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隱身,妻子28年守望,28年追尋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夫人許鹿希是許德珩之女,在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校在解剖學教研室任教。

1958年,鄧稼先接受了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製原子彈。隨後他人間蒸發,隱姓埋名,去了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

整整28年,鄧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 他的夫人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地痴情等待。28年後的1986年,夫妻重逢,鄧稼先卻因受輻射身患重病,幾個月後在妻子懷中離開人世。

王國維先生曾以三句詩詞囊括了人生的三個不同境界。倘若在一個人的思想之初便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已是十分難得。而在苦苦追尋之後,或許會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當一個人歷經世事,看透了許多東西,最後會帶著“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捨棄自己,來換取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所謂前世註定的姻緣,或許說的就是鄧稼先與許鹿希之間的愛情吧!

為國隱身,妻子28年守望,28年追尋

許鄧兩家是多年來的世交,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鄧稼先父親鄧以蟄先生是教授。他們是在北京大學的校園中就認識的,而且兩家早有來往。鄧稼先的媽媽人好又賢惠,燒得一手好菜,所以先生鄧以蟄經常在家裡請客吃飯,在這份客人名單中,許鹿希和爸爸許德珩自然就成了飯桌上的常客。而鄧以蟄夫婦也是打小看著許家的女娃娃長大的,對許鹿希也是非常疼愛。

1936年鄧稼先考入崇德中學,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也曾就讀於此中學,而鄧稼先也與大他兩級的楊振寧成為了知交好友。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了美國印地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此時的鄧稼先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在去美國學習之前,鄧稼先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領導他的人叫袁永厚,解放以後曾經是北京工業局的一位老領導,也是鄧稼先入黨時期對他思想產生巨大影響的人之一。1948 年鄧稼先到美國去的時候,袁永厚說天很快就要亮了,你先別走。彼時的鄧稼先明白老領導的意思,他只堅定地講了一句:“將來國家建設需要人才,我學成以後一定回來”。當然,祖國的這一邊不只有等待他的領導,以及那完全未知尚待開創的事業,還有一個喜歡著他的姑娘,人在等,心也在等。

鄧稼先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核物理專業攻讀博士學位,他僅用了23個月就完成了題為《氚核的光致蛻變》的博士論文,於1950年8月20日獲得博士學位。懷揣著科技報國的遠大理想,鄧稼先決定回國建設祖國發展。就在歸國3年之後,鄧稼先終於和戀愛許久的許鹿希成婚。婚後的生活也是充滿幸福與甜蜜,也是兩人最浪漫的時光。許鹿希回憶說:“鄧稼先總能有意無意地為家人創造這種幸福感”。

為國隱身,妻子28年守望,28年追尋

有一次,鄧稼先知道頤和園在舉辦一個菊花展覽,他很珍惜這個機會,4點鐘開完了會,就趕緊叫上許鹿希,兩人興沖沖的直奔頤和園,他們像孩子般的奔跑著,生怕錯失了機會,趕到那時,菊花展覽室剛好要關門。遇到這種情況是 難不倒他們的。憑著執著的個性,他們就跟辦展覽的管理人員求情,磨蹭。好事多磨,辦展覽的管理人員經不起軟磨硬泡,只好放他們進去了。並且破例為他們延長了一小時。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如果什麼展覽關門了,沒有辦法進去,也只好在公園裡走走了。頤和園是他們常去的地方。萬壽山上是他們經常眺望的好地方。站在萬壽山上可以眺望昆明湖的美麗景色,使人心曠神怡!

