術,即用牛馬大象馱運進山遠征,同時還可以解決10萬大軍的口糧問題。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駐印度的英國守軍,也面臨山中作戰口糧補給難題,但熟識環境的他們就不用牲畜馱運,而是用盟軍飛機空投空運。

補給問題最終使牟田口的10萬大軍崩潰,餓死山林中不計其數,最後不得不撤回原點,日本戰史家稱這是日本陸軍歷史上最慘的一次敗仗。10萬人完整回來的只剩5萬。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盟軍俘虜日軍

那麼,成吉思汗的戰術為啥在牟田口這裡失效了呢?“會走的食物”在日軍手裡錯在了哪裡呢?

弄清這個“水土不服”的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了解成吉思汗的戰術特點。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成吉思汗雕像

二、成吉思汗戰術厲害在了哪裡?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他跨馬徵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國土版圖,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到波斯灣,橫跨歐亞大陸。舉世罕見。

特點①:後勤的天然優勢,無可匹敵

遠征敵軍,最大問題是補給,但對草原上的蒙古軍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補給,因為只要有土有草,就有牛馬食物,有牛馬生生不息繁衍壯大,就有馬背上的蒙古軍永遠驍勇善戰,不知疲倦。

所以,後勤補給問題,在成吉思汗軍隊,從來不存在。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成吉思汗西征圖

事實上,蒙古人出征,自古以來就沒有所謂的“大後方”,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大後方”。

據史料載,蒙古兵車、馬、氈帳“三位一體”,輜重不多,行動自由、迅捷,“頭目民戶、車載輜重,及老小畜產,盡室而行,數日不絕。”

作戰時,家屬與軍隊保持一定距離,戰鬥一結束,士兵就回家與家人團聚,酒足飯飽,出門再戰。

後勤優勢,是成吉思汗軍的一大特點。這種特點和優勢,是任何一個被其征服的國家和地區都不可匹敵的。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成吉思汗軍

特點②:軍糧的生產貯藏,日軍永遠學不會

冷兵器時代,靠的是牲畜,靠的是力氣,即便是遠距奔襲作戰,他們也有足夠的口糧支撐打仗。

他們攜帶的食物,是牟田口等日軍永遠無法學會的,那就是奶粉和肉鬆。

平時,蒙古人把牛奶羊奶乾燥處理,製成粉末狀的奶粉,每年秋季,把病殘老牛宰掉,牛肉製成肉鬆。

這些濃縮、高能量的奶粉、肉鬆,被他們作為軍需物資,用牛的膀胱貯藏起來,輕便、易保存。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成吉思汗軍

出師時,將士們把奶粉和水裝在皮囊中,隨著馬背晃動充分溶解,配上肉鬆製成高能量的粥,營養豐富,所以蒙古兵從來不會出現口糧問題。

再看牟田口怎麼學成吉思汗的。

出征前,他在15軍的駐地緬甸,購買徵用了大量的老百姓的馱牛耕牛,把武器裝備放到它們身上馱運,到達目的地後把它們殺掉當軍糧。

這哪裡是成吉思汗的做法?成吉思汗是以戰養戰,每年秋季殺掉無用的病殘老牛,保持畜力健壯和部隊營養。牟田口是殺雞取卵,自斷後路。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成吉思汗陵

特點③:牛馬的使用,日軍只學了個皮毛

而且還有一個致命的因素,外來的日本人沒有考慮到,那就是緬甸牛隻適合平原生活,不適應叢林,而且喜歡溼地,不適應山路,更不善於長時間奔走。

還有,草原在哪裡,成吉思汗的牛馬就能很好地生存繁衍在哪裡,而牟田口徵用的牛,不能翻山越嶺,沒有草料可吃,水土不服,必然導致失敗。

牟田口在中國從七七事變前,一共待了三四年時間,對中國軍事家成吉思汗崇拜得不行不行的,戰後還開了一個名為“成吉思汗屋”的料理店。

但是,從他英帕爾作戰的實際策略來看,他對成吉思汗的戰術特點,也只是停留在皮毛聞聽階段。

日軍學用成吉思汗戰術打印度,結果大敗,什麼地方學錯了?

草原配圖

如果稍有深入瞭解,就不會犯這樣東施效顰的“拿來主義”。

當然,如果他真對中國歷史有研究有了解,有自我反思反省能力的話,他也不會瘋狂侵略成歷史罪人了。

================

文獻參考: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三冊)》(商務印書館 1984年版)

馬駿騏《試論蒙古人的戰略戰術》(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5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