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水有三難:培藻、底改和亞硝酸鹽

水產養殖過程中,溶氧、培藻、底改和亞硝酸鹽

這幾個詞,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然而對於這四者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

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溶氧、培藻、底改和亞硝酸鹽之間的關係!先從培藻說起吧。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問個為什麼。

那麼為什麼要培藻呢?

培藻主要的好處至少有五點:

1、產氧

2、補充水體碳源(啟動食物鏈)

3、同化氨氮和汙染物。

4、穩定pH。

5、合成多種維生素和蝦青素特別注意的是第1點:因為分散度極高,藻類產的氧活性比人工增氧要高不知多少倍。同時我一直覺得除了產氧,藻類應該還能直接產生強氧化性的氧單體(自由基)。

但由於沒有找到具體的研究證據,不敢斷言。氧單體有什麼用?就類似是雙氧水的作用——殺菌消毒。不過,在水世界裡,充滿了物極必反的哲學。綠藻千好萬好,唯獨有一個命門,一旦擊中,它的好處,統統會變成幫兇,給水體系統以致命的打擊。這個命門,就是

倒藻。藻類強力吸收環境中的氮,通過複雜的生化反應最終合成氨基酸。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硝酸鹽是不可避免的一步。在藻類體內還有一些還原酶,會把一部分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

所以,所有的藻類中都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倒藻之後,硝酸鹽和亞硝酸的平衡被打破。還原酶被釋放,會有更多硝酸鹽被轉化成亞硝酸鹽。

此外,自然環境中無處不在的細菌也可以實現這種轉化。也就是說,只要出現藻類死亡,就很難避免這種轉化的發生。綠藻,是吸收作用最強的藻類,因此萬一它罷工起來......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想避免倒藻麼?

所以盯著陽光,定期補肥,很重要。補適當的肥,更重要!

第二點:底改。我們經常說底改底改,那麼這個底到底是什麼?又該怎麼改?

這個底,高位池、水泥池、地膜、土塘,各不相同。但最終讓我們頭痛不已的底,其實只有一個——髒底。殘料、糞便、死藻,這些東西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硫汙染物。

日積月累,至少會產生四個主要的壞影響:

1、搶氧;

2、產毒素,這些毒素主要指某些細菌代謝的有毒物質

3、長弧菌

4、長藍藻。這些碳氮磷汙染物該如何處理?我的思路,和汙水處理技術是一致的。

調水有三難:培藻、底改和亞硝酸鹽

碳、氮、磷、硫分別討論。

碳,最好辦。這些碳,指的是糖類物質,包括單糖、多糖、澱粉、纖維素等等。在豐富溶氧和芽孢桿菌的共同作用下,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要麼排出,要麼被藻類吸收利用。

磷,是一個很難去除的物質。磷的過量,很容易導致藍藻的爆發。但幸好,水中的磷主要以磷酸鹽存在,而磷酸根和鈣、鎂離子會生成不溶於水的沉澱,除不了,可以沉掉。因此定期補充鈣鎂離子,除了對蝦補鈣,還對除磷和防止藍藻暴發有正面意義。大家要記住這一點。

硫,有毒的話就是硫化氫,而只要溶氧充足,就會被氧化成硫酸鹽,無毒。

而氮,情況就有點複雜。一般而言,分解氮類汙染物最好的武器,還是芽孢桿菌。但最終分解的產物,卻是氨氮。當然,如果藻相好的情況下,氨氮會被藻類吸收,重新同化成蛋白質,最終通過食物鏈變成魚蝦的增重——這是最好的途徑。

但只有一小部分的氮會這樣走。更多的氮選擇了一個最壞的途徑——氨氮在溶氧豐富的環境下,迅速被氧化成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記得我剛才提的倒藻嗎?無論我們水調得再好、菌下的再多,隨著投料的猛增,菌類的分解能力、藻類的吸收能力都會達到一個極限。

超過了這個極限(遲早的事),三大難的前兩難,最終殊途同歸,變成了第三難:亞硝酸鹽。從前面說的話就能看出來,亞硝酸鹽原來是在溶氧充足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的。其實從亞硝酸鹽的分子式NO2中就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它是兩個氧和一個氮的結合。

可是亞硝酸鹽的毒理,在於和魚蝦的血紅蛋白結合,令其喪失攜氧能力。因此,許多亞硝酸鹽高的水其實不缺氧,但魚缺氧。我們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內缺氧。把亞硝酸鹽再氧化成硝酸鹽如何?大部分的人,抱著這種想法。硝化細菌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可惜的是,把亞硝酸視作還原劑,氧化成硝酸,能產生的能量太少太少。因此硝化細菌的轉化能力和繁殖速度,都堪比烏龜。10個小時才能繁殖一代。有些人,扔高鐵酸鹽。

在我看來,這招就像你為了治肚子裡的蛔蟲,吞了一杯砒霜。最無奈的是,亞硝酸變硝酸,你得花九牛二虎之力,可硝酸變回亞硝酸,它不費吹灰之力。因為這是一個天然的可逆反應,是一個自化學平衡。

兩者會自動保持相等的分量。所以,亞硝酸鹽過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換水換水……

水質問題,具體點就是四個要點:溶氧、培藻、底改和亞硝酸鹽。

後三者,我稱之為調水三大難,而這三大難,又和第一點溶氧緊緊相關。

這四個要素秤不離砣,坨不離秤。但是整個調水過程,溶氧無法不考慮的重點和難點。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要以溶氧數據為核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