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民風民俗有“八怪“,你知道的有幾個?

株洲“八大怪”是指,在以株洲為中心的湘江兩岸地區,出現的八種獨特的民風民俗。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株洲地區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株洲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您知道幾個?

第一怪:三個辣椒一盤菜

“燒辣椒”、“油淋辣椒”、“把辣椒燒好,拌點調料就是一盤菜!,這幾道賣相不佳的菜餚,是湖南人每家每戶必吃的招牌“土菜”,是最具代表性的湘菜之一。

辣椒,較早時稱為番椒,是在十六世紀下半葉,由下南洋的商人從馬尼拉帶回中國。辣椒受到真誠、熱情款待,到了株洲之後。株洲人既不拿它來裝點門面,也不只是調佐一下口味,而是把它放到肚子裡,感受到沸騰的熱血。

第二怪:一桌麻將眾人轉

所謂“轉轉麻將”就是一桌麻將,很多人輪流打(至少四人以上,一般七八人,多則十餘人),誰和了牌就下位,其他的人上。

“株洲轉轉麻將”自由自在,靈活多變,大家都來“轉”,想打就打,不想打了就走。錢不多的,也可上來碰運氣贏個幾十元,手氣不好走人就是。也由於“轉轉麻將”這些特性,許多本來只玩一元、兩元一炮小麻將的老頭、老太太都參與了進來,致使“轉轉麻將”人氣猛增,在市井中早已超過傳統麻將玩者。

第三怪:檳榔滿街當零食賣

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臺,避瘟開胃解油性。明末清初,湖廣總督何騰蛟與李闖王夫人及其部將聯合抗清。由於督師的將帥不團結,削弱了抗清力量,何騰蛟為了解決矛盾,帶領人馬從衡陽來到湘潭,與清軍相遇。

時值,順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親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殺得湘潭屍橫遍地,不下十萬,所剩戶不上三四十,人不滿百口。其時有安徽商人,程某來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檳榔避穢,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園。嚼食檳榔的習慣由此延續並發展而來。從此,湘潭人與檳榔結下了不解之緣。嚼檳榔的習俗也逐漸傳入湘中、湘北一帶。

第四怪:株洲米粉人人愛

株洲米粉與常德米粉在口味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淡,正宗的株洲米粉的湯以大骨熬成,原汁原味,香甜可口。株洲米粉的蓋碼也是五花八門,只要你想得到的都有,米粉端上來各人可視自己的口味再加上一點剁辣椒、蘿蔔條、酸菜、榨菜等佐料。

因為扁粉比起圓粉來優勢就是比較容易入味,要知道米粉本身是沒有任何味道的,全靠湯來調味。所以湯頭是一碗米粉的關鍵。碼子,株洲人管放在米粉裡面的配菜叫碼子,有蓋碼跟炒碼兩種。所謂蓋碼就是事先做好了碼子,粉下出來後直接把做好的碼子蓋在上面;而炒碼,顧名思義,是在點粉的時候臨時用小鍋炒出來的配菜,這樣碼子新鮮而且味道好些,所以比蓋碼貴。

第五怪:豆腐越臭越好賣

株洲臭豆腐-臭乾子,是株洲傳統的漢族名吃,株洲當地人又稱臭乾子。色墨黑,外焦裡嫩,鮮而香辣。 焦脆而不糊、細嫩而不膩、初聞臭氣撲鼻,細嗅濃香誘人。

株洲的臭豆腐可謂是非常貼合“臭豆腐”三字。黑乎的顏色,初聞怪異的氣味,但千萬不要被這些嚇到,嘗過之後,保證會讓你的印象大有改觀。現在就是以長沙那邊的黃色乾子為主,原來的株洲臭豆腐是湯的,現在基本都是炸的乾乾的了。

第六怪:說起話來像老外

株洲話和長沙話是差不多的,有人說你棒噠腦殼,意思就是說你腦瓜子進水了,還要說你棒噠腦殼冒縫針,蠢不帶發,那就是說你有蠻寶氣,有蠻蠢了。

株洲人要是說你聰明,就說你好靈泛,要說你沒有能耐,就說你冒得卵用(這詞有點粗,文明人是不說的)。

不會策的株洲人不算好株洲人,策得厲害的人卻又很討厭。你不會策,株洲人會港你“一輥子打不出一個屁來”,老實巴交沒有出息,要是你會策,又說你策死人,煩不煩咯?

株洲民風民俗有“八怪“,你知道的有幾個?

第七怪:株洲美女集中在蘆淞一帶

要說美女,十個株洲人會有五個告訴你:蘆淞市場群裡多。也難怪,偌大的市場裡,各色服裝模特確實是一道風景,高挑美豔、青春可人……

市場群裡的美女就像那裡的衣服一樣,多到看不完。因為做服裝,這裡的美女各個會打扮,化妝的多,素面的少,要想與她們結下面緣,除了去市場群裡逛逛外,逮個上下班時段也是好辦法。早起6點,下午4點,隨意往市場群某棟大樓前一站,美女嘩嘩的在你眼前晃。

株洲民風民俗有“八怪“,你知道的有幾個?

第八怪:明明在株洲確說的好像不在一樣

明明在株洲市區範圍,每次說到市中心範圍就是“克市裡”,好像他們不是生活在株洲市區一樣。以四三零、六零一、南方公司、田心幾個社區為代表。


株洲民風民俗有“八怪“,你知道的有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