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的漳州探索:從“荒郊野地”到“生態公園”

綠色發展的漳州探索:從“荒郊野地”到“生態公園”

福建漳州的生態茶園 遊斐淵攝

綠色發展的漳州探索

文 | 韓水海 張雲峰 吳靜芳

◇漳州市森林覆蓋率達64.83%,所轄11個縣市區中有9個國家級生態縣

◇“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這不是城市規劃藍圖,而是漳州很多市民家門口的風景,眼前的幸福

  山清水秀,綠色發展,是漳州給人最直觀的感受。

  地處閩南、物產富饒的漳州,森林覆蓋率接近65%,目前全部11個縣市區中,有9個為“國家級生態縣”,78個鄉鎮獲評“國家級生態鄉鎮”。

  不僅綠色,而且和諧。

  漳州曾走出過“四有幹部”谷文昌,孕育過110服務精神,更為中國女排一路拼搏奪冠作出過巨大貢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漳州以“守初心、擔使命”的實際行動,努力踐行生態文明戰略,通過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打造生態之城

  “去年9月我大學畢業回家時,真的被眼前的變化驚著了……”家住漳州市薌城區西橋街道南星村的許斌說,他沒想到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家鄉南星村竟脫胎換骨成眼前“水清岸綠”的模樣。

  南星村地處城鄉結合部,多年來一直是“髒亂差”的典型,水體黑臭,治理難度很大,連千年古剎南山寺邊的放生池也堆滿陳年垃圾。“概括起來就是道路不平、垃圾成堆、蚊蟲亂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針對上述民生“痛點”,漳州市更以鐵的決心和舉措,全面深化整治行動。通過“河道清淤、拓通改造、截汙治汙、生態補水、綠化提升”,累計投入逾15.7億元,完成了全部河道清淤,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並總結出一系列可複製的經驗。

  “人家都羨慕我們呢,說我們住的是‘湖景房’。”年過七旬的黃亞西老人是龍文區藍田鎮湘橋村人,對家門口這條曾經淤堵黑臭、目前已建廊栽花、風情萬種的九十九灣河感慨良多。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在漳州已很普遍。“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已不是城市規劃藍圖,而是很多市民家門口的風景,眼前的幸福。

  曾是荒郊野地的碧湖,現已發展成碧湖生態園,商貿、服務業等社區配套完備。住在這一社區、已從“村民轉身為市民”的嚴育斌說:“現在最大的變化就是不僅環境變美了,公共配套設施也非常完善,生活非常便利。”

  吸進肺裡的空氣、喝進胃裡的水,才是最大的民生。漳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了一批生態示範項目。目前漳州城市園林綠化覆蓋面積達3133公頃,人均公共綠地15.8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5%。

工業要綠

  入眼一片翠綠,綿密的綠樹沿著湖岸,擴展到整個視野。若不是繼續前行,難以想象這個“中式後花園”所處的位置,竟是機器轟鳴、鐵水翻滾、鋼花四濺的鋼鐵工廠——福建三寶鋼鐵。

  位於金峰開發區的三寶集團生產區,沒有異味刺鼻,沒有煙霧瀰漫,沒有粉塵飛揚,與之相反的是靜謐的亭臺湖畔,廠房被蔥鬱的林木簇擁著。

  “企業的經濟價值不能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三寶集團董事長王光文在主題教育研討會上坦言。近年來,三寶集團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投入近4個億對廠區環保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僅2018年一年便利用餘能餘熱發電併網3.4億度,節約標煤約10萬噸,節省成本近2億元。

  廢棄的快餐盒、一次性杯子、牛奶盒……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漳州市陸海環保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倉儲區,堆積如山的塑料瓶、餐盒經分類後,被打包成塊,擺放得整整齊齊,一點垃圾異味也沒有。

  “公司採用自主研發的紙塑分離、鋁塑綜合處理等專有技術和工藝,生產出再生紙漿、再生鋁粉和再生塑料顆粒,回用於日常生產生活製品中。其中,我們的再生塑料顆粒被評為了‘福建省單項冠軍產品’。”陸海環保再生利用中心常務副總王華亮說。

  “綠色製造”讓生產更加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也降低了企業用能成本。“產業園區發展綠色經濟,不僅可以帶動企業發展,也可以破解產業園區在跨越式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漳州市薌城區委常委、金峰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郭炎河說道。

  近年漳州積極引導工業企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為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漳州出臺《漳州市綠色製造體系創建實施計劃》,以重點用能企業及優質產業為創建主體,優先培育在機械、電子信息、食品、輕工、鋼鐵、化工、造紙等行業中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並納入綠色製造體系試點單位,以期在2020年初步建立漳州市綠色製造體系。同時,在節能技改、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項目方面提供資金扶持,支持省級龍頭企業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

厚植農業綠色基礎

  “前幾年剛推行化肥減量化行動時,因為成本高,收益又看不清,村民很少響應。”漳州市平和縣高寨村黨支部書記盧溪河說,後來村民看到有機農業的市場收益,紛紛改變做法,開始少施化肥農藥,改用有機肥。

  漳州地處亞熱帶,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800多萬畝,水果、蔬菜、烏龍茶等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居福建省前列。但此前受粗放發展模式影響,農戶種植普遍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問題,甚至出現因過量施用化肥致土壤退化的情況。

  綠色發展,同時也是有效益的發展。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漳州市委、市政府統一了認識,將“化肥使用減量化”列入國家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及市委一號文件中進行謀劃,並將其作為重要指標列入對縣黨政領導的考核體系中,以此為抓手推動綠色發展。

  一是大力推廣有機肥以替代化肥。漳州市近年每年都整合1.6億元專項資金示範推廣有機肥。各縣依託特色產業,建立村級百畝、鄉鎮千畝、縣級萬畝的“百千萬”有機肥示範推廣工程,帶動商品有機肥使用面積60萬畝。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示範項目,從根本上打通有機肥及沼肥利用最後一公里,減少化肥使用量。

  二是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分區域、分作物建立示範區。通過化肥減量、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豆科綠肥、土壤調理、測土配方施肥等,帶動漳州全市化肥年均使用量減少5%以上。目前,全市建成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85萬畝,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2.45%。

  農業基礎和產品越來越綠,綠色休閒觀光農業的概念和實踐也便應運而生。

  “我們依託蜜柚產業,充分利用柚海、農家、生態等元素,將昔日偏僻的山區蝶變為景區。清明時節推出賞柚花遊,國慶後推出採摘遊,一年遊客上百萬人次,帶動村民增收350萬餘元。”說到這兩年村裡的變化,盧溪河充滿自豪:遊客多了,許多村民在家門口賣起土特產,開飯店、民宿。“去年我們還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呢。”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漳州農業綠色發展成效日益顯現,目前已形成水果、水產、蔬菜、花卉、茶葉、食用菌等九大特色產業,九大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2195億元。2018年,全市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6%以上,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化肥農藥使用量則分別比2016年減少11.7%和9.7%,下降幅度高於福建省平均水平。漳州綠色發展,生機勃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