許鹿希和鄧稼先都非常喜歡月亮,每當皓月當空,他們仰望星空那一彎新月,對未來的憧憬油然而生。

1958年8月的一天,34歲的鄧稼先被選為中國研製第一枚原子彈的主攻手。錢三強跟鄧稼先談的時候,實際上他們已經決定了,這是調令,其實並非是完全徵求個人意見。那個時候,組織紀律在人們心中自然很強。嚮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鄧稼先當然是無條件服從組織調動。這一決定,使他自己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家人的生活都發生了重大轉變。許鹿希在1950年上大學期間加入了共產黨,用那時候的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這一對搞科學的夫婦又多了一層同志關係。

同樣也是在1958年盛夏的這一天,隨著鄧稼先工作的突然轉變,他們二人的夫妻生活也發生了改變,從此開始進入了寂寞的人生。

鄧稼先回到家後,不知怎樣對妻子開口,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深知這將意味著與妻子的長久別離。他一臉凝重地說:“我要調動工作”。許鹿希問,調到哪兒去?

他說,這不能說。

許鹿希又問,做什麼工作?

他說,這也不能說。

許鹿希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

他說,這不行。

許鹿希很難過,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你幹嘛去,做什麼事情要下這個決心?”

鄧稼先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家裡的事情我都管不了了,一切都拜託給你了。"

許鹿希瞭解他,他這樣大的決心,一定是不能改變的,他要去幹的事情一定是不簡單的事情。於是,她說道:“我支持你!”就是為了這句話,許鹿希奉獻了一生。

為國隱身,妻子28年守望,28年追尋

從接受調令的那一刻起,鄧稼先沒有個人行蹤,他不能發表學術論文不能公開作報告,不能出國,不能與朋友隨便交往,工作成績再大、功勞再大都將無人知曉。就連深愛他的妻子許鹿希也不知道他的去向,他在做著什麼工作。直到為了這個機密任務死亡的那一刻,也只能默默離開。以身報國是他最後的選擇。當時蘇聯、美國、法國相繼宣佈擁有核武器,中國想要在世界立一席之地,不受外強凌辱,建造自己的核武器是當務之急。在剛剛接受任務的那些日子裡,鄧稼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搞科研上, 他就怕沒有成績而無法交代,辜負組織對他的期望。接受任務一年後,鄧稼先就與許鹿希匆匆一別,在荒涼的戈壁沙漠上開始了研究和試驗。後來的故事,正如那朵響徹世界的蘑菇雲,早已家喻戶曉。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是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這一速度當時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後來在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後,鄧稼先進京彙報工作,終於見到了魂牽夢繞的妻子。

1986年6月24日北京各處的許多大小報刊亭生意異常火爆,這一天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兩彈元勳--鄧稼先”的長篇報道。開始宣傳他的事蹟。而此時,在解放軍301醫院的病床上虛弱的鄧稼先正躺著接受輸血。他的生命已經進入最後階段。許鹿希看到報紙後,坐在鄧稼先病床前給他念,念著念著,她的聲音哽咽了。在她抬起頭的那一瞬間,她看到,鄧稼先的淚水也慢慢地溢出眼角。他的身體在床上扭曲成一團。許鹿希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頻繁發作,像個惡魔一樣開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

這位醫學教授看著丈夫如此痛苦,自己卻沒有任何辦法。

一個多月後,也就是1986年7月29日,著名科學家、兩彈元勳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逝世。許鹿希緊緊抓住丈夫的手,她不相信地問:“二十多年的等候,就是這樣嗎?”

許鹿希說:鄧稼先最後留下了兩句話。一句是'苦了你了’,還有一句是‘死而無憾‘。

致敬兩彈元勳鄧稼先!

一紙軍令赴樓蘭,隱姓埋名數十年,兩彈一星盡顯忠,去時青絲歸來翁。

許鹿希帶著對丈夫的無限思念,走遍中國,訪談他的同事,寫了一本《鄧稼先傳》,這一次,又花去了28年。

前28年的等待,後28年的追尋,許鹿希用一生的等待和追尋,詮釋了對丈夫的愛。而鄧稼先用生命詮釋了對祖國的大愛。用生命烘托使命。他來到這個世界只是為了奉獻,為了別人活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