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回民粉面,短短几年竟佔據了這座城市的大半壁江山


邵陽回民粉面,短短几年竟佔據了這座城市的大半壁江山

在我的印象當中,對於早餐,邵陽人似乎並不怎麼講究。

上世紀80年代,絕大多數人都還在企事業單位上班,一旦遲到就要被扣獎金,因而在家裡做早餐的人極少。人們早已經習慣順路在某個巷口,花兩毛錢買兩個包子或兩根油條,然後蹬上單車一隻手扶龍頭,一隻手捏著邊騎邊吃。

因而,那時候的東風路、紅旗路大街兩旁,幾乎每個弄子口頭都有蒸包子、炸油條的早餐攤子,正兒八經的早餐店反倒是少見。

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工礦企業被以改革的名義賤賣,這座城市的失業人員越來越多,時間一長便變得閒散起來,於是人們便有時間開始坐下來正經吃個早餐。

邵陽回民粉面,短短几年竟佔據了這座城市的大半壁江山

彷彿就是從那時起,除了大街小巷的早餐攤子,各色早餐店也在這座城市遍地開花。

記不清是哪年,紅旗路的貴都酒店也開始推出早茶。哥當時也想趕個時髦,趁週末不上班的當兒,跟院子裡的幾個兄弟輪流作莊去湊過幾回熱鬧。

一個常年在單位食堂吃稀飯饃饃的苦逼,突然混進一群暴發戶里人模狗樣喝早茶,剛開始那感覺確有幾分爽,走起路來隱約還有些發飄。

但時間一長,終究還是覺得不適合。一是點心甜品畢竟不符合邵陽人的飲食習慣,二是兜裡的那點工資收入支撐不起。偶爾招待從外地來的朋友,去那擺擺譜,撐撐檯面還勉強過得去。

在這座城市生活幾十年,要說真正過得古的早餐還是回民店的粉面。

邵陽回民粉面,短短几年竟佔據了這座城市的大半壁江山

記憶中的回民粉面店,規模比較大點的就兩家,東風路、紅旗路各一家。因離家比較近,東風路這家光顧得比較多。

這兩家店的特點,就是用料講究,貨真價實。最讓人難以割捨的是,他們這兩家,一年四季都能在這裡吃到現做的油糖粑粑。

中間有一段時間,這座城市幾乎所有的粉面、餃皮由政府出面,以保障食品安全的名義,全部由浩天米業生產供應。說實話,最初生產的那些粉面,由於發酵配方不合理,吃起來又粗又硬實在難以下嚥,好端端邵陽粉面招牌差點就給砸了。

後來,不知道是浩天調整了配方,還是回民店自己又重新開始自己生產,好不容易才找回原來的那種味道。

邵陽回民粉面,短短几年竟佔據了這座城市的大半壁江山

在這座城市,那些所謂的百年老店也曾經去試過,但吃一次之後就再不想去第二回。以至於近十年來,除了回民店其它地方的粉面幾乎一概不嘗。

最近幾年,邵陽城區的回民早餐店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那些曾經在邵陽風靡一時的那些五穀雜糧早餐店,弄到最後竟然都是些靠添加人工色素或工業原料,賺取黑心錢的大壞蛋大騙子。

至於什麼蘭州拉麵、沙縣小吃,早已被邵陽本土的回民粉面,攆得節節敗退,打道回府。

一年前,突然發現雙坡南路新開了一家回民粉面店,走進去一看好傢伙,生意火爆得不行,一溜三間門面被打通成一家,場面還真是不小。那天去交警支隊參加一個會議,由於時間來不及想等到會議結束再過來吃碗米粉,不曾想待會議結束趕過來的時候,人家早就關門下班了。

後來一打聽,這家回民粉面店只賣早餐。做飲食這行當就是如此,只要真材實料、專注用心生意自然就好,生意好了自然賺錢。

邵陽回民粉面,短短几年竟佔據了這座城市的大半壁江山

東風路、紅旗路大街上的兩家老字號回民店,較之前些年也有了明顯改善進步。除了早餐還開始兼做宵夜。特別是一旦遇到重大節慶,從大清早開始,一直到翌日凌晨一、二點基本不打烊。

最近,經常能夠看到不少在外打拼或遷居外地的邵陽人,在朋友圈裡發表自己對邵陽回民米粉店的懷念與感慨,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不得不說,回民粉面已經成為邵陽的一張名片,也是身居他鄉的老邵陽人思念家鄉的一種難解情結。(來源:府門口的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